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提出

    第一节

    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表述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条分界线,即只有超过了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才含有通货膨胀的意义。这就是说,如果所有的工人都就业了,那么对生产最终产品的资源的需求(包括对劳动的需求)必将超过供给,那时物价和工资都会被抬高,于是就出现因存在过度需求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凯恩斯并没有涉及失业存在条件下的通货膨胀问题。

    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67—668页。同上,第668页。

    对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的论述,是同需求过度引起的通货膨胀以外的另一种通货膨胀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成本增长所推动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因供给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关于通货膨胀的这种新的研究,导致了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的新的分析。正如E. 夏皮罗在《宏观经济分析》一书中所说的:“由于工资成本是价格结构的基本部分,所以对供给方面引起的通货膨胀的研究自然而然地导致人们从对价格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走向对工资增长率与劳动力失业率之间的研究。如果说除了价格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有正比关系而外,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还有反比关系的话,那么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提出 - 图1夏皮罗接着指出:“由于各个不同国家和各个不同时期的资料确实表明失业率之间这种反比关系是存在的,这样,失业率也就间接地成为对供给方面引起的通货膨胀的研究中主要关心的一个因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提出 - 图2

    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这种反比关系的曲线。1958年11月,当时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 菲利普斯于英国《经济学报》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他对1861年到1957年将近一百年间的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绘制出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曲线表明: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理由是:失业率低意味着劳动力的短缺和较高的总需求水平,于是雇主竞相雇用劳动力,结果引起工资较快增长。反之,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的过剩和较低的总需求水平,工资的增长也就会放慢。

    根据所谓工资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说法,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表述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这样,只需要把货币工资变动率改为价格变动率,同样可以得出一条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此起彼落的关系。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含义

    无论是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比关系还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比关系,从就业理论或通货膨胀理论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凯恩斯理论的一种较大的修正。

    当然,同意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不能把任何货币工资增长率都同通货膨胀画上等号。货币工资的增长能否导致通货膨胀,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比率有关。根据这种观点,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那么,工资增长率为什么会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呢?据说,这是因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强大的工会力量,工会能够在并未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使企业增加工资,或者使工资自动增长。结果,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推动了物价上涨。至于在工会力量较弱的部门,那些想扩大产量的企业也必须提高工资率,以便吸引工人前来工作。这样,工资增长率也有可能超过劳动生产率,结果同样会引起物价上涨。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从理论上说表明了这样一点,即只要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大体上稳定的交替关系,那么就可以了解到,在每一种失业率之下可以预期有什么样的工资增长率,而在每一种工资增长率之下,并且,在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前提下,又可以预期有什么样的通货膨胀率。简言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如果要减少失业,那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反之,要稳定物价,那就必须以较多的工人失业作为代价。

    假定客观上并未发生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情形,那么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否也有可能出现彼此交替的现象呢?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例如R. 李普赛的《失业与货币工资率变动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载《经济学报》,1960年2月),在劳工市场上,当劳工的供给与对劳工的需求相等时,并不表明这时没有失业存在,至少是因为这时可能存在着摩擦失业,即当工人转换工作时,需要有一个寻找工作的时间。尽管在这期间存在着对劳动力的需求,但由于寻找工作的人缺乏就业的信息,所以失业仍然存在。假定劳工的供给为既定,如果工资提高一些,求职的人为找到自己所希望的职业而花费的时间就可能少一些,失业人数会少一些;反之,如果工资降低一些,求职的人为找到职业而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从而失业人数会多一些。这表明,工资增长率的变动方向与失业率的变动方向恰好是相反的。由于成本是构成商品的价格的主要部分,而工资又是成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物价增长率变动的方向与工资增长率变动的方向一致,从而与失业率的变动方向相反,这样也就与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一致了。

    由此可见,不管工资增长率是否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只要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肯定存在的关系。

    三、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承认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存在,对于西方国家的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是有重要意义的。

    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73页。同上,第673—674页。

    菲利普斯对英国历史上的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考察,引出下述结论:在失业率保持在5%的水平上,货币工资率大体上可以稳定不变。但后来,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美国经济的研究,却得出了比较悲观的结论。夏皮罗在《宏观经济分析》一书中,引用了若干经济学家的经验研究资料,这样表述道:“据人们的看法,要使工资增长不超过美国经济的生产率增长,也许需要有5%—6%的失业率。此外,要满足不超过3%的失业率(这是60年代一般接受的‘充分就业’定义),价格可能有必要每年上升4%—5%,这个数字意味着稍大于爬行的通货膨胀。”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提出 - 图3夏皮罗接着写道:“60年代后期有关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些文献仍然是比较悲观的。它们提出了较高的菲利普斯曲线,即5%的价格上涨率可以被预料与4%的失业率一起发生,而不是与3%的失业率一起发生,但在较早一些时候,与这个通货膨胀率相配合的则是3%的失业率。这些文献还提出,要把通货膨胀率压低到2%这样一个低水平,将会要求有5.5%的失业率。”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提出 - 图4对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比较悲观的看法,除了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外,至少还反映了这样一点,即菲利普斯曲线本身不能告诉人们有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相互交替的固定不变的比率关系。例如,同样是5%的失业率,在不同的年份与之相联系的,可能是3%,或4%,或5%的通货膨胀率。又如,从2%失业率上升到4%失业率,再上升到8%失业率,与之相对应的通货膨胀率的变动率是不精确的、不规则的、不稳定的。

