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认亲:东方“血缘崇拜”
萧综寻父/陈业寻兄/《洗冤集录》/《后宫·甄嬛传》/DNA亲子鉴定误区
“遗腹子”萧综的寻父之路
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灭南齐之后,将南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的宠妃吴淑媛据为己有,并纳为妃子。很快吴淑媛的肚子就大了起来,仅仅七个月后,吴淑媛就生下一个孩子,梁武帝给孩子取名为萧综。萧综出生后不久,皇宫里就有人议论纷纷,说萧综并非梁武帝的亲生儿子,因为按正常日期推算,女性通常要怀胎十个月才分娩,而吴淑媛生下萧综时才怀胎七个月。所以,很多人怀疑萧综很可能是前朝皇帝的遗腹子。但也许因为没有可靠证据,加上吴淑媛又是梁武帝的宠妃,大家都不敢说。吴淑媛当然是最可能知道实情的人,但如果事情真是那样,她也不敢说,那无异于自寻死路。既然梁武帝都不追问,她何苦主动往枪口上撞。
但历史告诉我们,纸永远包不住火。
关于“遗腹子”的流言后来传到萧综的耳朵里,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对自己的身份也产生了怀疑。但他不敢做太出格的事,一来他自己的处境在那儿摆着;二来实际上梁武帝很宠爱他,也很器重他,给他的待遇跟其他皇子一模一样,也从来没有对他表现出厌恶之情。
不过,这种关乎皇室血脉和皇族身份的大事,不可能一直被压抑着。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疑虑,萧综终于按捺不住,偷偷地干了一件荒唐事。
一天深夜,等大家都睡下以后,萧综带着几个人,偷偷地跑到宫外的一片荒野,找到一座坟墓,把埋在里面的棺材挖了出来(据说是萧宝卷的)。打开棺材以后,萧综割破自己的手指,将血滴在遗骸上。他曾听人说,把自己的血滴在死者骨头上,如果血渗进骨头里,就说明自己和死者有血缘关系。
接下来,扭转萧综一生命运的一幕发生了:血竟然真的渗到了骨头里!萧综顿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镇定下来后,他失魂落魄地回了宫。
即便如此,萧综对滴血验亲的结果并非百分之百相信,不过爱钻牛角尖的他为彻底消除心中的疑虑,又做了一件更荒唐的事:他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然后挖坑将尸体埋葬。等尸体变成白骨以后,他又让人把孩子的白骨挖回来,再次滴血验亲——这次,血又渗进骨头里去了。萧综心中的疑虑也终于解开了。
得知真相的萧综明显变了,常闭门谢客,席地静坐,逐渐疏远他人。他念念不忘自己是萧宝卷之子,一直暗地里等待时机。最终他想方设法逃到北魏,没多久就公开宣布自己的“新身份”,还起了新名字。梁武帝听说以后,一气之下褫夺了萧综的爵位,还将他母亲吴淑媛贬为庶人,不久吴淑媛就死了。梁武帝素来宽厚待人,后来起了恻隐之心,又恢复了萧综的爵位,还养育了他的孩子。但萧综最后并没有落得好下场,因为叔叔造反,他受到牵连,被驱逐后出家为僧,后来病故,死时年仅30岁。
古代的滴骨法真的能证明亲缘关系吗?
