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论

    心智的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CTM)最早以“数字”形式出现,后来又出现了“联结主义”的形式。本书第一部分的目的是全面考察CTM形成的某些历史影响因素。当然,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所有领域都对CTM具有直接(甚或间接)的贡献,但是这些领域都与广义理解的认知科学相关。从这幅视野开阔的画面中,我们尝试描绘出,这些领域对CTM有何直接影响的一幅简图。我们将看到,这些领域对形成认知科学的影响,尤其是对后面将要详细介绍的心智计算理论的影响。CTM联结主义形式是从感知器(第4章)和联想主义(第1章)演化而来的。在介绍联想主义(第1章)之后,我们将转向联结主义(第12章)。从联想主义和詹姆斯那里,我们获知下列思想:(i)有意识的心智是表征(观念)的内省操作器(联想);(ii)有意识的心智具有两层解释,即内省的、主体的和心理学的(软件),以及客观的、神经学上的(硬件)。自行为主义产生以来,人们逐渐抛弃了单一内省研究,而转向实验室的实验研究,正如现在认知心理学所运用的实验研究方法。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认知就是信息的加工,这一观点尤其得到米勒(Miller)、加兰特尔(Galanter)和普利布拉姆(pribram)等人的赞同,并应用TOTE(Test-Operation-Test-Exit,测试-操作-测试-输出)单元解释人的行为是结构性的,其功能犹如计算机程序。

    我们从生物学中获得了最重要的神经元原理:神经系统的存在,以及脑是由离散的单元(神经元、轴突、树突)通过突触连接而形成的网络所构成的。神经-逻辑的一般观点,特别是麦卡洛克(McCulloch)和皮茨(pitts)认为,人脑是由单元以及单元环路的开/关构成,因此可以与逻辑命题相关联——人脑相当于图灵机的工作台,如果拥有了无限的记忆,那么就相当于一台普适图灵机。感知器则表明,参照人脑总体解剖结构组织起来的计算机硬件,通过训练能够以明显类似于人的方式识别事物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