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的兴起

探索人类心智的新时代

——《纽约时报》(1942)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从威廉·詹姆斯直到二战结束,在探索人类复杂认知过程方面一直存有空白。尽管这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却不得不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一直被行为主义、无意义音节和老鼠所左右。

——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and Simon,1972:874)

1910年到1913年期间是行为主义形成的关键时期。到1911年左右,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回避谈论意识及把内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而是转向研究心理活动的外部行为。因此,内省的方法自然地也不再是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手段。1911年,美国心理学会专门召开了一次论坛,讨论从研究意识到运用行为进行解释、描述和控制的这种研究转变。这场运动的经历者安吉尔(Angell)写道:“毫无疑问,一种新的运动正在展开,它的兴趣集中于讨论意识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这在动物心理学上其实一向如此;但是在研究人类的心理上似乎还应用不多。用一个较为恰当的词汇说明它的兴趣对象,那就是‘行为’;分析意识从根本上要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反过来”(Angell,1911:47)。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继承和发展了谢切诺夫(I.Sechenov)的思想(尽管并不是他的学生)。谢切诺夫是“俄国反射理论的开创者”,提出了著名的脑反射理论(1863),尝试用纯粹的生理活动揭示心理现象,“所有的心理活动毫无例外,除了涉及复杂的情绪元素(后面阐述)都可通过反射而得到。因此,所有的意识活动(通常称之为随意行为),如同所有的行为动作一样,都是一种反射。‘反射’是一个最能精确概括的词汇”(1863:317)。巴甫洛夫的工作可以说是整合了所有传统反射理论,我们将在后面看到笛卡尔和联想主义都是其理论学说的先驱。巴甫洛夫于1904年因他在消化领域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他最著名、影响最广、贡献最大的发现——经典条件反射,却与诺贝尔奖无缘。

“经典条件反射”包含几个部分:狗吃食物(非条件刺激:US)会引起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射:UR)。在给予狗食物(US)之前给予铃声刺激(条件刺激:CS)。重复多次条件刺激以后,单独的条件刺激也会产生无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CR)。

食物(US)→分泌唾液(UR)

铃声(CS)+食物→分泌唾液(UR)

铃声(CS)→分泌唾液(CR)

巴甫洛夫还发现了一些反射原则:条件反射出现在无条件反射的前面,而不是之后。条件反射同样也可以由与原来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引发,称为“泛化”;有机体通过辨别学习,有选择地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作出反应,称为“辨别”;当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将逐渐削弱直至消失,称为“消退”;然而假如人们让动物单独待一会儿,那么条件刺激又会引起条件反射,称为“自然恢复”。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由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反射进行分析,并尝试寻找构成反射的所有生理机制。如他所说:“一方面,非常有必要找出所有的先天反射并对其进行系统化,它们是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有机体才可以获得大量的后天习得反射……另一方面,同先天反射一样,需要找出习得反射所遵循的原则和机制……只有掌握了所有的反射活动,我们才能逐渐揭示高等动物生活的全部秘密,这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我坚持认为,首先描述和找出所有的最基本的先天反射,对于逐渐理解动物的所有行为是必要的”(pavlov,1928:281-3)。巴甫洛夫似乎认为这种解释可以扩展到动物(包括人类)的所有行为,“整个心理机制就是由精细的基本联结[如前所述]和一连串的联结链所构成的”。

华 生

1913年,《心理学评论》刊登了华生(J.B.Watson,1878—1958)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被看作是行为主义兴起的宣言。1943年,一些杰出的心理学家称这是《心理学评论》已发表的最重要的文章。华生早期从事动物行为研究,自然地很少与意识和内省打交道。这倒很符合华生厌恶心理学偏重意识和内省的时代(如,詹姆斯和冯特对心理学研究的态度),同样对心灵与物质的关系(心-身问题)这一问题不屑一顾。他说:“那些自古以来的哲学空论的残余,并不为行为主义者增加一丝一毫的困惑,就好像它们并不给物理学家增加困难一样。40思考心-身关系问题既不能在客观上得到观察,也不能找到方法予以证明,找到任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在动物实验室中,华生进行了一项提高鼠类学习能力的实验,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范例。之后,他尝试把这种方法扩展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上。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开篇,华生就直接指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的实验科学分支。它的理论目的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内省并不是其方法的主要部分,它的科学价值也不依赖于这些资料是否容易运用意识的术语来解释。行为主义者致力于获得有机体所有反应活动的统一图式,认为在人类与动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分。人类的行为,不管多么精细、复杂,也不过是行为主义整个研究图式的一部分”(1913:158)。从这段简短的引文中,可以这样概括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1.心理学是一门客观的自然科学,运用的也是客观的自然科学方法;

2.心理学的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3.人类与动物的心理并无本质区别;

