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本书是一本对认知科学基础作跨学科和历史性评述的著作。该书整合了认知科学的广义(研究认知现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和狭义(研究心智表征和计算能力的学科)两种理解,将之概括为:“认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认知,认知科学的方法是组成认知科学各门学科自身的方法,该领域的核心假设为心理状态和过程可计算”。其内容也即围绕着“认知可计算”这一核心假设而展开,将“计算”作为连接“心智、大脑与计算机”三者的基础。书中第一部分,以认知科学重要的软件(心智)和硬件(脑)隐喻为线索,概述了认知科学发展的有关哲学、生理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历史背景。作者认为,麦卡洛克(W.McCulloch)和皮茨(W.pitts)《神经活动内在概念的逻辑演算》一文的出现标志着软件、硬件两个主题开始走向融合(计算机),促进了心智计算理论(CTM)的发展,并且也是CTM的两种具体理论——心智数字计算理论(DCTM)和心智联结计算理论(CCTM)的分歧点。第二、三部分,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认知模型,分别对DCTM和CCTM的发展及其在结构、操作及表征等基础概念上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评述,并指出了它们各自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

    本书从历史的视角概述了认知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涉及了多个学科有关认知的重要议题,如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等。全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每一章都提供了相关思考题和推荐读物,对于希望较为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认知科学的基础性概念、理论及历史演变过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理想的导论性教材。正如马里兰大学哲学教授Georges Rey所言:“本书不仅对于研习认知科学的学生非常重要,而且对那些想要获取认知科学内自己从事领域之外其他领域知识的学者,以及想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都会从中获益。”

    参与本书部分章节早期试译工作的研究生包括:严密、吴燕、董彦、朱健、刘美平、王琎、阮奔奔、秦艳燕、杜莹、吴依云。提供本书初译稿的研究生分别是:李鹏鑫(导论、第1—6、10、11章、结语)、韩玮(第7章)、邹慧民(第8章)、陈刚(第9章)、赵明(第12章)、张亚萍(第13章)。全书由王淼、李鹏鑫负责统译、修改和审校。在翻译和审校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唐孝威院士、黄华新教授、盛晓明教授、罗见今教授、李恒威副教授给予的热情支持、鼓励与帮助。原书作者哈尼什(R.M.harnish)教授关心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并应译者之邀专门撰写了中文版序言。浙江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译者的水平和知识面有限,译文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