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物卡喉:牵引术与“阴阳水”
吞服腌臜之物/钓鱼法/万能的符咒
“因噎废食”说的是什么?
有个大财主,某天为了庆祝节日,就在家摆了酒席,宴请一些亲朋好友。席上大家划拳行令,觥筹交错,好不欢乐。忽然,一个老者大汗淋漓,大翻白眼,并捂住自己的脖子,使劲咽唾沫。这是怎么了?原来,这位老者刚才着急说话,让刚吃到嘴里还没嚼烂的牛肉卡在喉咙里了。在场的人赶紧围过来:这该怎么办?有人说赶紧灌杯冷水;也有人说再咽一块肉,把堵着的肉压下去;还有人使劲掰开老者的嘴巴,拿起筷子开始往里夹……这些人七嘴八舌,动手动脚,把老人折腾得不轻。
后来,老人气得不行,受不了了,突然大吼一声,竟然把牛肉给吐了出来。人们大笑起来,又回到座位。正要继续吃喝,财主却发话了,让众人都回去。他认为老人被噎住是前车之鉴,为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以后不能吃酒肉,也不吃三餐,还下令把厨房的锅碗瓢盆全打碎,柴米油盐也放火烧掉。
这个故事其实是“因噎废食”这一成语的由来。《吕氏春秋》对此有评论:“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因为一个人吃饭噎死,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
不过这个故事中涉及的吃饭时被食物卡住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时有发生,除了被诸如馒头、肉等食物噎住外,最常见的是被鱼刺卡住。据有关统计,在异物卡喉的日常事件中,被鱼刺把喉咙卡住的占66.7%,轻者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严重时可引发创伤性大出血等危险情况。
手抠、喝醋都是扯
遇到喉咙被东西卡住,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一种做法恐怕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拍背,认为这样能把异物拍下去,只要异物顺着食管进入胃里面,就没问题了。这种想法其实有些天真了,甚至还隐藏着危险。为什么?
因为拍背很容易把异物拍到气管深处,导致异物卡喉变得更严重,特别是当被噎住的人还有呼吸,同时在主动、大声咳嗽排出异物时,拍背会干扰其自主咳嗽的节奏,更不利于异物咳出,导致危险加重。
除了拍背,用喝水的方法把异物冲下去靠谱吗?这种方法得分情况:如果异物堵在食道里,情况不严重,气道依然通畅,可以通过喝水来处理;如果呼吸不畅,喝水就不适用了。
在现代生活中,曾有一位母亲在给孩子喂馒头时,发现孩子没咽下去,就给孩子喂了几口水喝,发现不但没用,孩子的脸色反而开始发紫。她赶紧打车到医院,但到达医院时,孩子已经噎了20多分钟,呼吸、心跳都已停止,医生经过抢救也没能救回孩子。
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法是用手抠,这种方法通常风险较大,很有可能把异物越弄越深,更难以取出,还会加重阻塞程度,同样不建议使用。
那么对鱼刺这种特殊异物呢?
