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就医、从医
男女授受不亲/宁死不医/民间“三婆”/官户婢与女医/“毒医”淳于衍
男女大防,古代女性如何就医?
“男女授受不亲”是古代礼教对男女两性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的一种规定,出自《孟子·离娄上》。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这种男女之防只是孔孟之道的一种提倡,并未占据思想的主流。但到后来,这一思想像一张大网一样罩在了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上;而宋代理学的兴起,让这一状况如同火借风势一般弥漫开来,甚至发展到荒唐的地步;到了元明清三朝,则更是变本加厉。
当时,女子绝不能和男性有身体接触,哪怕给对方递东西也被禁止。遇到紧急情况时怎么做呢?女子要把东西放下,让男性自己去拿。如果是未婚女子,与男性发生身体接触,那她就会被认为被“玷污”了,“不洁”了,这样的女子没人愿意娶她,只能嫁给触碰她的那个人。历史上曾有女子因被逼无奈选择自杀。
比如,宋朝时曾经有一个女子,因为看到男性裸着的上半身竟然羞愤自杀;一位王姓女子,因为风吹门帘,怀疑有人偷窥,自尽而亡。而司马光在《家范》中曾记载,当时有一女子的丈夫死了,她带着孩子,背着丈夫的遗体,投宿某客店。但男店主不准她住,还把女子硬拉了出去。这个女子认为自己被污身,后来竟然用斧子砍掉了自己被拉过的手臂……
既然男女不能直接接触,那如果女子生病需要就医,该怎么办?
平民百姓家的女儿通常没有太多的约束,而富贵人家的女儿要求就比较严格了,生病后通常是让下人去抓药,医生只能通过听下人的描述来判断病人的病情,然后再开出药方。
当然,也有医生比较聪明,会想一些巧妙的办法,以使病情诊断更为准确。唐朝有个名叫昝殷的名医,精通妇科。他在为女性患者诊病时,常会带着一具女体器具,通过让病人自己指出不舒服的位置来对症下药。
《人镜阳秋》对司马光在《家范》中的记载进行了绘画展示:只因为手臂被男性拉扯过,画中女子就要砍掉被触碰的手臂。
到明朝时,给女子看病就比较严格了。明太祖朱元璋为此特别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以证取药。”嫔妃生了病,只能叙述病情后,让医生开药方。有位分的人尚且如此,一般的宫女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是普通小病还好说,大病真的只能听天由命了。
民间虽然相对好一些,但女性得病看医生,也有严格的讲究。明朝的《习医规格》中记载了以下规定:“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女病人不能直接让医生看病,需要用东西“隔”一下,常见的是用帷幔把医生与女患者隔开,再用纱把手罩起来,让医生诊治。医生透过纱帐观察女病人的气色、舌象等,完成“望诊”程序。至于诊断的准确度就很难说了。如果病人家庭困难,医生通常要“自袖薄纱”——自己袖子里带一块薄纱。女性如果要去医生的诊所看病,则必须用纱巾或扇子“蔽面”。如果是寡妇,更要小心谨慎。
不过,如果得的是妇科病,通常女性是羞于说出口的,甚至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而选择避不就医。元朝有一位寡妇得了乳疾,不去看医生,说:“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于是自己忍受病痛的折磨,后来最终丧命。而她得到的是什么呢?一座冰冷的贞节牌坊而已。
传男不传女
我国古代绝大多数医生都是男性,说得上名字的女医生屈指可数,史书上记载的仅有义姁、淳于衍、鲍菇、赵婆、彭氏、陆氏、王恒其、谈允贤、曾懿等几位。古代女医生如此少,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女性地位太低,没有机会进入当时的“太医署”或“太医院”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即便自己的长辈是医生,也多抱着“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哪怕儿子愚笨,女儿再聪明也不行。另外,即便有些女性有机会从医,她们接受的文化素养教育和医学素养教育,也远不如男性。
