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心跳迷思 - 图1

心跳,生命存续最重要的体征之一,对每个人而言至关重要。而它的创造者——位于人体胸腔之内,如自身拳头一般大小的心脏,在一刻不停地跳动。它的跳动从我们还是胚胎之时起就已开始,不知疲倦地跳动人的一生。

如此重要的器官、如此重要的生命体征,医生应该再清楚不过了,而事实却是:在我国古代,竟然没有一个医生真正地阐述过心跳,无论是扁鹊、张仲景,还是孙思邈、李时珍。在古代医书典籍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动的系统说明和讨论。“心跳”这一人体最基本、最明显的生理现象之一,被古代所有医生忽略了。

为何会如此?难道是因为古人确实无法解释,所以索性不说,还是有其他隐情?现代很多研究古医学的专家都曾发出这样的疑问。

实际上,我国古代很多医学书对心脏的功能及病变有过很多介绍,比如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写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你是至高无上的君主,神明是从你这来的。以及:“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你是生命的根本,是神智的居所。但始终未提心跳。

再比如:“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优,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悦而善忘,心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痺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心脏小了不行,心脏大了不行,心脏位置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而只有“端正”才不会受到伤害。说了那么多,同样未提心跳。

而宋慈的《洗冤集录》提到的“救死方”依据的生命指征是呼吸与体温:“若心下温,一日以上犹可救”,“口噤,有微气者”,“但须心头温暖,虽经日亦可救”,“若肉未冷”等,同样忽略了心跳。

古代医生难道连心跳这么明显的体征都看不出来?医生当然能觉察到这个现象,但是他们对它的认知,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偏差。

古人曾认为“心之官则思”,即心是思维的器官,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现代认为的大脑主管思维;而且只有思考才能“获得”心,不思考便不能“获得”。《孟子·告子上》里就写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种对心脏“官能”的普遍认识,导致他们认为“君主之官”的心脏不可能一直跳动,只有危险来临时才会出现征兆性的“心动”,也就是心前区的跳动,在古人看来,心脏并非主动“跳”出来,而是在被动刺激下才会动。

古代很多医书一直都在强调“心主身之血脉”等论点,即“心”主宰着一个人的血脉,这其实是建立在古代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的。跟这句话一同出现的还有“肺主身之皮毛”(肺主宰人的皮肤毛发),“肝主身之筋膜”(肝主宰人的筋和膜),“脾主身之肌肉”(脾主宰人的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肾主宰人的骨骼)等,这些说法并不具有现代生理学上的意义。

专题:心跳迷思 - 图2

《三才图会》所绘心图——“心重一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那么,对心脏跳动的忽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举例说明,假如一个人出现猝死征兆,需要急救,古人只知观察这个人的呼吸和体温,而不会关注心脏跳动。历史上的名医扁鹊也免不了陷入这样的医疗误区。

在诊断东周虢太子“尸厥”时,扁鹊认为太子是“昏厥”,但当时有人不相信他的医术:“宫里的太医都治了一上午还没治好,你能有什么作为?”扁鹊听了心里很难过,长叹一声:“你不相信我没关系,你可以试着去诊断,用耳朵听听太子的鼻息,摸摸太子的大腿,应该还是温的。”后来宫里人一查,果然像扁鹊所说,连忙将扁鹊请到宫里,对太子施行救治。

如果不是“心脏”在跳,那心前区的搏动究竟是哪个器官造成的?古时的答案是胃之大络,即由胃腑直接分出的大络脉。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日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胃经的大络,叫作虚里,始于左乳下,在上络于肺,其脉搏动应该是脉的宗气。如果跳得极快,说明病在膻中;若跳动时止,位置发生横移的,说明体内有积块;如果不跳了,人很快就会死亡。另外,如果左乳下虚里处脉搏跳动剧烈到让衣服振动,则代表宗气(胸气)外泄了。

古人自然是知道“心脏”跳动的重要性的,“绝不至”者预示着死亡的来临。但他们始终未想到跳动的是心脏,而坚持认为是胃,因为胃靠消化和吸收获得了力量,继而“跳动”。

那么古人认为真正的“心动”是什么?《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之东垣,过柏人,赵相贯高等谋弑高祖,高祖心动,因不留。”汉高祖去东垣的途中,经过了柏人(今河北柏乡县西南)这个地方。当时赵国的相国贯高等人要谋杀汉高祖,就藏在柏人行馆的夹壁墙里。汉高祖感觉“心动”异常,得知所在的地方叫柏人后,感觉不吉利(“柏人”是“迫人”的谐音),因而没有在柏人停留,逃过一劫。很显然,这里记载的“心动”,不是指的心跳。

在我国古代医学中,心脏虽然是“君主之官”,但只能解释人的精神活动;而气血生成与运行等生理活动,人们则将其归功于“胃”:“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胃是五脏的根本,没有脉象,胃气也将消失。胃成了人体内循环体系的中心、司令部——“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不过,这个内循环并不是现代医学、生理学上讲的血液循环系统,它是中医经络学说体系的循环模式。

古代医学对心跳缺乏正确认识,还包括不了解心跳与脉搏的联系。现在我们都知道,心脏不跳,人也就没有脉搏,心跳和脉搏是同时进行的。古人并未意识到全身的脉搏跳动必然是一致的,所以出现了“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的说法,认为左侧脉跟右侧脉跳动不一样。事实上,左手的脉象当然跟右手的脉象不会有明显偏差。还有医书说:“左右齐诊,而脉动应于医之手。左右动数不齐者,死之兆也”,就是将脉搏跳动孤立来看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医学视“脉动”与心跳毫无关联,其着眼点局限在了“脉动”本身。

古人之所以把心跳如此显著的体征误认为是胃之大络的演绎,究其原因在于对人体脏腑的认知是建立在以往的理论认知和文献参考之上,其中还涉及五行理论等,然后进行推演,缺乏真正的解剖等临床实证验证,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构想,因此难免跟实际情况多有出入。

西

不只中医,对心跳的原理,西方医学也要到19世纪末才开始弄明白。当时许多科学家曾经做了很多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发现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的肌肉有一小块梭形的特殊组织,就给它起名叫窦房结。一位学者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找到了一块比窦房结小一半,但结构和窦房结相似的组织——房室结。一位叫浦肯野(Purkinje)的神经学家发现了房室结和心室肌肉之间的联系“道路”,这些“道路”看上去很像心肌纤维,但功能大不同。他就把这些称为浦肯野纤维。后来,心脏跳动的秘密才终于水落石出。

窦房结是心跳的发源地、司令部。每隔一段时间,它会产生一次很微弱的电流,然后发出去,沿着心房的肌肉向四周扩散到房室结,再一直传到每一条心肌,引发整个心脏收缩。窦房结发出的电流虽然十分微弱,但还能传导到人体表面,不过需要特殊敏感的仪器才能测到,即测定心电图的仪器。

而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是传导心房结产生电流的下属机构,只起导电作用。当窦房结病变时,房室结可以代替它,也能建立以它为主导的心脏跳动,还能维持心脏跳动,但是由于能力比较弱,有时可能满足不了人体的正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