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上一枝蒿”/鸡屎白入酒/《捕蛇者说》/李煜与“牵机药酒”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1

2018年5月3日,重庆某地区一R姓居民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酒店摆了5桌酒席,宴请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寒暄问候之际,各色美味也陆续上桌,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下,人们食欲大振。如此高兴的时刻,怎能少了酒助兴?R先生拿出自制的药酒“雪上一枝蒿”,庆祝这一美好的时刻。只是,觥筹交错之时,酒桌上的人却出现了异样,开始莫名呕吐。很快,呕吐的人变多,大家赶紧拨打急救电话,15个喝了药酒的客人被送到医院抢救。经医生全力救治后,6人病情相对稳定,4人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抢救,剩下的5人则永远地离开了世界,其中包括“寿星”R先生。

好好的生日宴变成了一场悲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悲剧的根源就在那瓶含有中药“雪上一枝蒿”的药酒。“雪上一枝蒿”产自云南,是短柄乌头的干燥块根,有剧毒,毒性来自里面所含的乌头碱成分。

乌头碱的毒性比“杀人利器”砒霜大多了,通常只需要0.2毫克就能致人中毒,3~5毫克即能致死。而众所周知的“毒界宠儿”砒霜,致死量在100~200毫克,相比之下真是逊色太多了。

R先生是因为无知而不幸丧命吗?其实,“雪上一枝蒿”在四川民间被广泛使用,作为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红肿的止痛药,内服、外搽都有很好的疗效。但它的毒性也很大,使用得宜可治病,使用失当则有害,误服或服用过量还有可能导致中毒死亡。

但是,R先生的悲剧并非个例,类似误服“雪上一枝蒿”药酒致人死亡的事件也不止一起,但总有人敢冒风险,无知无畏,迷恋用药酒来强身健体。为什么人们如此执着自制药酒呢?答案很显然——为了治病养生或延年益寿。只是,治病、养生的方法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钟爱泡酒这一个?

这不得不从久远的古代说起。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2

“雪上一枝蒿”植株,右为入药的药材乌头,“雪上一枝蒿”在民间素被用来治疗跌扑肿痛、风湿红肿,但其毒性也很大,用之得当治病,用之失当致命,误服或服用过量都可能导致中毒死亡。

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的说法。这从“医”的繁体字就能看出端倪。医,古时写作“醫”,左上角的“医”表示外部创作,“殳”表示用按摩热敷、针刺来治病,下面的“酉”即是酒,其甲骨文写法很像一个尖底大肚的酒坛。《说文解字》中说:“酉,酒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而关于“醫”,《说文解字》解释说:“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可见,上古时期的医生已经知道在治病的时候借助酒力,使药物发挥疗效,而“医源于酒”这个说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酒跟医算得上是“青梅竹马”,有着不浅的缘分。《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用酒制药材以治病。《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汤液”即现在之中药汤煎剂,而“醪醴”即药酒。《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更加肯定了酒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长远而密切的联系以及药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3

酉的甲骨文字形是在一个大缸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4中间加一横,指事符号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5表示缸里有液体、酒汁,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6像伸进酒坛、过滤酒糟的酒篓。右为“医”的繁体字。

看到“医”这个字,恐怕认识它的人,不是想到医学,就是想到医生,不会有其他想法。但实际上,它的本来面目跟现在我们理解的相差很远。

医的本义是盛箭的袋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医,盛弓弩矢器也。”医是个会意字,外面一个“匸”,里面一个“矢”。匸,“有所挟藏,言其中可以藏物也”,就是藏东西的。而“矢”在古代是箭的意思,象征武力,所以“医”的本义是将箭矢及弓弩放置在袋囊中。古时候有“兵不解医”的说法,意思就是士兵们把装弓箭等武器的袋子挂在身上,意味着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所以说,“医”,原本与军事有关,而不是治病的意思。

