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皮质层定位论与整体论
高尔和施普尔茨海姆
第一个明确提出皮质层定位论的是高尔(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尽管这一问题在他之前就受到许多人的关注,这一理论的提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高尔是德国人,从1796年开始在维也纳宣传他的理论,受到他的学生和后来的合作者施普尔茨海姆(Spurzheim,1776—1832)的追捧。1802年,政府命令他停止宣讲(迫于教会的压力,因为教会反对他的这种“唯物主义”学说)。在德国旅行一段时间之后,他于1807年来到巴黎。他们的第一部专题著作出现在1810年到1819年间,分为四卷本(第1卷和第2卷与斯普尔茨海姆合著),标题为《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看神经系统的总体特征和脑的特定特征……》。高尔后来(1825)又完成了一部六卷本的著作《脑及其每个部分的功能》,10年后被译成英文。尽管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蔑视(有人说它是“人类愚蠢的总汇”),但颅相学为高尔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使他过上了宽裕的生活。
在我们讨论高尔的“颅相学”(通过颅骨隆起的外在表现确定心理功能的物理定位,这个名词最初由他的一个学生提出,但高尔并没有使用)之前,首先要认识到高尔之所以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部分地与其熟练的医学技术相关,“所有人都会赞同他是一位杰出的脑解剖学家”,做了许多神经科学的基础性工作,包括脑体积的比较研究,发现皮层的大小一般与智能生物体的聪明程度有关。“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如此清晰地表明,脑的体积与心理发展的平行关系”(Fancher,1979:45)。然而,高尔的这些成就却都被他令人生疑的推论所淹没:
(1)心灵可以分解为几种具体官能或者能力(高尔认为这些能力都是内在的)。
(2)不同的心理官能对应着脑内不同的具体部位。
(3)不同的具体心理官能所处的物理部位,可以通过脑质块的大小显现出来。
(4)质块的体积可在颅骨表面得到反映,这样通过头骨学(颅骨测量术)的知识就可以知道这些能力的相关情况。
通过观察1和4,便可推知2和3。高尔曾说过,他第一次产生这种颅相学的想法是在9岁时,他观察同学中眼睛较大的人通常语言记忆也较好。他由此猜测负责语言记忆的那部分脑区比普通人要大,导致把眼睛挤压出来。高尔写道:“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总是同时出现,我可不认为是出于偶然,现在更加确信这一点。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怀疑眼睛的一些特征与记忆能力之间必定存在某些关联”(1835,vol.I: 57-8)。高尔并没有说他是怎样“更加确信”这种关联的,很可能出于半虚构半真实的观察。无论如何,他的这种方法注定要被抛弃。举个例子,他得出人的破坏天性位于耳朵上面(在高尔看来,脑的两半球是一样的),原因是:(1)这是颅骨上最宽大的一块头盖骨;(2)曾有一个学生的头盖骨在这个位置上突显,“他非常喜欢折磨动物,后来成了一名外科医生”;(3)一名药剂师这个部位的头盖骨非常发达,后来成了一名行刑人。他还用半真半假的态度检验他的理论,高尔这样没有原则、没有依据地对心理官能相对应的脑部位进行选择的做法遭受众多质疑,不同的人很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高尔最终确定了27种心理官能,其中19种同样发生在动物身上(高尔的这个列表主要受到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的影响,里德曾粗略地提出过存在24种心理活动功能以及约6种与智力水平相关的能力),如下(Corsi,1991:155):
1.繁殖后代的本能
2.对子孙的爱
3.依恋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