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常州市某小学,一名7岁女孩在上体育课时突然倒地,体育老师和班主任马上进行急救,开始掐学生的人中部位,但掐了将近10分钟女孩也没有苏醒,最后女孩遗憾离世。

2013年,泸州的某所中学,同样是在体育课上,一名中学生在热身跑步时突然晕倒,倒地不起。而老师的做法竟然同样只是掐学生的人中,没有做其他急救措施。这名学生醒来后马上又晕了过去,老师依然继续掐人中,还掐学生的虎口(手背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位置),结果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孩子在第二天不幸死亡。

掐人中急救导致耽误救治的黄金时间进而引发悲剧的事情,在近几年时有发生。为什么还有人在用掐人中这种错误的急救方式呢?这恐怕离不开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和影视作品的无意识“宣传”。

很多人对掐人中救人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恐怕要数《西游记》了。在收服红孩儿那一回,孙悟空被红孩儿的烟火熏晕,是猪八戒通过掐人中的方式将孙悟空给救醒的。而这一手法,其实可以追溯到葛洪的那本《肘后备急方》。书中记载:“救卒死方,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此后,这个方法就沿袭了下来。

据说李时珍也曾被人掐过人中。李时珍曾经在一个山林采药,为了辨别一种草药的药性,他就亲自品尝。一开始没什么感觉,后来他就加大分量,这使他感到肚子里有强烈的反应,很快就头昏眼花,接着就倒地昏过去了。他的弟子庞宪听到后,马上跑过来,呼唤自己的师傅,但李时珍毫无反应。这可把庞宪吓坏了,他赶紧给李时珍灌水,还掐人中,据说折腾了很大一会儿,李时珍才慢慢有了知觉。

那么,掐人中到底靠不靠谱?传言说,掐人中不但不能救命,甚至还会导致人死亡,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为何很多人对这种方法如此信任?

对于掐人中这种特殊的急救方法,首先我们要泼盆冷水,因为它并不科学,通常是多此一举,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它还会“帮倒忙”,导致意外之事发生,就像开篇提到的两个事例。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晕厥过去,但他的呼吸、心跳还在,说明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大碍,只要让他侧卧,保证呼吸通畅就可以,掐不掐他的人中根本没关系,短则几秒钟,长则几分钟,这个人就会醒过来。这是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现象,通常是因为大脑一时供血不足引起的。掐他的人中也只是刺激了一下而已,只能用来判断患者有没有意识,并没有任何救治价值。即便靠掐人中把人“掐醒了”,也是因为人被“掐疼了”,所以才醒过来,只是看起来像是掐人中把人救了,实际上掐别的部位也能把人给“掐醒”。

而如果一个人昏倒了,没有了呼吸和心跳(昏迷了),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最不能离开氧气的一个器官,缺氧超过5分钟就已经很危险了,超过10分钟大脑就会脑死亡。即便人被抢救过来,也很可能会变为植物人。这种情况下,一般人能做的最可行的就是对昏倒的人施行心肺复苏。这个时候如果只掐这个人的人中,就太蠢了。这样不但救不活人,还耽误了治疗的黄金时间,而掐人中还会关闭口腔,加重舌根后坠,从而导致呼吸道更堵了——其实已经是一种“变相”的谋杀了,只不过人们还以为是在救人。

为什么古人会“发明”出这种特殊的急救方法?这就涉及古时人的思维了。

有句老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果没气了,人很快也就死了。古人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而位于人鼻子下、嘴唇上的人中穴,是一个很重要的急救穴位,它能够起到回阳救逆、清热开窍的作用。在他们看来,人中穴是任督二脉交汇的“中转站”。

对于“任督二脉”,很多人可能都不陌生,很多武侠小说中都提到过,比如某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功力倍增,或者练得绝世神功等,这只不过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

不过,任督二脉在中医理论中是确实存在的,属于奇经八脉中的“奇经”,那它们在人体什么位置呢?任督二脉都以人体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往上到人中,就是任脉;督脉则是从后背沿着正中向上,到达头顶,再往前到人中。

有人曾这样解释人中穴的重要性:人的鼻子是用来吸气的,而嘴巴是用来呼气的,人之所以能活着,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鼻子和嘴巴之间的人中穴就显得很重要,它关乎“呼吸”,所以关乎人的性命。

如此一来,古人就认为用手指掐这个穴位或用针刺,能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升高血压,还可以影响人的呼吸。遇到中暑、昏迷、晕厥、低血压、休克或者一氧化碳中毒的人,都可以掐人中。殊不知,这样做常常潜藏了一定的风险。

古人还认为,人中穴还是阴和阳在人体中的交汇部位,代表一个人的肾气与生育能力,且与膀胱经相关联,这就有了通过观察人中来辨别孕妇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的“绝招”。如果人中不清晰,膀胱经气化欠佳,说明这个女性肾气不足,只能生女儿,而且怀孕比较困难,即便怀孕了,也有流产的倾向。如果真怀上了男孩,很有可能会难产,因为她没力量正常生养男孩。对于这种“特异功能”,姑且一听即可。

细细想来,掐人中急救,也不过是古人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古代思想的又一次医学臆想。如今,很多人依然抱着“崇古”之情,认为古代医书上写的或古代医生用的都是对的,没有进行质疑和辨别,继而盲目“照方抓药”,自然免不了时常做出令人唏嘘和哀叹的举动,导致有时因这种“自信”害了人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