然而,在千余年的医疗实践中,药酒的发展之路却不免有些崎岖。

不妨来见证一次“史诗级”的问诊现场:古时有一人,觉得腹部鼓胀,面色发黄,三餐不定,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想再吃。他赶紧问医生这是怎么回事儿,该怎么办。医生看完病后,对这个病人说他得了“鼓胀病”(类似现在的肝硬化腹水),接着开出药方:干净的鸡屎白晒干,然后炒到发黄;取一两,米酒三碗,一起煎药;去掉渣滓,过滤澄清后,空腹饮用,每日两次。

医生还说,这个药方药效很好,一剂就能见效,两剂病就会好。面对这一场景,很多人恐怕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医生一定是庸医。喝鸡屎白制的酒?真是亘古未闻。作为一个现代人,即便不是医生,即便没学过专业的医学知识,只要大脑清醒,估计也没人会相信这个医生的处方能治病,更不会有人逞能去验证其疗效。

殊不知,这个故事里问诊的病人是华夏民族的老祖宗黄帝,而医生则是岐伯,他被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为什么岐伯会开出如此怪异的药方给黄帝呢?因为在当时的人看来,鸡屎白是“鸡之精”,有“利水、泻热、祛风、解毒”的功效,而且一般的鸡屎不行,最好是山里的野鸡的白鸡屎。不仅《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这个药方,《本草纲目》《千金方》《金匮要略》等经典医学著作中同样有类似的药方记载。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一款奇葩药酒“左角发酒”,主治突然神志昏迷。怎么个制法呢?剃掉病人左鬓角大约一方寸面积的头发,烧成末,与酒同服。而之所以会有这种药酒,在于古人认为“发为血之余”,它能活血、消瘀、利窍,气血一通,神志自然会恢复。

这些富有传奇色彩和荒诞成分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代确实有人用这样奇葩的药酒方来治病。而到了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也记载了200多种药酒方剂。葛洪是著名的炼丹师,他笔下的很多药酒多是用矿石制作的,比如用硅酸盐类白云母、白矾、白石英、紫石英等泡酒,道教弟子对此推崇备至,认为喝此类药酒能成仙,但由于矿石多有毒,最终很多人因慢性中毒而死!韩愈对此曾说:“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成仙不成,却提前“登仙”了。

到了唐代,药酒更是不可或缺了,可以说盛况空前。很多人对下面这段文字应该很熟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段话,出自柳宗元的一篇有名的散文《捕蛇者说》。这段话大意是,唐朝永州(位于现在的湖南省内)地区的野外有一种奇异的蛇,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就干枯而死;咬到人,没人能幸存下来。但是如果把蛇捉来做成药饵,可以治愈很多疾病,还能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一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每年征收两次,并招募有能力的人捕捉,可以抵赋税。当地的人都争着去捕这种蛇。

太医为什么要这种蛇?人们不惜搭上性命也想捕到这种蛇,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相就是,人们捕蛇是为了配制药酒。

唐朝时期,人们对酒疗甚是迷恋,喝药酒宛若喝茶,连平常待客也会用药酒。当时人们用这种蛇制成乌蛇酒来治病疗伤。这酒有何特别之处呢?据说它可以祛风活络,对关节肿痛、病后贫血很有好处。乌蛇酒曾在当时风行一时,《唐国史补》也有记载:“李丹之弟患风疾,或说乌蛇酒可疗,乃求黑蛇,生置瓮中,酝以曲蘖……”当时的上层阶级对酒疗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很多人宁可“痛饮三杯”,也不愿把喝药汤、吃药丸或散剂作为治病的首选。