    尽管如此,菲利普斯曲线作为现代西方国家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依据,它在被用于应付经济不稳定时,自有其方便灵活之处。这就是:当政府认为通货膨胀率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时,可以用提高失业率的办法来降低通货膨胀率,或者,当政府认为失业率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时,则可以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来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另一个政策含义是:假定社会上同时发生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那么以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作为经济稳定的手段时,就会显得不够了。这是因为,需求管理政策大体上可以分为“松”的政策和“紧”的政策两类。“松”的政策被认为可以用于应付失业,但却会加剧通货膨胀;“紧”的政策被认为可以用于应付通货膨胀,但却会加剧失业。这样,政府在实行需求管理时,失业与通货膨胀便难以兼顾。这就是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的反映。

    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本身并未为同时解决社会的失业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但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二者存在着交替关系这一点,可以引申出一种新的需求管理思想,即不要求同时消除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不要求达到零失业率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或者零通货膨胀率条件下的失业,而只准备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二者都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界限之内。比如说,4%的失业率是“社会可以接受的”,而4%的通货膨胀率也是“社会可以接受的”,并且,4%的失业率与4%的通货膨胀率又是可以并存的,那么政府的需求管理就可以把超过4%的失业率和超过4%的通货膨胀率作为干预的对象,指望通过干预之后,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达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即都下降到4%以下。假定5%的失业率和3%的通货膨胀率相配合,或者,3%的失业率和5%的通货膨胀率相配合,那么在前一种情况下,政府就可以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关系,通过需求管理,使失业率由5%下降到4%,而宁肯让通货膨胀率由3%上升到4%。在后一种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通过需求管理,使通货膨胀率由5%下降到4%,而宁肯让失业率由3%上升到4%。这样,无论是失业率还是通货膨胀率也就都被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界限之内了。这正符合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需求管理的目标。

    第二节

    评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的理论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理论的反科学性

    按照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呈反方向变动,即失业的减少是由于物价上涨率较快,而失业的增多则是由于物价上涨率较慢。这种解释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在资本主义社会,失业是普遍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机器使用等原因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在某些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甚至会绝对地减少。此外,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工人由于工种的变动和地区的流动,也会造成失业现象。这些都不直接涉及物价问题。

    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失业是由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各个不同的阶段,失业率有高有低。比如说,经济萧条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失业率会提高;经济高涨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增加,失业率会降低。至于通货膨胀,则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它既有可能与失业同时存在,也有可能单独发生,而与失业率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错误之处,在于把本来不是由同一原因所导致的失业现象和通货膨胀现象说成是因果关系,似乎失业率的提高或降低是由通货膨胀率的降低或提高所引起的,这显然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的根源。

    二、通货膨胀政策的恶果

    西方国家的政府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所制定的需求管理政策,无非是试图用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或者用提高失业率来降低通货膨胀率。尽管这被看成是对政府说来既方便又可以兼顾就业与物价问题的措施,但由此造成的通货膨胀的恶果却是显而易见的。要知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货膨胀只不过是垄断资本对劳动人民加强掠夺的一种重要手段,资产阶级可以利用通货膨胀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由于工资的增长一般总是慢于物价的上涨,于是将造成实际工资下降,使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率提高。此外,由于资产阶级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通常依靠贷款。通货膨胀过程中,资产阶级在清偿债务时可以用已贬值的货币按原来的债款数额归还给债权人。即使贷款的利息率会有所提高,但利息率的提高一般也是慢于通货膨胀的。这样,通货膨胀只会对资产阶级有利,使劳动者受到损失,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缩小。归根到底,通货膨胀政策不仅不利于解决失业问题,而且会因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缩小而增加社会的失业人数。

    弗里曼:《劳动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5页。

    再从工资变动情况来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与物价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不是工资的提高引起物价上涨,而是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然后,工人为了用所得到的工资能够购买等量的消费品,必然要求提高工资,以免遭受损失。这就是工资随物价上涨而提高的过程。但即使如此,资本家又会以工资提高和成本增加为理由,再次提高物价。那种认为物价上涨是由于工资提高所引起的说法,恰恰把物价上涨在先、工资上升在后的顺序颠倒了。同时,在物价上涨和工资上升的关系中,不仅二者有先后顺序的问题,并且即使二者依存,但它们变动的幅度也不会是相等的。R.弗里曼在《劳动经济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有关通货膨胀对于工资增加的影响的经验研究,并没有明确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价格变化,或更严格地说价格的预期变化,是否使得货币工资也发生同等变化。工资与价格的互相依存(二者明显地相互影响)关系及在一个工业经济中确定价格与工资的复杂性,使得做出一确定的结论比较困难。7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价格或人们符合情理地预计的价格每增长1%,其结果是货币工资增加不到1%。”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提出 - 图5这表明,就算物价上涨与工资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那么工资增长率是小于物价上涨率的。

    西方国家的政府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关系而实行的需求管理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与物价上涨并存的停滞膨胀的局面。这一事实表明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理论的破产。

    (引自厉以宁、吴世泰合著的《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