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常识描述错误

克拉克(Clark,1993,继1991之后)更青睐于第三种回答,并且建议“彻底抛弃常识心理学必然有助于解释具有直接因果效力的相信和意愿的观点……还存在其他的方式……建构具有解释值的模型——这些方式并不要求与任何具体的基础的科学本质等同”(1993:211)。他对于这一问题采取的策略是,在网络中运用“解释”需求替代因果需求。然后论证就命题态度而言,对于行为的联结主义解释能够满足等势情境。然而,还不清楚常识心理学是否真的不包括特殊的因果作用。

评论

我们上面详细阐述了命题态度在联结主义模型中的地位存在的一些争议。一些论证尝试说明联结主义是错的,因为它并没有像人们普遍理解的那样包含命题态度(只是看起来似乎是包含的)。我们已经看到每种论证及回应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现在看起来似乎还无法得出确切结论——无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都无法完全获得支持。最核心的问题似乎是命题态度的因果与解释作用的区别,而这一问题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