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酸碱体质骗局
除了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荒诞医学疗法外,很多人对国外的荒诞健康理论也照收不误,其中的“酸碱体质”理论恐怕是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种,至今还在流传。
人的体质也分酸碱?
酸碱体质理论的创始人是曾被称为美国“酸碱理论之父”的罗伯特·杨(Robert Oldham Young)。这一理论曾在全世界掀起一股潮流。而在2018年,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杨也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根本就是个骗局。
起诉杨的是一名癌症患者,他曾指控杨玩忽职守和涉嫌欺诈。当时杨建议这名患者放弃化疗和传统治疗方法,按照酸碱体质理论来进行治疗,疗效如何?据该患者的律师称,患者选择杨的这种方法治疗后,不但没有好转,原来的病情还恶化到了四级,相当于癌症晚期。
那么酸碱体质理论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呢?
2002年,欧阳在《pH的奇迹》(The pH Miracle)一书中宣称,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酸性体质的人是不健康的,甚至有潜在的容易得癌症、肥胖、骨质疏松等病的危险;而想要保持健康,必须让身体处于碱性环境。根据他自创的理论,欧阳提出要戒除红肉、糖类、蛋奶类制品、酒精和咖啡等“酸性食物”,转而食用更为健康的蔬果、谷物、鱼类等“碱性食物”,同时保持低压力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碱性生活方式”。“独创”的理论总是更容易“石破天惊”,这本书很快风靡全美,成了畅销书,并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在全球广为传播。之后,杨又“乘胜追击”,接连出版了多部著作来推广他的酸碱体质理论,还曾登上美国著名的访谈节目。
2007年,美国的一名女性患者被查出罹患三期乳腺癌,但她并不认同传统的放化疗等治疗方式,而是想自行治疗。她找到了杨,两人一拍即合。这名女性患者开始听从杨的“碱性饮食法”来治疗癌症。后来,她公开说自己的癌症痊愈了。这让杨的酸碱体质理论大放光彩。杨一跃成为“世界级”健康养生大师,一时间占尽风头。于是,他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论生产保健品、药物,还在自己的家乡圣迭戈成立了疗养院,最高收费达一晚2500美元。如此高的诊疗费,想必治疗肯定要费些周章,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杨的治病方法出奇的简单:普通静脉注射液加小苏打混合物,每针需要500美元(似乎只有高昂的售价才配得上“神奇”的理论)。
杨的疗法真如那位女患者所说的那样神奇吗?实际情况是,该女性患者在3年后去世。
外来理论好忽悠?
作为舶来品,酸碱体质这一理论给我国造成的不良影响恐怕比很多中国传统的荒诞医术还要流毒深远。成千上万的人曾一度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一些癌症患者觉得自己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可现实却又一次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有人曾花几千元购买所谓的“碱性饮水机”,实际上这种饮水机就是多加了几块被商家称为“能量石”的陶片。根据专业人员的检测,它们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石头而已。这种石头不但没有保健效果,而且天天放在水里,时间一长甚至还有可能产生危害。
事实上,杨在之前的一次非法行医指控中就已经承认自己不是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更不是自然疗法师,他并没有受过任何科学训练,更别说有专业的资格证了。他的“本科教育”经历更来自一所没有颁发学历资格的野鸡大学,文凭也是花钱买的。
从一开始,国内外的很多科学家、医生和科普工作者就已经公开说过这个理论不过是一个大骗局。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就曾指责酸碱体质理论是捏造的,纯属子虚乌有;很多专业的肾脏病学专家、肿瘤学专家和营养学界的权威人士也都一致认为,“酸碱体质”纯属伪科学,毫无科学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相关机构的专家也指出,现代医学和中医理论中也根本没有所谓的“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说法。
即便有这样权威的信息,还是有一波又一波人心甘情愿地掉进了“大师”的陷阱,可见资本的力量多么强大。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大众渴望健康、害怕疾病的心理早已参透,所以他们不顾事实真相,大肆鼓吹和传播这类伪科学概念,从中牟取暴利。有人就效仿杨的著作,写了很多以“改善酸性体质”“把健康‘碱’回来”为主题的健康类书籍;还有人把食物的酸碱性列了出来,还把这些“科学的结晶”结集出版!为了更具说服力,他们还拉上中医理论为自己增加所谓的可信度;更有一些推崇酸碱体质理论的人给杨“加官晋爵”,弄出一些子虚乌有的头衔,如“某世界级名校教授”“××大奖得主”,似乎非如此不足以彰显其理论的高大上。
这一理论还有一个衍生版,就是“酸性体质生女儿,碱性体质生儿子”。在国内,一些女性曾被家里老人苦口婆心劝说喝苏打水、服小苏打片。某“专家”甚至根据这一理论称人体的“X精子耐酸,Y精子耐碱”,宣扬通过吃药就能调节身体酸碱度,这样就能决定孩子的性别。一些机构根据这种毫无科学性的伪理论制作药物,比如“碱性口服补品”“妇用小苏打”等很多“生男产品”。据说某地区一包60克的小苏打,有时竟卖到400元人民币!很多人竟然为此甘愿掏腰包。可见,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真是无孔不入。
说到这里,不免让人想到“江湖医生”的“里与尖”。靠着一张嘴,把很多人引向“虚无”的健康陷阱里,不过是“一代新人换旧人”。
既然创始人自己都已承认自己是骗子,信徒们是不是该收手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广阔的中国保健品市场上,“酸碱体质理论”现在依然大行其道。一些公司还根据这一理论研发出相关的药物、保健品、饮料等。一些所谓的专家也抱着这个“假大腿”不放,“誓死”维护它的科学性,想将其发扬光大。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很多人倾向于接受直接的论断,至于科学合理与否,则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去弄清楚,也懒得思索。殊不知,谣言就是通过这种直接粗暴的方式攫取了人的心智。但如果要辟谣就难了,不能简单说对错,还要说明为什么及其背后隐含的理论,最后还要盖棺论定,说清楚究竟是什么。不过经过一番解释,又有多少人能听进去呢?只怕多数人早已满是不耐烦,摆摆手,又带着空洞的头脑去接受另一奇葩理论的荼毒了。
科学理解pH值
pH即氢离子浓度指数,被用来描述溶液的酸碱性强度,其数值范围为0~14。数值小于7,溶液呈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7为中性;大于7则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正常人体液的pH处于7.35~7.45,呈弱碱性,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波动。当健康受到影响后,比如遇到感染、外伤等,pH会向弱酸性转化。
而食物的酸碱性是与食物经过燃烧后的灰分的化学成分中的主要物质有关,跟其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利用后的代谢产物的性质完全不是一回事。“酸性食物”主要含磷、硫、氯等元素,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如肉类、谷类以及一些坚果等。“碱性食物”主要含钾、钠、钙、镁等元素,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如各种蔬果、豆类、奶类等。而像烹调用油、淀粉、食用糖等既非酸性也非碱性,即“中性食物”。
不论何种食材,进入胃里都会变成酸性;而到了肠道,又会被呈碱性的肠液转化成弱碱性的。人不会因为吃某种食物而出现酸碱失衡。另外,人体内部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自身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如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就能适当地控制体内的酸碱平衡;血液中还有丰富的缓冲物质,比如碳酸盐、磷酸盐、蛋白质等,都可以防止体内酸碱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