古代医书中提到最多的另一种药酒,跟松树有关。松树入酒,这是为何?原来,在古人眼里,松树是长寿的象征,所以,基于“吃什么补什么”的理念,人们就把松叶、松花、松脂、松树皮等统统拿去泡酒,希望能“寿比南山不老松”。当然,相对于其他药酒,松酒应该算比较温和的了。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酿酒原料也是以谷类为主。酒的诞生大约在夏朝,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到了周朝,出现了专门管理酿酒的人:酒正。《周礼·天官·酒正》中记载:“(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医源于酒,与此相关的较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里面讲到了用酒浸泡药物,外用来治疗皮肤病等一些疾病。

从汉朝开始,药酒逐渐被医家重视起来,并成为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药酒就有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等。而前文提到的“酒,百药之长”,把酒排在药物首位的正是东汉的史学家班固。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7

《本草品汇精要》对古人酿酒的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唐朝国力强盛,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再加上医疗水平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养生,药酒逐渐火了起来,并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药王”孙思邈的推广下,一些补益类药酒开始盛行,出现了很多复方药酒。在《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书中有很多复方药酒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比如“登仙酒”“防风酒”“延年薯蓣酒”“独活酒”等。

宋朝在药酒方面同样不甘落后,比如像专门论酒的《北山酒经》,书里记载了十几种药酒。而《太平圣惠方》里讲药酒的专门篇目有6篇,涉及的疾病涵盖内外妇儿及五官诸科,范围相当广。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酒就多达80种,比如人参酒、五加皮酒、磁石酒等。

而到了清朝,保健酒开始盛行,尤其是在皇宫内。据说乾隆的几个长寿医方中,酒剂占了一半,比如龟龄酒、松龄太平春酒、春龄酒——从龟、松、春这三个字,很容易看出跟长寿有关。而当时的妃子们喜欢喝“清宫玉容葆春酒”,即祛病美容的酒。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8

《北山酒经》中记录的“真人变须发”的酒方(部分),古人认为此酒属于神仙酒法,常饮由此法酿出的酒可以得道成仙,返老还童,进入真人境界。

南唐国亡后,后主李煜被俘至汴京,宋室虽然表面优待他,实则和软禁差不了多少。公元978年农历七月初七,适逢李煜42岁生日,想到受尽屈辱、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写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身边耳目众多,这首词自然也传到了当时大宋的皇帝耳中,赵光义以为李煜想复辟,起了杀机,派人送给李煜一杯酒。这杯酒就是“牵机药酒”。“牵机药”其实就是中药马钱子,是极强的中枢兴奋剂,药效非常猛烈,用多了肌体会强烈抽搐,几毫克就能要人性命。人喝了这种酒以后,双脚像弓弦一样紧绷,痛不欲生,像古代绷起的织布机一样,“前头足相就,如牵机状”。据说李后主折腾了很久才断气,死状十分悲惨。

药酒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爱泡酒的民族,应该无人反对,所谓“凡是活的,皆可入酒;每天两口,把病喝走”。延续了千余年的药酒文化,在当代继续发扬光大。只是因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再加上专业门槛低,泡制简便,人们在对药材的选择上就愈发恣意起来。

用黄芪、枸杞、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泡酒已是小儿科,将蛇、蝎、蜈蚣、老鼠、蚂蚁等泡到酒里制成药酒也不再新奇;而要泡制极具诱惑性的壮阳药酒,“以形补形”的动物生殖器——各种动物鞭、各种动物肾就成为最常见的药材。前面提到的《五十二病方》,里面有几则专治“老不起”(和“举不起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药酒方,看来,纵使人们历经各种风云变幻,对“那里”的关注点还是“专一”得很。

其实,药酒的制作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随便在酒里放几种药就万事大吉了。毕竟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药理学知识,泡制的药酒的安全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药酒是用酒精萃取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方式达到养生的目的,但很多药材本身就有毒性,酒精并不能消除任何毒性。除了毒性外,很多制作药酒的药材很容易带有多种寄生虫和致病菌,比如蛇携带沙门菌率达50%,蛇胆更多。而这些细菌通常并不容易被杀死……所以,自制药酒,饮用药酒,需要谨慎。药酒切勿乱喝。专家建议,如果有保健养生需要,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