4.心理学研究应排除内省和意识。

与哈特莱和詹姆斯一样,华生也寻求生理学的解释。从行为主义者的角度看,“心理学的所有发现,都取决于与生理相关的功能结构,并最终都可以用物理-化学的术语得到阐述”(1913:177)。最初,华生用“习惯”解释他的行为理论,但在1916年时又吸收了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理论,作为理解习惯单元的正确方式。他关于习惯的一些观点会让我们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还不是最糟糕的),例如,他声称“思维”(并不清楚行为主义者为什么还使用这个词汇)与大脑无关,只是由“喉部感觉-运动过程”所构成。

桑代克

桑代克(E.Thorndike,1874—1949)最初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儿童学习和教育,但是因为缺乏实验被试而转向研究动物学习,实验室就设在詹姆斯的地下室中(哈佛大学并不为他的儿童研究提供实验场所)。他早期对于操作性学习所做的工作,都收录在《动物智慧》(1911)一书中。基本的实验装置是一个“迷箱”,动物(主要是猫)如果做出恰当的反应会得到奖励(食物)。41例如,实验开始时,猫会在迷箱中做出大量试图逃离迷箱的无效反应,但只要它偶然踩到了踏板就能逃出迷箱。经过如此多次后,猫就学会了这个反应,它会直接做出反应,打开迷箱,吃到外面的食物。但如果取消给予奖励,那么它的这种反应将会逐渐消失。学习就是反复尝试与试错、奖励与惩罚的过程。桑代克描述他的实验目的,是教会动物“使用它们的大脑”,但是他的方法却是(不太仁慈)“让一只饥饿的猫,偶然地学到一个反应,逃出箱子得到食物”(hilgard,1987:190)。早期对桑代克的批评,如柯勒(Kohler)所说,应该让动物处在自然条件下才可进行研究,而不应在实验室中,情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动物做出的反应。桑代克提出了两条反应律,认为可以用于解释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行为,也就是他所谓的“效果律”和“练习律”:

效果律 在特定情境中所做出的行为,如果获得了满意的效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与情境产生联结,当情境再次发生时就容易引起该行为。相反地,如果产生痛苦的效果,以后再出现同样的情境时则不会做出该反应(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练习律 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强度、效力和持续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在那个情境中使用的次数成正比。

不难看出,第二条反应律受到了詹姆斯的影响。桑代克在他随后的《人类的学习》(1929)中扩展了这些反应律,用以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在每一个S-R链中,S都具有产生R的概率;学习是概率的增加,而遗忘则是概率的减少。桑代克还发展了一种关于学习的神经理论,认为学习是突触(谢灵顿于1906年发现)间建立了新的联结。因此,桑代克也常称自己是“联结主义者”。

斯金纳

华生之后最著名、最有影响的行为主义者,毫无疑问是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了。他也不承认任何心理状态和过程的存在,甚至走得更远。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他拒绝任何形式的“假设”实体。他早期(1931)甚至不接受“反射”的概念,认为它也是一种假设的实体,42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刺激和反应稳定关系的一种简单描述”。斯金纳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实验的方法找出在特定环境中引起行为的原因。用他常用的术语来说,就是把有机体看作是“变量集合”——包括环境、“自变量”和“因变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找出这些独立于生理现象的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尽管与之前詹姆斯的观点一致,认为心理问题最终都要归结为具有那些功能关系的生理机制。

斯金纳在其第一本重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1]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心理学研究纲领:心理学实验要分析动物和人类操作行为中,组织化了的“强化列联(contigencies of reinforcement)”。强化列联包含:行为发生的背景、强化反应和强化物三个部分。斯金纳在实验中使用了一种(被戏称为)“斯金纳箱”的装置,其方法是:(ⅰ)把饥饿的白鼠放在箱中,让它自由活动;(ⅱ)控制环境中的各种变量;(ⅲ)如果老鼠一个无意的、简单而明显的动作(例如,按压杠杆或拧转钥匙),就可以得到食物;(ⅳ)记录随后白鼠重复此动作的次数和频率等几个步骤。这样的设计选择主要是为了简化对强化列联的分析。斯金纳还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学习行为:(1)反射(或者“应答”)行为,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的唾液反射;(2)操作行为,如白鼠主动学会按压杠杆或拧钥匙。个体的操作行为与物种的自然选择其实是一回事。有机体无意的一个新动作,如果获得积极的效果,得到奖赏,那么这个动作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正如“基因库”中出现了一种新变异,如果能获得较多的成功,那么它被遗传保留并在人群中扩散分布的概率就会增加)。斯金纳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强化影响条件下,最终对操作行为的控制原则系统化。在他看来,所有的行为无非都是个体经历的所有强化过程与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57年,斯金纳出版论著(《语言行为》)尝试证实他的观点。从笛卡尔开始,语言就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所以语言也就必然成为检验行为原则适用范围的合适选择。然而,斯金纳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新的实验证实,也没有涉及语言本身。仅仅尝试建立一种解释语言行为似乎合理的适用框架——准确地说,是如何在特殊环境条件下获得语言的动作。他的这种尝试并不成功,随后我们将看到乔姆斯基对他的质疑。斯金纳的荣誉仍然集中在动物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