曾经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吃饭的时候被鱼刺卡喉。他的父亲开始用手抠,结果鱼刺越抠越深,后来导致孩子食道大出血。最后,孩子被送到医院进行急救,才化险为夷。
还有一个孩子,看到桌子上妈妈刚做的鱼,于是赶紧拿起筷子,大口吃了起来。突然,孩子开始“啊啊”地叫,也不说话。妈妈赶紧跑出来,看到孩子张着嘴巴,意识到孩子被鱼刺卡住了,她赶紧从厨房倒了些醋让孩子喝,结果看到不起作用,又让孩子吃了半块馒头,可是鱼刺依然卡在喉咙里,这时妈妈才赶紧带孩子到医院。医生建议全麻取出鱼刺,孩子妈妈不同意,就回去了。第二天早上,孩子又难受地大哭起来,妈妈又带孩子去了医院,发现喉咙里的鱼刺不见了。经过CT检查,鱼刺已经刺破主动脉,引发炎症。后来,经过开胸手术,鱼刺才得以取出。一根小小的鱼刺差点要了孩子的命,而孩子妈妈错误的处理方法也“帮了忙”。
用手抠不靠谱,喝醋为什么也不行?不是说醋能软化鱼刺吗?其实要软化鱼刺,食醋的浓度根本不够,浸泡时间更是不可能达标;退一步讲,即便食醋的浓度和浸泡时间达标,被腐蚀的恐怕不是鱼刺,而是消化道黏膜了。所以喝几口醋跟喝几口水没什么区别,归根结底还是想通过吞咽动作来促使鱼刺被咽下去,实际上吞咽在这种情况下很危险。因为随着吞咽,鱼刺可能会划伤食道,增加痛苦不说,还会增加感染风险,还有可能让鱼刺进入到更深更危险的地方。
喝醋不行,吞馒头、饭团则更危险,这种成块的食物会将鱼刺压向食道壁,被馒头一压,可能整根鱼刺都被压进肉里,甚至刺破血管。
现代人所用的这些看似有理、实则有害的急救方法,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而古人“发明”的类似不靠谱或应慎重对待的方法还远不止于此。
吞獭肝、喝渔网水——善用鱼的“敌人”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记载了一个奇特的治疗鱼刺卡喉的疗法:“獭肝,味甘,有毒。主鬼疰蛊毒,去鱼鲠。止久嗽,烧服之。”就是用獭肝烧着吃,鱼刺就解决了,为什么用獭?很可能是因为獭擅长捕鱼。而这也不由得让人想到“取象比类”治病法。
唐代另一位著名医家王焘在他辑录的《外台秘要》中记载的秘方就更丰富了,但很多也很奇葩:“鼠脑浓涂疮上则出,亦可用填鼠,大效。”用老鼠脑涂在刺造成的创口上,刺就能出来了。找不到老鼠怎么办?也可以用蝼蛄,取它脑袋上的一物吞下,也可以;再有:“鹰粪烧灰存性……上一物下筛,服方寸匕”“虎野狼雕屎皆可服之佳”“白鸡翼翮大毛各一枚,着铜器中烧之,焦作灰,饮服一刀圭,立下”“取梳头发烧灰,饮服一钱匕”……从鹰屎、虎狼屎到白鸡的羽毛、人的头发,无不可用,真是“脑洞大开”。对于如此“污秽”的方法,恐怕根本不能“药到刺除”,白白忍受难闻的气味不说,还容易割伤喉咙,适得其反。
《万病回春》中关于骨头卡喉的奇异处理方法,如吞服狗唾液、灯芯烧灰冲服等。
不想吞这种脏东西,也可以选择喝水,不过水也有不同的讲究。其中一种“阴阳水”最为推荐:取一根同一条鱼身上的鱼刺,然后用火将鱼刺烧焦,碾成碎末,和水服下。之所以叫“阴阳水”,是因为生鱼刺是“阳”性的,而一根被碾碎烧熟的鱼刺的粉末则是“阴”性的,这样阴阳一调和,很快就可以化解鱼刺卡喉的困扰。除了“阴阳水”,《古今医统大全》中还记载了另一个饮水法:“用水一盏,自默从左眼睛于水中书龙字服之。”搭配着在水中写“龙”字来应对,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龙管理着水族,自然也能对付鱼刺了。
到了明朝,《保幼新编》里又有新的处理方法:“鱼网罨口而饮水,则刺自下。又鱼网烧存性,和水服之。”这个方法靠的多半是想象力,用渔网盖住嘴,通过喝水将鱼刺冲下去;或者把渔网烧成末,兑水喝。这种方法其实是根据渔网是鱼的“敌人”的思维,认为用这种方法能对付鱼刺。
牵引法:把鱼刺钓出来
