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近求远”的现象越来越成为生活的新常态

    一切技术都是人的延伸,人们不断地向外延伸,视觉和听觉从身边延伸到了远方,但是这种延伸只是距离的延伸,不是能力的延伸。

    手机技术是最重要的人眼、人耳的延伸,它让我们看到、听到人眼、人耳无法接收到的信息,增强了人体的视觉与听觉的功能,让人体功能得到了延伸,同时却瘫痪了被延伸的人眼和人耳的肢体功能。

    人眼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要么盯着手机关注远处发生的事情,要么盯着身边的亲人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人们盯着手机关注远处发生的事情,却忽略着身边的人。

    就像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看手机。”

    我们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能够将交流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同时,又“截断”了和身边人的交流。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而这种现象正是延伸了人体功能的同时“截除”了自身功能的体现。

    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通过电子产品延伸出去的面向远方的“眼睛”和“耳朵”上,却忽视了近在身边的自身的眼睛和耳朵。

    “舍近求远”的现象越来越成为生活的新常态 - 图1

    有这样一则新闻:青岛的一位老人十分想念自己的子女,就挑了个日子把子女叫到家里吃饭。子女们都到了,但是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不和老人聊天,每一个人都在盯着自己的电子设备。老人忍无可忍,最后掀翻了桌子愤然离席。

    互联网在这个时代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平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惑。

    人们通过聊天工具、论坛、网络游戏等网络交往方式相互联系,建立数字世界的社交关系,和从未见过的、远隔千里的人谈天说地、互诉衷肠,在网络上,人们不需要带上虚伪的面具,交流更加直接。但是,网络人际交往的繁荣景象却没有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现代人反而更加孤独了。一项针对美国人社会交际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的美国人比网络普及之前具有更深的孤独感,很多人只是把网络社交当成自己排遣寂寞的工具。然而,数字世界的社交并没有赶走他们的寂寞,反而不断地加深了他们的孤独。这是为什么呢?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研究了互联网时代人类能够维持的交际范围,他发现:任何时候,人们最多能与大约150人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这个研究成果被称为“150定律”。

    罗宾·邓巴认为:决定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朋友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我们必须在朋友身上投入时间,才能够获得友谊,如果投入的时间不足,友谊可能会在6个月内迅速减退。

    尽管如此,很多人在无法保证与朋友们充分交流的情况下,仍旧乐此不疲地增加社交网络上的好友,对此,心理学家称之为“网络社交成瘾症”。我们一边社交成瘾,一边加深孤独。

    《群体性孤独》的作者雪莉·图克尔曾说:“几年前的美国,人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打电话给5~7个人求助。4年前,这个数字减少为3。现在,人们似乎只能给自己的伴侣或者父母打电话了。很多人甚至连一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能让我们摆脱孤独的只有真正的朋友,因此,即使一个人有上千个社交网络好友,仍旧会处在孤独之中。

    因此,媒介的延伸更多的是距离上的延伸,我们身体的能力并没有延伸,我们从“看身边”变成了“看远方”,舍近求远。原来以近距离的亲属关系所建立的道德关系被打破了,我们现在关注的都是远方的事情,近处的亲情、友谊淡漠了,今天的人更孤独。正是这种孤独导致了现代人害怕面对孤独,人们一直在“赶场”,赶完这个“场”一定去赶另外一个“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在这个“场”上担心错过了那个“场”,于是就一直看手机。

    舍近求远的心态让人们赶赴了所有的“场”,但也错过了所有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