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应用的第三波冲击:世界的网络化

    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大裂变,这个世界逐渐分化为“两个世界”——有形的物质世界与无形的数字世界。而且每一个世界,对我们都具有现实性。

    在HIPDA论坛上,一位叫“紫风蓝雨”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玩游戏的体验:“玩了一天模拟人生4,突然觉得悲伤了起来。游戏开始没多久,第一个生日无人记得,然后技能越练越强,收入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好,不但有了身材火辣的女朋友,还长期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暧昧关系。游戏提示可以结婚了,也没管。心想一个人就这么练级挺好,到了第二个生日,终于有机会开生日派对了,请了一堆朋友来玩,很嗨皮……结果第二天醒来,就发现头发花白了!系统恭喜你又成长了一岁!”

    这只是一个模拟人生的游戏。但客观地说,即使排除这样的游戏,现在每个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其实已经和现实世界不相伯仲。从信息时代开始,世界就开始了数字化的进程,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又形成了一个数字世界。今天人们一只脚踩在了现实世界中,另外一只脚踩在了数字世界中。

    世界网络化,意味着人们要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转换,这种转换需要通过各种入口来实现,那么,入口就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必争之地。数字世界的竞争虽然表面上很频繁、很激烈,令人眼花缭乱,但实质上,都属于信息入口之争,进一步细化为信息场景之争。

    信息入口之争:通往数字世界的门票

    从互联网时代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网络公司之间从来都不平静,每一个主要市场都是你争我夺、硝烟弥漫,在安全、搜索、电商、移动应用分发、支付、音乐、视频等领域,不断地上演王者之争。

    让人们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当数“3Q大战”(360公司与腾讯公司)。

    2010年9月27日,360发布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工具,宣称其能实时监测曝光QQ的行为,并提示用户“某聊天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

    2010年10月14日,针对360隐私保护器曝光QQ偷窥用户隐私事件,腾讯正式宣布起诉360不正当竞争,要求奇虎及其关联公司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360则毫不示弱,针对腾讯提起反诉。

    2010年10月27日,腾讯刊登了《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声明由腾讯、金山、百度、傲游、可牛等公司联合发布。

    2010年10月29日,360公司推出一款名为“360扣扣保镖”的安全工具。72小时内,这一软件下载量突破2000万,并且不断迅速增加。腾讯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称360扣扣保镖是“外挂”行为。

    2010年11月3日傍晚6点,腾讯公开信宣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倡导卸载360软件才可登录QQ。

    ……

    2014年2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3Q大战”终审结果:判定360对腾讯构成不正当竞争,并赔偿经济损失500万元。360提出上诉。

    2014年10月16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做出最终审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至此,“3Q大战”的诉讼案才尘埃落定。

    虽然“3Q大战”诉讼已经终审,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安全市场的争夺从PC端蔓延到移动端,加入这个市场竞争的公司和产品越来越多,有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百度手机卫士、金山手机卫士、安全管家等。

    与“3Q大战”齐名的是“3B大战”(360公司与百度公司)。

    2012年8月16日,奇虎360低调推出综合搜索,引起行业震动。

    2012年8月21日,360将360浏览器默认搜索引擎由谷歌正式替换为360自主搜索引擎。

    2012年8月22日,360董事长周鸿祎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360全站推自主搜索引擎以来,流量增长远远超出预期。尽管360方面刻意保持低调,但360进军搜索市场的举措,还是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

    在奇虎360推出综合搜索的次日,百度聚合多家知名安全厂商组建了中国互联网史上首个以搜索引擎为中心的安全联盟,打击钓鱼、违法、诈骗等网站,被业界看成是为防止奇虎360在安全领域的强势备下的一道关卡。接着,百度开始通过对奇虎360网址导航导入的搜索流量进行提示,建议用户将百度设置为首页。很快,奇虎360做出反应,将原本“问答”搜索默认的“百度问答”设置为奇虎360的“奇虎”问答。

    2012年8月28日晚间,百度悄然对360搜索业务展开反制,用户通过360综合搜索访问百度知道、百科、贴吧等服务时,将会强行跳转至百度首页;360随后展开对攻,用户在360浏览器中使用360综合搜索时,点击来自百度相关服务的搜索结果,会被直接带至“网页快照”页面……

    今天,在搜索市场上,百度市场份额第一,奇虎360市场份额第二之外,合并了腾讯搜搜的搜狗市场份额第三。搜索的蛋糕太诱人了,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

    真正震动中国人的还是“支付大战”,它以微信抢红包开始,以打车应用补贴作为延续。

    马年春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之一莫过于“抢”微信红包,少到几分钱,多也不过几十块钱。但是,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钱,微信搭建的抢红包平台在短时间内让全国微信用户为之“疯狂”,微信支付对于支付宝的冲击非常迅猛,被马云称为宛如“珍珠港偷袭”。

