以“自我”为中心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今天的许多青少年痴迷于计算机和视频游戏,这很可能妨碍他们大脑额叶的发育,损害他们的社交和推理能力。如果年轻人继续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也许他们的大脑的神经通路永远无法愈合。在整个成年人阶段,他们的神经通路都会停留在这种水平上,表现出不成熟并以自我为中心[1]

    这是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在根源,是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源驱动力。

    这样的源驱动力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又得到了放大。他们的这个成长环境是全世界独有的社会现象: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环境中,个人本能地会有一种“争取关注”的倾向,个人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状态有所观察,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更多的觉察与控制,使自己更符合长辈所设定的标准。因此,传统大家庭的秩序更接近“前喻文化”,小孩和年轻人被更多的规矩所要求。计划生育造成的“421”家庭结构在1985年之后成为中国社会的绝对主流,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其他家庭成员的高度关注中长大,原有伦理秩序被颠覆,他们就是独一无二的家庭中心。关注不再是一个稀缺的、需要争取的资源,而是迅速过剩。这样高关注度的环境所带来的自我中心主义本身就是他的自然生存状态。

    伴随着他们成长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再一次加剧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网络时代下的人们更加追逐自我个性展示,更加崇尚自我,自媒体、自平台、自宣传等等,似乎一切都是“自我”的。任何人都可以更加自我,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在消费方面同样如此,商家为利益尽可能地激发客户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欲望,让客户自己做出消费选择。

    就像弗洛伊德所说,“我”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同理,“我”有三层需求:本我的生理需求、自我的心理需求、超我的精神需求。

    在过去,受技术、物质条件限制,我们被长期挤压在本我的生理需求空间里。可是今天,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脑的发育,丰富的物质基础、成长过程中特殊的家庭环境,把我们从本我的生理需求空间中释放了出来,我们已进入自我的心理需求空间。它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偶然现象,是这个时代下的必然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合力促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1] 盖瑞·斯默尔、吉吉·沃根,《大脑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