不过,女性想从医总归还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西汉时期曾专门设立过“女医”职位,当时叫“视产乳之疾者”,“产乳之疾”大概跟现代的乳腺炎类似。这里的“女医”的服务对象只是皇宫里的皇后、公主等皇族里的女性。她们的主要任务是接生和诊治产后病。民间以医为业的女性人数虽然比皇宫里的多,但她们的身份较复杂,医术很难得到认可,比如“三婆”——师婆、药婆和稳婆,通常是不太受信任的。南宋大儒袁采在家训《袁氏世范》中告诫子孙:“……牙婆及妇人以买卖、针灸为名者,皆不可令入人家。”在当时的士人心中,依靠医疗服务谋生的女性就是“坏女人”。元代的官员徐元瑞在《吏学指南》中也警告,“三姑六婆”都是坏女人。
古代关于宫廷女医生的选择标准以及相应的教育内容有如下记载:“诸女医,取官户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五十人……医博士教以安胎产难及疮肿,伤折,针灸之法,皆按文口授……”“官户婢”是什么人?很可能是官户和官奴婢两个阶层的女性。在唐代,民众被分成良人和贱人,属于官府的贱人被称为官贱人。前面提到,医生在古代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属于“杂伎”,自然选择从医女性也是从官婢中找。
从上面的话中还可以得到一些重要信息,选官户婢当女医生有几个标准:一是年龄有限制,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二三十岁之间,其实比太医署的学生年龄要偏大。二是不能结婚嫁娶,或者婚嫁但没有生过孩子。为什么?据说是因为这些女医生以后专属后宫,可以说是签了终身之约,死也得死在宫里;也有人认为,生过孩子的女性不吉利,所以不选。三是选择天资好、聪明、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好的,这样学习起来更容易一些。
女性能跟男性一起上课吗?当然不能。她们不能和太医署的男医学生在一起学习,而是被安置在其他地方。可能是“内药司侧,造别院安置也”,比如尚药局旁边。此外,女性在学医时,周围会由四位宦官严格看守,像监考老师一样。
女医生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包括疮肿、伤折、针灸等,由太医署的博士来口授。但由于这些女子文化水平不高,不可能读懂医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可以想象,学习五年之后,她们的医学水平和造诣并不如太医署的医学生。
1907年《日新画报》上的《不开通》提到:当时女校的学生放学,很多人都感到稀奇无比,聚在门口围观。由此可见,虽然已到清末,女性地位开始有所提升,但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没有什么改变。
女医也有宫斗戏
古代有这么一位女医生,不珍惜自己的医术,结果被人利用,牵扯进宫廷斗争中,自食恶果,没得善终。这个人就是汉朝的“毒医”淳于衍。
淳于衍是乳医,是专门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当时她跟权臣霍光的老婆很熟,就想给自己的丈夫谋个官当当。巧的是,霍光的老婆想把女儿送进皇宫当皇后,但要想事成,得先将许皇后弄下来。许皇后当时刚生完孩子,染上了疾病。霍光的老婆就利诱淳于衍,让她投毒杀死皇后,还答应她事成之后,跟她共享荣华富贵。
淳于衍后来真的向许皇后下毒。许皇后命薄,很快就死了,这件事暂时没被追究。但坏事总有暴露的一天。后来,霍光的儿子因为谋反事发,淳于衍下毒的事被揭露,最终被处死。
古时候在“男女授受不亲”等狭隘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女性因得病不敢或不方便就医,继而只能遭受病痛的折磨,甚至会因一点小病而丧命。又因为性别歧视以及社会风俗等原因,女性不能接受同男性一样的文化和医学专业教育,为我国医药发展贡献才智,不能不说是我国医药史上的一大损失。
也许有人会说,过去的荒诞是植根于封建礼教基础上的,有它自己的“语境”,现在是文明社会,早已将这种情况根除。事实果真如此吗?在21世纪的今天,虽说女性地位已大有提升,但实际上整体而言,却还是远远不及男性。还有不少抱有封建思想的人,不尊重甚至歧视、迫害女性,而社会上也时不时出现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无脑之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