    腾讯数据显示,从除夕开始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

    但是,抢红包只是开胃菜,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竞争真正引爆了支付之争。

    据媒体报道,嘀嘀打车宣布从2014年2月18日起,乘客使用嘀嘀打车并且用微信支付,每次能随机获得12元至20元不等的补贴,每天3次。快的打车则遵守“永远多1元”的承诺,宣布从2月18日15点开始,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2次。

    这意味着,打车起步价基本“免费”。要知道,打车软件不只是补贴乘客,对司机也同样补贴,首次使用还有返还话费的优惠。这就是天上掉馅饼,谁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激起了老百姓打车的热情。

    据后来的统计数据,微信支付用户从1月10日的2200万,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增长至超过1亿。

    打车补贴已经过去,但“支付大战”没有停止,它以二维码、商场联盟、O2O等形式,依然继续着。

    比支付更诱人、更大的蛋糕是:电商市场。在电商市场上,阿里巴巴建立了牢固的先入优势,但后来竞争者不断。2014年3月10日,腾讯入股京东,占股15%,希望通过这种强强合作,在B2C领域大展拳脚。唯品会、聚美优品、顺丰优选、一号店等垂直市场中,不断有新的竞争者加入,电商市场激战正酣……

    2013年8月16日,百度出资19亿美元全资收购91无线。

    19亿美元!这一成交价格震惊了很多人,同时让分发市场中的360、腾讯也加大了投入力量,“移动分发之争”开始了……

    2014年4月14日晚,腾讯在旗下安卓软件市场应用宝发起了一场“红码风暴”:从当晚8点开始,腾讯应用宝“扫红码得红包”5亿现金大派送活动正式开启。网友只要扫描应用宝红色二维码,成功下载红码APP就可随机获得金额不等的微信红包,红包最大金额达200元。每成功下载3个红码APP可拥有一次抽奖机会,奖品包括三星Note3、三星S4等手机大礼。

    多种方式促进了腾讯应用宝的快速发展,腾讯在分发市场的份额上涨迅速,分发市场的三强(百度、360、腾讯)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全民娱乐的时代让视频市场被更多人看好。在视频市场上,主要竞争者是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乐视,其中,阿里巴巴入股优酷土豆,360投资乐视,自此BAT全部加入了这场竞争,而这场大战还没有真正开始,互联网公司主导视频娱乐市场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互联网行业从不缺少“战争”,除了以上“战争”之外,还有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双英战群雄”,支付宝、财付通大战银行的各种“宝”,P2P、众筹等的火爆与跑路,来往、易信向微信的挑战,小米和华为的微博口水仗……

    如果没有争吵,没有战争,没有并购,互联网就不是互联网行业了!

    当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些市场鏖战正酣的时候,外行看热闹:

    太好玩了,那谁跟谁又打起来了!

    又有免费的午餐了,快去领啊!

    有意思,他们又在微博上对骂了!

    内行看门道:

    他们的竞争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信息入口——通往数字世界的“船票”。

    第三节 应用的第三波冲击:世界的网络化 - 图1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竞争的重要战场是网络。网络是所有信息必经之路,是所有通信的基础。

    最初的网络竞争体现在移动网络的竞争上,先后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参与了竞争,分分合合到今天的格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些通信公司抢的是物理网络,物理网络经历了TACS、GSM、GPRS、WCDMA、TD-SCDMA、TD-LTE、CDMA95、CDMA2000等不同的制式、不同阶段的发展,中间又穿插着小灵通和大灵通的搅局。随着网络基础建设的完善,大灵通和小灵通也退出历史舞台,网络信号越来越稳定,不同制式网络的差距越来越小。

    网络竞争格局稳定之后,人们的注意力从网络转到了手机上。2007年之后,竞争的战场转移到手机操作系统。在选择手机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底是买安卓(Android系统)手机还是买iPhone手机(iOS系统)呢?而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换代的大潮已基本接近尾声。各种品牌的手机功能差距越来越小,同质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了手机应用上。

    微信诞生之后,以极快的速度成为了信息的第一入口。很多人早上第一眼看的是微信,晚上最后一眼看的还是微信。除了这个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时长最长的应用之外,所有应用市场的竞争都在进行,如前所述。现在人们考虑的是:我的手机有没有微信,用UC的浏览器还是手机QQ浏览器,安全软件用360卫士还是腾讯手机管家,搜索用百度还是360或搜狗,装什么新闻客户端,装什么视频客户端,装什么天气软件,装什么导航软件,装什么航班信息……

    人们考虑的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需要争取到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移动应用分发之战”。

    当支付功能也进入了手机中,手机的安全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前面提到的“安全之战”将会是“全民战争”,安全的意义更加重大了。

    当然,战争远不止我们看到的那些,人类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当我们还在享受智能手机的乐趣时,更多的人正探索新的应用,新的入口之争还在层出不穷。比如:眼镜是一个屏,智能手表是一个屏,车载是一个屏,各种各样可穿戴的设备不断涌现,不管有屏无屏它们都是信息的入口。

    第三节 应用的第三波冲击:世界的网络化 - 图2

    如上图。不管有多少种新的屏,它们都是应用“端”,为应用“端”服务的是后面的网络“管”与内容“云”,所有的竞争都是为了争抢到这个路径中的一个入口,这个入口将得到这个路径上的信息,这就是“信息入口之争”,越贴近用户的入口越有价值。

    互联网巨头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从网络、硬件、软件、应用的竞争到看似不知所以的争吵、收购、兼并、“战争”、联合,其实都是围绕着“信息入口之争”。

    信息入口之争还在继续之中,并且越演越烈,互联网三巨头脱颖而出,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各自优势格局已形成:腾讯用QQ/手机QQ、微信圈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百度用搜索圈住了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阿里巴巴用淘宝和天猫圈住了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但是,谁圈住了人与服务的关系?形势还不明朗,但可以预见竞争将更加激烈!