盲昧的“滴骨法”
萧综并非历史上最早进行滴血验亲的人,但他的确是最有名的那个。那么,最早滴血验亲的人是谁?按史书的记载,应该是三国时期谢承在《会稽先贤传》里提到的陈业。
当时陈业的哥哥在乘船渡海时遇难,等找到尸体的时候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尸体已经腐烂。同船遇难的还有几十人,陈业不知道哪个是哥哥的尸体,但他曾听人说“亲者血气相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割破自己的手臂,将血滴在其中一具尸体上,结果血很快渗了进去,他认为找到了哥哥的尸体,守着尸首痛哭不已。而跟他一同“寻亲”的人也仿效他,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无论滴在哪具尸体上,血都渗了进去。一时间,他们竟不知如何是好。
南朝时也有类似的事件。有个人的父亲同样死在海上,为了找到父亲的尸骨,他就在沙滩上一直找,见到骨头就割肉滴血。结果找了很多年,割得身上到处是伤,还是没找到他父亲的尸骨。
滴血认亲真是害人不浅。要知道,它是没有半点科学道理的。
众所周知,人的骨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最外面是一层结缔组织保护膜,叫骨膜,保护着里面的骨质和骨髓。人死了以后,肉体很快就会腐烂,而骨骼会留存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无论把骨骼放在露天位置,还是埋在地底下,时间一长,骨膜都会受损,很快就会腐烂消失,最后仅剩下白骨化了的骨骼。所谓白骨化,可以理解为骨骼“变酥”。这个时候,如果人将自己的血液滴上去,很快就会渗进骨头里去,不只是人血,鸡血、鸭血、猪血恐怕也能渗进去。
要是骨膜丝毫没有受损,骨骼依然完整呢?这个时候将血滴在骨头上,无论如何血液都不会渗进去,更鉴定不出来。所以,靠这种方法“认亲”,根本不靠谱,很可能认的是别人的爹,甚至很可能找到一群“爹”。
▲《洗冤集录》中关于滴血认亲的记载,对“滴骨法”和“合血法”都进行了描述。
▲《点石斋画报》中展现的“滴血认亲”场景,由此可见,即使到了清末民初,滴血认亲依旧是民间最常使用的血缘鉴定方法。
升级版:“合血法”
滴血验亲法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滴骨法”;而滴血验亲在历史上还有另一种操作,那就是“合血法”,也就是前几年大热的宫廷剧《后宫·甄嬛传》里的著名情节,它一般用于活人。将两个(也可以是多个)活人刺出的血滴在盛有清水的器皿内,看血液能不能融为一体,如果能,就说明两个人存在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的血缘关系,也就是我们平常听到的“血相溶者即为亲”;如果不能相溶,就说明这两个人根本没有血缘关系。
合血法同样不靠谱。为什么?合血时通常滴血只滴一两滴,血量太少。血滴到水里以后,由于红细胞只有一层薄薄的细胞膜,加上渗透压的关系,红细胞会“吸水”胀裂,裂成“碎片”,任何两个人的血在肉眼看来都会“相溶”。
另外,提到合血法,很多人会想到血型。通过血型能不能认亲呢?同样不靠谱。人的常见血型有四种:A型、B型、AB型和O型。A型血和A型血是可以相溶的,即便两个人没有血缘关系,只要他们都是A型血,两人的血也是可以相溶的,这样就会被错认为有血缘关系。而如果一个人是O型血,那么通常来说,他的血能和所有血型的血相溶。
无论是滴骨法还是合血法,或者通过血型来认亲,都不可靠。古代由于科学落后,人们思想愚昧,利用滴血验亲“找儿子”“找爸爸”,不知多少人错认亲人;多少人因此妻离子散;更有甚者,又有多少人遭遇“血光之灾”!这也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即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有时存在不确定性。
滴血既可认亲,也能见证爱情
除了验证父母子女之间有没有血缘关系外,中国古人对滴血验亲还有一套“浪漫”理论:如果丈夫死了,将妻子的血滴到丈夫的骨头上,血不会渗进骨骼中去,反而会凝于骨上。不过,女性朋友恐怕要失望,因为没有相应的理论说,如果妻子死了,让丈夫的血滴到妻子的尸骨上,看看血是渗是凝,来验证丈夫的爱能有多“渗”(深)。
不过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雄性小鼠放到一个有很多只雌性小鼠的笼子里,不久,雄性小鼠就跟其中一只雌性小鼠“好上了”,逐渐形影不离。第二天,研究人员把雄性小鼠从笼子里拿出来,第三天再放回笼子。结果,雄性小鼠又是嗅,又是闻,等找到之前的雌性小鼠后,两只小鼠又黏在一起。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研究人员把两只小鼠杀死,并进行扫描。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只小鼠的大脑竟然产生了同一种化学介质。或许真如很多人说的,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久了,会变得越来越像,说不定基因也是如此。
愚昧里的积极因子
