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去中心化、无边界的媒介传播形态形成

    以微博和微信为主的网络传播应用技术,融合了传统媒体传播(1对N)和人际传播(1对1)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也改变了原来的媒介传播形态。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中N的可预料性不同,微博和微信的传播没有固定的边界。比如现在有A、B、C三人,他们互为社交网站上的好友,各自又有50个好友。当A把某个新闻传播给B、C之后,信息不会局限于他们三个人之间。B和C可能会将新闻传递出去,很快,上百人知道了。他们知道之后,会进一步传播。如果有人看到新闻之后,没有继续传播,他就成为了这条信息的一个边界。但是,没有人可以预测会有多少人参与传播,所以说,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是没有固定边界的,并不是在固定组织内传播,其开放性注定了其传播组织可以不断扩张。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没有绝对的中心,无论是微博大V还是微信公众号,都不能算作传播中心。在电视广播时代,新闻媒体或者公共团体发出新闻之后,以其为中心的受众比较固定。当互联网去中心化之后,信息的传递是扁平的,每个人都可以传递,中心数量不固定,受众数量也就无法固定。

    不确定的组织边界使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的“N”具有无限可能,具有爆炸性的消息,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其传播范围可以超乎人们的想象,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微博和微信的转发机制,也加深了信息传播的深度,信息传播度数变大了。传播度数指的是信息被多次传播时候的次数,毫无疑问,相对于一度传播而言,多度传播信息传递效率更高。

    多度传播指的是信息经过一次传递之后,其受众再一次将获得的信息传递出去。我们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节点的过程称为一次传播。如果一次传播之后,节点将信息内容再次传播出去,称为二次传播。在数学中,我们更习惯于将次称为度,因此,传播的过程可以称为一度传播、二度传播,直至N度传播。

    多度传播的一个例子是互联网上会时不时地形成一些“网络热词”或者“网络段子”。有些词汇在逻辑上可能是讲不通的,但由于多度传播,渐渐约定俗成,成为很多人采用的提法。比如2013年有几个网络热词,包括:“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秀下限”、“火钳刘明”、“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等。

    微博和微信中也会出现一些转发次数非常多的文章,有的小短文甚至会被转发几十万次。

    网民充分发挥了信息多度传播节点的作用,他们在收到信息之后,马上进行转发或者评论,信息就以他们为中心,再一次扩散开来,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信息传递中的一环。比如以前我们看到好的文章,大都是一些报刊杂志编辑精心筛选的,或者是由著名作家推荐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好文章,大都来自身边朋友的转发,我们接收信息的直接途径可以是每一个普通的人,而不再是一些信息传播中心。

    另外,在多度传播的同时,信息传递的互动性也在提高,每一个人在将信息传递出去的同时,还能够接收到反馈信息。

    N2传递效率就这样在去中心化、无边界的社会化媒介传播中形成了,它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爆炸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