    服务场景之争:从粗犷到精细

    随着个人计算机(PC)被智能手机和PAD取代,人们不再只是坐在办公室或者待在家里在网上冲浪,移动中的人让联网的场景开始多样化。在互联网时代,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都是坐在计算机面前上网,背后的需求类似,因此竞争围绕着信息入口之争,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上网时不同的场景背后的服务需求不同,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围绕着“服务场景之争”。

    想一想你要准备一次自由行旅游都需要做什么准备?对景点的比较与选择,这时如要有人写了游记供你参考就好了,能够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好了。当目的地选定之后,机票预订、酒店预订、门票预订到与旅游相关的一系列服务,想一想都头大,这就是服务的场景,人们在某个场景下的服务需求就是互联网巨头们竞争的新战场:“服务场景之争”。

    当移动起来的人们所处的场景不同,需求不同时,不同场景下的信息与服务入口机遇开始显现了,互联网巨头们早已经开始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场景”的布局。

    餐饮服务场景上,主要竞争者是:大众点评、美团等。

    旅游服务场景上,主要竞争者是:携程、艺龙、去哪儿、驴妈妈,携程的优势地位显现。

    家庭信息场景上,智能电视的主要竞争者是:乐视、小米、传统电视厂商(TCL、创维、索尼等),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还以原有传统厂商为主。小米在布局家庭无线路由器,剑指智能家庭信息的路由关口。

    车中信息场景上,主要竞争者是:谷歌(Google)和特斯拉(Tesla),前者从自动驾驶入手,后者从互联网汽车入手。特斯拉用两倍于iPad的液晶显示屏,彻底取代了传统汽车中控台,并且开放了所有专利权,希望能尽快形成生态系统,形成事实的标准,抢先一步占领入口。

    小区服务场景上,主要先入者是:彩生活、叮咚小区,能不能做大还未知,但先进入布局了。

    城市服务场景上,主要竞争者是:58同城、赶集网、百姓网。腾讯持有58同城股份的25.3%,拥有16.02%的投票权,提前布局城市服务场景。

    服务场景无法穷尽,相比于大平台服务,场景服务非常精准,因此在某个垂直领域中占领市场非常重要。相信现在我们看到的场景之争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服务场景之争”会像“信息入口之争”一样广泛和激烈。

    第三节 应用的第三波冲击:世界的网络化 - 图3

    线上线下融合

    我们知道,服务场景之争才刚刚开始,而服务场景市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数字世界的建设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物质需求必须由线下提供。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成了不可抵挡的潮流。

    现在线上的互联网公司,很难延伸到线下。除了行业隔阂之外,传统管理模式和观念的缺失也使互联网公司难以做好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的成本管理、库存管理、质量控制等都挑战着互联网公司的能力。互联网公司更重视的是开源,节流能力不足。比如小米为了降低成本,使用0.01美分的电容,所有手机元件一定要货比多家,目标是性价比最优,这是小米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互联网公司做硬件的时候,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只重视体验,不重视成本,因此很难盈利。

    线下的传统企业想要占领线上就更难了,因为传统企业缺乏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特别是没有互联网的基因,以传统的经验模式向线上发展是走不通的。

    所以,只有掌握互联网的开源能力,同时拥有传统企业节流手段的人,才能够融合线上和线下。现在涉足线上和线下的企业中,最典型的是小米科技公司和雕爷牛腩、黄太极两家餐饮公司。他们的主要业务在线下,但是创始人却是从互联网公司转型的。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金山软件工作了15年(1992~2007年),2007年又回到金山软件,担任董事长;雕爷牛腩的创始人在淘宝平台上打拼过,虽没有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但积累了运用互联网的经验,把这些经验再移植到餐饮行业;黄太极创始人则是曾浸泡过百度、去哪儿、谷歌的互联网人赫畅。既有互联网思维,又具备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这就是这三家新锐公司的最大特点。这三家企业在成本管理、库存管理、质量控制、员工激励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同时在定位、服务、信息方面又具备互联网企业的思维,这样的公司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典型,也是未来公司的雏形。

    随着线上线下融合潮流的到来,市场上会有更大的机遇,这些机遇一定是被理解了互联网,又理解线下管理的这些公司抓住,虽然蕴藏着更大的创业风险,但也是改造传统行业的巨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