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技术实现N对N的传播模式
电话的出现是人类通信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远隔千里的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联系到对方并传递信息。不过,通过电话进行的信息传递是典型的1对1信息传递模式,传递效率只能是1。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之后,信息传递效率有了很大提升,同一个节目会有N个人在收听或者收看。但是这种传递是单向的,而且人们很难把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信息再完完整整地通过口述形式传递给其他人,所以,这时候信息传递的效率是N。
互联网的出现,使N对N的信息传播模式得以实现,信息传递在技术发展的支撑下遵照麦特卡尔夫定律发展。
我们所讨论的无限的计算和带宽,究竟有多大的效益?以太网的发明人鲍勃·麦特卡尔夫(Bob Metcalfe)告诉我们: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连接能创造N2的效益)。
也就是说,如果从100人用计算机增加到10000人用计算机,人数增加100倍。但现在如果将这些计算机连成一个网络,在网络上,每一个人可以看到所有其他人的内容,100人每人能看到100人的内容,所以效率是10000。而10000人每人能看到10000人的内容,效率就是100000000!
一个有1000万用户的公司与一个有100万用户的公司的网络价值差别不是10倍,而是100倍。
根据麦特卡尔夫定律,互联网的成长速度比电视快4倍,比收音机要快12倍,这样的增长效率与旧经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1]
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介,但是,“万人上网,亿份效益”并不是在互联网普及伊始就实现的,基于互联网的很多应用技术的发明,才使得信息传递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中国,真正让个人具备信息传播能力的是微博,微博的转发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当一个人看到了某个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转发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传递效率开始向N2效应接近。微博流行之后,也显示了其在信息传播中具备的能量。
2013年1月1日,公安部颁布新规,闯黄灯要被扣六分。这是超过一亿私车拥有量,超过两亿机动车驾驶人的国度的黄灯。新规实施的早高峰刚过,网络上就开始浪潮般涌出关于黄灯的悲喜剧。那天,带有“黄灯”标签的微博,始终排在热门搜索首位。新浪微博仅1月1日一天,有关黄灯的微博多达近十万条。网友在微博上传的因黄灯急停发生追尾事故的有一百多起。网络产生的力量,让这一天有关黄灯的故事,成为全中国人的共同话题……
互联网汇聚的声音瞬间吸引了举国上下的注意力,也迅速从街头路口汇聚到国家决策层。1月6日,新通知下发,对目前违反黄灯信号的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从新规出台到下发通知修订,仅仅相隔五天。[2]
信息的急速传播,让民意在短时间内聚集,具备了影响政府决策层的能量。实现这一点的,正是当下信息传递的新媒介——微博,微博的出现,让信息传递的效率迅速提高,N对N的信息传播初步得以实现。
不过,微博的即时聊天功能弱,社交关系强度弱,账号开通和操作便捷度不够,活跃用户数量也比较少,信息传递仍旧具有局限性。
微信出现之后,N2效应真正出现了。朋友间的聊天,让微信具有很强的黏性,积累了巨大的用户群;公众账号,引入了聊天之外的优良信息源;朋友圈的一键转发功能,又让被朋友筛选过的信息很方便地进行多度传播,信息传递变成了典型N对N交织的网络传播,再加上微信活跃用户更多,N变得更大,每一个N的一份子成为传播中心,把信息传播到超出原来范围之外的N中去,使N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N2传递效率在微信上第一次真正得以实现。
[1] 李开复《与未来同行》第129页。
[2] 《互联网时代》第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