还有一点,即便是一些有治病功效的药酒,涉及的药物的用量、搭配、泡制时间、操作方法等都很考究,稍有差错,很可能会泡出毒酒。所以,拿自己当尝百草的神农氏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如今,药酒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本节开篇的例子足以说明。而这恐怕也只是“药酒”事件的冰山一角。很多人迷信药酒壮阳、能治重症等,乱调乱用,导致身体不适,有人甚至因此而殒命。这种现象其实与当前社会推崇的“文化遗产热”不无关系,一些人趁机利用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民间偏方的信任,利用药酒进行欺诈。

比如曾经“套住”众多消费者的所谓“清宫御酒”,在产品简介里赫然写着“清宫御酒乃根据清代秘方,采用多种名贵原料,以中国传统工艺精酿而成”。它真能壮阳吗?实际上酒里加了“伟哥”。药效如何,恐怕只有喝过的人才知道。不过专家告诫,这种药酒对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会产生严重危害,严重者甚至会因此丧命。而这款酒也早已被国家药监局列入黑名单。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9

▲“朕从没喝过药酒!”——道光帝(图片来自《伦敦新闻画报》)。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10

▲《饮膳正要》中记载的饮酒宜忌,既有科学成分,也有很多迷信内容。

如何正确对待药酒?实际上,很多专家认为,将一些中药泡在白酒中,溶解在酒中的有效药物成分十分有限,要起到滋补甚至治病的效果很难。而过量饮用药酒,酒精的危害要超过那微乎其微的药效很多,比如抑制甲状腺素分泌、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影响记忆力等。《千金方》特别强调了药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逐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切记,药酒是药,不是酒!

香燃烧之后会留下灰烬,就是我们常说的“香灰”。古人在“歃血为盟”时,多会喝香灰酒。大概是觉得这种酒因为有了佛祖的加持,会产生神奇的作用,能够保佑诸事顺利。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月十八日,天地会成员卢茂纠约上何哲等十人,在家中“拜神结盟”,众人“同饮香灰酒,誓结同心”。

除此之外,人们还迷信喝香灰酒能治病。有的人生了病治不好,就会求神拜佛,去庙里讨香灰服用,或者拿香灰来治病,而且要找寺庙“开过光”或“作过法”的香灰。疗效如何呢?前几年,某地区的一些人因为迷信香灰能治病,结果导致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反而酿成大祸。事实上,拜佛烧的香,大多是用柏树、柳树等的木屑、叶屑磨成的粉末,再加上檀香、芸香末、人造香精等制成,跟一般的草木烧的灰没有多大区别,当然不能治病。如果经常服用,恐怕还有副作用,比如引起心衰和中毒性肠胃炎等。而且人造香精里含苯醛,香如果没有燃烧充分,香灰里就会留有苯醛,大量服用后很容易中毒。

《千金方衍义》中有一个与“灰”相关的药方:“取鹊重巢柴,烧灰作末,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愈,甚良。”这是一则用鹊巢来治疗女性漏下常年不愈的方子。漏下是指女性月经停了以后,又持续出血、淋漓不断的病症。为什么古人会觉得鹊巢可以治疗漏下呢?古人用药依据很多是取的比喻义,鹊巢之所以能治女性漏下,是因为古人认为,鹊巢虽然位在高空,还时常面对风吹雨淋,却始终安然无恙,很是厉害。女性胞宫和鹊巢相似,吃了它定能治疗漏下。而且推荐用重巢——去年在其中产卵,今年又在其上填巢产卵的巢。效果如何,当然不言而喻。只是可怜了辛苦建巢的鸟儿,莫名遭此横灾。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 图11

鹊巢能治女子漏下之症,是因为它在树上遭遇风吹雨打,依旧安然无恙。如果按此说法,悬崖上的石头是不是也有此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