古人为何会“发明”滴血认亲这种荒诞的方法?因为古人认为,亲人之间是“血脉相通”的,“血浓于水”;更有甚者,有人说自己“闻到”亲人就会觉得血脉相通。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用“滴血”的方法来“验亲”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不仅关乎自己的颜面,更重要的是还关乎家族的存亡。尤其对出身皇族、官宦之家的人,更不必说了,一不小心,身份、地位、荣华富贵都会瞬间化为乌有,甚至人头落地。
不过正如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所言:“人类真正的延续,根本就不是通过血缘建立起来的。”回望古今中外的历史,莫不如是。
关于滴血验亲,难道它就没有一点积极的意义?当然是有的。这种“认亲”的方法虽然确实不科学,但从另一个方面,它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法医学思维,可以看作现代版“滴血认亲”——DNA亲子鉴定的思维雏形。
这里不得不提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法医学家宋慈,他提出的一些假设其实有很高的思考价值,可以在他写的《洗冤集录》这本书中一窥究竟。比如他认为,有血缘关系的人的血液中有一种“相凝因子”,可以“共凝为一”。当父子、父女的血相遇时,会凝结;而非血缘关系的人由于没有“相凝因子”,所以血不相凝。这跟现代的DNA亲子鉴定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样的思想并没有在当时的中国开花结果。
不过,《洗冤集录》既然书名是“洗冤”,我们相信它的初衷是好的,但通过前面讲过的历史案例来看,很可能历史上有很多人不但没有因此得到“洗白”,反而被“抹黑”,当了冤大头。
血液也分三六九等
中国古人其实很早就对血液的好坏定了标准,最明显的体现是在祭祀上。祭祀在古代可是一件大事。在商代,商王祭祀重要的神灵时,会选择白牲取血,白牲就是毛色纯白的牺牲(动物)。除了用牺牲祭祀,还有“人牲”,也就是用活人陪葬。而在用人牲献祭时,古人会选择“白人”。所谓“白人”,有人说是皮肤白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白种人,不管是哪种,都可以从中看出国人对皮肤白的偏爱真的是源远流长。
现代版“滴血认亲”:DNA亲子鉴定
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古人并没有怀疑过滴血验亲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是一错再错。现在的人就幸运得多,真正享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好处。想要验亲,找个靠谱的DNA检测机构就行,准确率也相当高,超过99.99%,DNA检测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亲子鉴定方法——任何事都不能100%确定。
DNA检测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复杂得多,并不像国内一些影视剧里演得那么敷衍。一些影视剧喜欢加入亲子鉴定的桥段,主要是为了让剧情更加精彩,但有些操作设定的确很不专业,漏洞百出,为观众做了不好的示范。比如有的影视剧里,某人随便剪了一段头发,就拿去检测。要知道,用来做DNA检测的头发必须带有毛囊,不然是检测不出来的,因为没有毛囊就提取不出检测必需的物质DNA。
DNA,英文名Deoxyribonucleic Acid,中文名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类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组成人体内基因的材料。上一代(父母)把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下一代(子女),完成性状的传播。通常子女的基因组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子女成对的等位基因也是同样的组合。
而在进行DNA亲子鉴定时,如果检测的结果符合这一模式,就不排除双方有血缘关系的可能;如果不符合,就排除双方亲子关系的可能;如果有基因突变,就要另说,不过一般来说这种概率很小。
DNA检测通常需要检测十几到几十个DNA位点,如果这些位点全部一样,那就可以确定检测双方的血缘关系;一旦发现有三个及以上的位点不同,则排除双方有血缘关系的可能;如果只有一两个位点不同,专业人员会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还得再进行其他位点的检测。
不过个人找人做的亲子鉴定报告,如果要作为法律证据打官司,是不会被采用的,只能作为个人参考,因为无法保证标本来源是不是确切无误,另外还要考虑鉴定程序是否科学有效,鉴定机构有没有合法资质。权威的司法亲子鉴定是完全公开的,父母双方、孩子都要同意,检测时需各方一起到场,还要带上相关证件。
作为家长,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轻易做亲子鉴定,因为它不但会严重破坏夫妻关系,更可怕的是,这会给孩子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巨大伤害。父母之责,孩子何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