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国际金融研究
一、研究的重点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国际金融学说,是在继承D. 休谟、D. 李嘉图等人理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从研究的重点来看,这一时期讨论较多的是汇率、国际收支调节和资本的国际流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这几十年是金本位制逐渐崩溃(以至于最终结束)和不兑换纸币制度逐渐被各国所接受的时期,因此经济学界在研究国际金融时,都结合了从金本位制向不兑换纸币制度的实际进行探讨。关于汇率的研究之所以成为重点,与此有密切关系。
第二,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段是经济持续增长阶段,即从19世纪后半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其间虽然发生过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相对说来,对各国经济的震动还比较小,后一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阶段,其间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久所发生的危机,然后是几年的相对稳定,接着就是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萧条。因此,怎样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第三,这几十年也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和垄断资本主义确立的时期,资本输出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之一。同资本输出联系在一起的若干问题,如国际资本流动的机制、国际债务清偿能力、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也就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心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国际金融理论的第三个研究重点,就是资本的国际流动。
二、汇率的研究:从金本位制到不兑换纸币制度
这一时期关于汇率的研究中,有五位西方经济学家是需要重视的。他们是G. 戈申、L. 瓦尔拉、A. 阿夫塔里昂、G. 卡塞尔、J. 凯恩斯。戈申对金本位制条件下的汇率取决于供求的原理做了系统的阐释。瓦尔拉运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了汇率的决定问题。阿夫塔里昂强调汇率决定中的个人主观评价的作用。卡塞尔从货币数量论出发,提出了较完整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凯恩斯则是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五人中,关于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的汇率分析、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凯恩斯的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在本编内均有专章予以阐述。关于戈申和阿夫塔里昂的论点,虽然本编内没有专章来说明,但这只是由于篇幅所限,而并非由于它们在国际金融学说史上不重要。因而有必要在本章的这一节中把他们的基本论点做一下概述。
乔治·约阿西姆·戈申(George Joachim Goschen,1831—1907)是英国经济学家。《外汇理论》(1861)一书是他自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毕业后不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时撰写的。以后,他在政府中任职,曾任财政大臣、海军大臣等。戈申在《外汇理论》中所表述的主要观点是这样两点:
1.汇率取决于对外币的需求和外币的供给的比例关系。如果一国对外收入增加,对外支出减少,那么外币的供给将超过对外币的需求,于是本国货币将升值;反之,如果一国对外收入减少,对外支出增加,那么对外币的需求将超过外币的供给,于是本国货币将贬值。
2.外币的供给和对外币的需求都受到一国的国际借贷关系的支配。国际借贷包括债权和债务两个方面。如果一国已经到期的债权超过已经到期的债务,那么对外收入将大于对外支出,本国货币将升值;反之,如果一国已经到期的债务超过已经到期的债权,那么对外支出将大于对外收入,本国货币将贬值。戈申在这里所谈到的国际借贷的内容是广泛的,它们包括商品的输出和输入、有价证券的买卖、非贸易的收入和支付、资本及其利息的收入和支付等。
可以看出,戈申的汇率理论是在休谟和李嘉图等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的系统表述。他的贡献也正在于把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变动的原因归结为国际借贷关系中债权与债务的变动。但他并没有做更深入一步的分析,即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汇率的变动虽然可以像戈申所解释的那样归结为国际债权与债务的变动,然而,汇率的变动是不是围绕着某一中心呢?这个中心又是什么呢?戈申没有就此做出说明。正如本编中有关购买力平价理论一章所指出的,卡塞尔的贡献在于他试图以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作为汇率决定的基础。
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详见本书第十一章)。在1927年,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阿夫塔里昂在《货币、物价与汇兑》一书中,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观点对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原因做了另一种解释,即既不同于戈申,又不同于卡塞尔的解释。阿夫塔里昂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但他关于汇率的研究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认为:汇率取决于外币的供给与对外币的需求,而个人对外币的需求则出于个人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某种欲望,而后者又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这就是汇率决定的效用原理。正如商品的均衡价格所取决的供给和需求都不是个别的供给和需求,而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一样,外汇的均衡价格所取决的供给和需求也不是个别的供给和需求,而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综合。既然个人需求由个人的主观评价所决定,那么市场需求作为个人需求的综合、市场的评价作为个人的评价的综合也必然对均衡价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阿夫塔里昂关于汇率的理论被称为汇率的心理理论,或被称为汇率的主观评价理论。
凯恩斯关于汇率决定的论点主要反映于他在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一书中。他的理论被认为是对汇率决定的又一种解释,即通过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关系来确定汇率的位置及其变动的原因。尽管凯恩斯所表述的还只是利率平价理论的简单形式(古典形式),但他的研究为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关于现代利率平价理论,本书的第三编将有专章阐述。
戈申关于汇率的研究,是适应于金本位制条件的。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兑换的比率以含金量为依据,也许,黄金输送点已经可以用来说明汇率上下摆动的限界了,所以戈申的研究仅限于用国际债权与债务关系来解释汇率变化的原因,而不再去深入探讨汇率决定的基础。卡塞尔、阿夫塔里昂、凯恩斯三人有关汇率的著作都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这时金本位制已解体或者以被修改了的形式采用,而纸币的不兑换则成为通货的一个特征。于是他们就感到汇率决定的基础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分别从购买力平价、心理因素、利率平价的角度来进行说明。他们的研究虽然较为简略,但却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方面迈出的有意义的一步。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弹性理论和吸收理论的提出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关于国际收支调节问题的研究同我们所考察的这段时期内经济的不稳定有关。A. 马歇尔和凯恩斯的著作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们代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从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向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过渡阶段——的研究成果。