除了“吞食疗法”“饮水法”,古人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牵引疗法”,只不过能不能“牵引”出来就很难说了,说不定牵引出来的是嗓子里的一块肉。
宋朝的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记载了一个很“贵族”的方法:“治鱼鲠骨横喉中,六七日不出。琥珀珠物,贯串着绳,推令前,入至鲠所,又复推以牵弓出矣。若水晶珠亦得,更无坚物磨令滑用之。”当鱼刺卡在咽喉里六七天仍旧没有缓解时,可以用琥珀珠或水晶珠逐一钻出小孔,用细丝线连成一串。珠串的一头放到喉咙,想办法挂住鱼刺,另一头留在外面,绑在弓上,通过弓弦的拉力将鱼刺拉出来。
没有这种贵重物品,也可以用鹿筋,比起琥珀、珍珠要稍微“经济”一些。《外台秘要》中说:“取鹿筋渍之濡,索之大如弹丸,持筋端吞之,候至哽处,徐徐引之,哽着筋出。”将鹿筋濡湿,搓成弹丸粗细的绳索,让患者吞下一端,然后慢慢拉另一端,据说就能把鱼刺钩出来。
如果再找不到鹿筋怎么办?可以用竹篾:“作竹篾刮令滑,绵缠纳咽中,令至哽处,可进退引之,哽即出。”把竹篾刮到滑不溜手,让患者慢慢吞下去,吞到咽喉处即停下来,然后再用手握住竹篾的另一头,视情况或进或退,就能将鱼刺拖出来。
或者用“薤白”这种药食两用的材料:“小嚼薤白令柔,以绳系中央,持绳一端,吞薤到哽处引,哽当随出。”把一根细绳子系在薤白的中央,然后把薤白嚼软,吞下去,咽到卡刺的部位,通过薤白绞缠住鱼刺,再用手拉着绳子往外牵引,这样据说就能把鱼刺拉出来……
九龙化骨水——符咒助你去鱼刺
《外台秘要》中记载:“以东流水一杯,东向坐,以手指画水中作龙字讫,饮水,不自晓书,令他人持手书良。又方凡书文曰,天有门,地有根,诸家入口者,皆当得吞。”被卡住的人舀一杯东向流淌的河水,然后东向而坐,左手持水杯,右手伸进杯中,在水里画一个“龙”字,画好后,喝掉杯中的水即可。如果不会写字,可以让识字的人握住患者的手,引导他画一个“龙”字,也可以。或者采取《儒门事亲》中记载的《道藏经》中的咒语。
与此相似的是一种所谓的“九龙化骨水”,也叫化骨吞签,近代在一些地区还存在,据说一些“大师”用此法救过很多人,不过究竟是真“化”下去了,还是咽下去的,就难以考证了。
这个方法大致分四步:
第一步,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屈于掌心,食指和中指做剑状。
第二步,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做等距三角朝天状,然后将一碗清水(生水)放在三指上,小指和无名指依然保持屈于掌心的状态。
第三步,朝特定方向深吸一口气(如符中有“龙”,朝东吸气,“虎”朝西,“凤”朝南等),吹入碗中,再根据不同的“鲠”,用右手剑指对着碗中快速悬空画“消鲠符”,边写边快速念咒语:“狗骨丹,鬼骨丹,九龙化你下深潭,请动茅山李老君,劈下天雷化骨灰,此碗水化如东洋大海,喉咙化如万丈深潭,九龙入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或太上老君、三茅祖师急急如律令敕)!”
第四步,写完念完后,对着太阳,将半碗水一口喝下即可。
据说此法只有男人可以学,但学了这个会有很多影响,具体是什么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无论是阴阳水,还是各种动物疗法,又或者祝由术等,它们多是在“取象比类”、相生相克等基础上提出的,最终能生效怕是心理安慰效应在作怪。而如今,这些“疗法”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了解过去的历史素材。
▲消鱼骨鲠符:先画井字的两横,再画一竖一撇,最后一笔顺出三圈,边画边念咒语,最后添三笔即可完成。
▲消诸禽骨鲠符
▲消诸鱼骨鲠符
▲消犬兽骨鲠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