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DCTM硬件与大脑

程序是产生认知、心理、智能等的充分条件,这是“强人工智能”理论的一部分,那么唯一涉及硬件的问题是,需要硬件具备足够的因果结构执行程序。而且,硬件完成这项工作的特征是使用冯·诺依曼机的结构——储存程序和寄存器,在计算机上实现。可能会有争论认为这并不是必需的,获得心智的编程方式可能需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结构。

但是对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采用略微不同的进路。他会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拥有的唯一心智都是基于生物的,而且在生物基础上不同人之间的心智具有事实上的相似性。因此,如果人们对自身如何运转,我们的心智/脑如何工作感兴趣,而不仅仅关注心智可能会如何工作,那么人们可能会觉得,将DCTM提升为基于硬件的“人类心智”模型是比较恰当的。

DCTM硬件:主要可还原为0和1触发器、触发寄存器和由触发器构成的逻辑闸,以及构成这些部件的电路。

大脑:主要可还原为如下几种类别:神经元,连接神经元和连接神经元的“环路”。

DCTM硬件与大脑:相似点

还没有太多信息可以支持DCTM硬件可作为大脑的模型。例如:

1.两者都有许多基本要素。

2.两者都执行了广义的“计算”功能。

3.两者都根据电信号操作。

但是这些相似点,同样也可以用来描述微波炉或汽车安全囊。如果我们只是说,存在着一个概括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把DCTM硬件与大脑联系在了一起,但这个概括层面也适用于微波炉和汽车安全囊,那么就只能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意义了。

DCTM硬件与大脑:不同点

下面对DCTM与大脑的类比进行总结:

构成要素

1.在任何DCTM机器中,只有一种相关类型的触发器,但是在脑中却有各种不同的神经元。

2.触发器只存在开或关两种状态,但神经元具有在生物功能意义上的不同激活频率(回顾第4章,蛙眼告诉蛙脑什么)。触发器和神经元还存在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有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很多电子元件才能模拟神经元的主要特征。

3.神经轴突(与触发器)能够同时对源于不同轴突的神经冲动进行加和(空间加和),还能够对单个轴突的冲动序列进行加和(时间加和),并且每个轴突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通道。

4.与DCTM硬件不同,神经元一般情况下能够使用各种神经递质(见第3章)。

5.在一般情况下,神经元会以毫秒的速度工作,而目前计算机芯片是以毫微秒的速度工作。

6.神经纤维的各种特征(如直径等)会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能够使不同距离的不同神经冲动,在同一时间内到达特定的神经元。而DCTM线路则以相同的速度传输信息。

7.脑内大约有1012个神经元,因此,如果每个神经元平均有103个连接点,那就意味着脑中大约有1015个连接点——远远超过DCTM硬件。

结构和功能

8.由触发器制成的逻辑门平均有1至4个连接点,而脑平均是1至1000,最高可达到1至100000。

9.逻辑门具有固定的几何输入和输出,但神经元却可以生长或去除突触的连接。

10.逻辑门输出某种节律的频率,对比神经元的输出,是在0至102hz内变化。

11.脑皮层内只有很少的关联神经激活,当然也就没有DCTM硬件应用的重复周期。

12.脑运用注意机制从输入排列中有选择地进行长时记忆,但DCTM硬件做不到。

13.脑中没有与储存所有记忆内容的长时记忆相对应的(解剖)区域,“证据表明,脑在进行记忆时,脑的结构中已储存的信息任何一点被激活,那么新的记忆也便储存于这个结构点之中。脑的记忆可被认为是通过结构分布储存的”(Kent,1981:21)。

14.脑的控制结构似乎从头到脚遍布全身(见Kent,1981:13),反映了人从低级结构到高级结构的不同进化阶段。

就这些结构的功能而言,存在一种有趣的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tionship):“……在每个层次上,存在着大量相对独立的子过程,并行进行加工,同时与上下层次交换信息,然后再进行横向交换。因而可以断言,倘若询问脑的任何大范围的功能在何处实现,这种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不同功能的方面,实现于次功能系统的很多不同部分,这些次系统是身体系统的所有主要层次……早期,最简单的脑,显然必须以某种巧妙的方式才能得以生存。在进化的过程中,脑获得了复杂的结构,可以用更加复杂的方式处理同样的基本功能。新的结构不是取代旧的结构并复制其功能,而是仅仅控制旧结构,并将其用作次处理器……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将其启动,而是除了在需要时都要抑制其运作。这个系统的美妙之处是,如果高级中心突然受损,原先在正常情况下受抑制的旧的、原始的结构单元的功能,就会解除抑制……对于已受损的低级中心,某些高级结构会对低级中心的大量子加工过程进行再编程,通过这种模拟而掌握低层结构的功能”(Kent,1981:14-17)。

上面所引用的只是一种范例,当然它传达的观点是说脑硬件与DCTM硬件有很大不同。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当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脑与计算机进化的不同。所有哺乳动物的脑基本上都具有相同的神经成分和主要的结构组织(Kent,1981:15)。与普通数字计算机相比,鼠与人类更为相像。所有数字计算机基本上都有相同的触发装置和主要结构。与人类相比,IBM与苹果计算机更为相似。自然选择通过有效成分(神经元)构造了人脑,然后通过使用如此巨量的神经元(“你需要百万字节,数万栅极?没问题,多少兆都行?”)解决即时的感知和行为问题。商业(非自然的?)选择通过有效但很少应用的(太昂贵了)成分(真空管、半导体)构造了计算机,但是制造它们的速度非常之快,最初用于解决数学和逻辑问题。因此,脑与计算机的制造方式和它们所擅长的事迥异,这不值得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