在上一编中,曾经谈到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的基本理论,即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休谟的分析显然是初步的。这是因为,根据休谟的观点,货币量变动导致物价变动,再导致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变动,将成为国际收支的一种自动调节机制。但是,一方面,这些变动需要一定的过程,即从货币量变动到国际收支差额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作用是需要基本的既定条件的,例如,进出口弹性如何,国内市场的容量如何,等等。在下一编中,将有专章分别对现代国际金融学说中的三种有影响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弹性理论、吸收理论、货币理论)进行阐述,它们所阐述的实际上就是国际收支调节的机制问题。当然,在下一编将会指出,这三种有影响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事情。因此,在我们所考察的这段时期内,马歇尔和凯恩斯的论点只能以“弹性理论和吸收理论的提出”来加以概括。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的提出,是马歇尔在国际金融学说史上的一个贡献。马歇尔分析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于他采用微观经济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他在研究国际收支差额的产生和消除的原因和过程时,采用了进出口变动的弹性概念。这样,他奠定了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的基础。在下一编中将提到的A. 勒纳、J. 罗宾逊等人的理论都是在马歇尔所奠定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是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为基础的。这是凯恩斯在国际金融学说史上的两个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另一主要研究成果就是前面提到的古典利率平价理论)。但凯恩斯的论述仍然只能被认为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的基础。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关于这一点,下一编将会专门论述。在这里,从国际金融学说史的角度来看,还有必要对R. 哈罗德的论点做一些说明,因为哈罗德虽然不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的奠基者,但却是在这一研究领域内有贡献的经济学家之一。
哈罗德出版于1933年的《国际经济学》一书,实际上是哈罗德关于国际收支动态均衡理论的较早的表述。他认为,国际收支调节的途径,从国内因素分析,那么无非是调节生产要素报酬或调节生产要素使用率(即调节生产要素的闲置程度)。这两种调节途径都将影响国内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进而影响国内的消费与投资。这样,哈罗德就把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同国内收入均衡问题结合在一起了。他的分析方法和通过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在很多地方与以后发展起来的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是一致的。在本编关于哈罗德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一章中,对这个问题将有专门的阐释。
四、资本国际流动的研究:经济周期同步性问题的探索
在下一编,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理论——被作为重点得到考察。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中的前两个部分,即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都是在我们所考察的这段时期内奠定基础的,这些,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中的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在下一编将会指出,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还谈不上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已经为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包括其中的结构理论或货币理论)奠定了基础,而只能说有些经济学家在类似的或相关的领域内做了探索。在本编中提到的G. 俄林、C. 金德伯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俄林对国际金融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在本编的有关章节中将会指出,他侧重于短期汇率的决定问题,但不同意购买力平价理论,而认为外汇供求决定汇率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价格体系只不过间接地对汇率发生影响。俄林的这一看法与维克赛尔一致,而维克赛尔的论述又是与戈申相近的。但俄林主要研究资本的国际流动及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俄林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实质上就是借贷两国生产的调整,流动的结果必定导致两国生产和收入的变化。不仅如此,伴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借贷两国的贸易条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地说,资本流入国的价格将上升,资本流出国的价格将下跌,于是前者收入增长,后者收入减少,于是就会影响到两国的出口商品价格。资本流入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和资本流出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既反映了贸易条件的变化,又会促使两国的资源配置发生变化。俄林认为,两国资源配置的变化很可能引起某种程度的经济混乱(如失业等),这样,也就有可能把经济周期的变化同资本在两国间的流动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
金德伯格在1937年出版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一书,在资本的国际流动(短期流动)方面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他除了分析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和对一国国际收支调节的影响而外,还着重考察了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关系。根据金德伯格的论述,短期资本流出国的利率将会因资本的流出而提高,而短期资本流入国的利率则会因资本的流入而降低,这就是说,事实上,短期资本流出国的经济将趋于紧缩,而短期资本流入国的经济将趋于膨胀,这种情况将持续到两国利率大体上相等之时为止。在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的格局中,只要一国的经济首先繁荣,即它的经济首先趋于膨胀,那么通过利率的变化和各国利率的持平,也会导致其他国家的繁荣或膨胀;反之,只要一国的经济首先萧条,即它的经济首先趋于紧缩,那么通过利率的变化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同样会导致其他国家的经济趋于紧缩。这就是经济周期同步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当指出,上述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研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虽然有联系,但还不能等同起来。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研究的重点不在于通货膨胀的同步性,而在于经济萧条的同步性,这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实际情况有关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并未成为普遍的问题,从而也没有引起经济学界更多的关注;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着重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机制及其效应,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研究虽然涉及了资本国际流动的效应问题,但远不如现代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那样深入和系统。因此,正如本编的标题“从早期国际金融学说向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过渡”所示,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国际流动研究同当时有影响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马歇尔的理论与凯恩斯的理论)一样,都代表着向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过渡。
(引自《国际金融学说史》,陈岱孙、厉以宁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八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