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金融学说概述

    以上已经就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国际金融学说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无论是A. 马歇尔的国际收支理论、G. 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J. 凯恩斯的国际金融理论还是R. 哈罗德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C. 金德伯格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理论,都属于从早期国际金融学说向现代国际金融学说过渡阶段的研究成果,它们起着国际金融学说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际商品流动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实际情况,表明了西方经济学界对当时发生的种种国际经济现象的看法或政策设计,同时也为现代西方国际金融学说的发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和方法论上的准备。这就是说,在对现代国际金融学说进行考察时,我们不应当割断现代国际金融学说同过去的联系,尤其是同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金融学说的联系。

    在本编内,各章所阐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国际金融学说,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从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货币理论到通货膨胀国际传递机制的研究,从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到外汇政策理论,从理想国际经济秩序的探讨到国际储备资产的争论,以及从发达国家内外均衡的协调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等等,可以说,除了由于篇幅所限而未能专门涉及欧洲货币体系的理论研究史,以及国民核算体系中有关国际经济核算的演变过程外,本编大体上包括了现代国际金融学说史的基本内容。本编之所以未把欧洲货币体系的理论研究史和国民核算体系中有关国际经济核算的演变过程包括在内,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专业性较强,而本书的篇幅又有限,因此,本编仍然只限于从一般理论的角度对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发展进行阐述。

    以下,准备分两节来概述现代西方国际金融学说的发展简况和特征。

    第一节

    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发展简况

    一、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基本内容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现代国际金融学说所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大体上,可以把现代国际金融学说分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是用以说明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如何决定的理论。

    为了解释两国之间的货币兑换比率的决定问题,现代国际金融研究者们主要从影响这种兑换比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若干个有影响的因素中选择最有影响的因素来加以说明。

    与汇率决定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有汇率波动原因的分析、消除汇率波动和维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对策的分析以及汇率升降的经济效应的分析,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通常也包括在汇率决定理论之内。

    第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用以说明一国的国际收支如何进行调节的理论。

    为了说明一国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和调节原因,现代国际金融研究者们主要从国际收支调节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并在若干个有影响的因素中选择最有影响的因素来加以说明。

    与国际收支调节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有国际收支均衡与失衡的原因的分析、国际收入均衡与失衡的效应的分析以及国际收支从失衡到均衡的对策的分析,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通常也包括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之内。

    第三,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通货膨胀理论是用以说明国际上的通货膨胀如何发生、通货膨胀如何从一国传递到另一国的理论。

    为了说明国际上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和传递的过程,现代国际金融研究者们主要从导致国际上产生通货膨胀的因素,以及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机制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若干个有影响的因素中选择对国际上产生通货膨胀最有影响的因素,在通货膨胀国际传递机制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机制,作为基本的解释。

    与国际通货膨胀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有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货膨胀率差异的原因的分析、应付通货膨胀从国外传递到本国的主要对策分析、消除国际通货膨胀对本国的不利影响的主要对策分析,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通常也包括在国际通货膨胀理论之内。

    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通货膨胀理论以及它们包括的各个相关问题的研究,就是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基本内容,也就是本编各章所要考察的课题。在本编内,没有单独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问题列出来进行探讨。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虽然由于本国历史的特点和现实经济的特点而存在这种或那种特殊性质的国际金融问题,但只要对这些问题做深入一层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或者与汇率有关,或者与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有关,或者与国际经济对本国的影响(通过贸易渠道发生的影响或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发生的影响)有关,或者与国际通货膨胀的传递和反传递有关。因此,本编各章关于汇率、国际收支、国际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基本上是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

    二、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简况

    前面,已经就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凯恩斯的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做了阐述。在20世纪最初三四十年内,这是汇率决定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两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汇率决定理论基本上循着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这样两个思路发展。

    在阐述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凯恩斯的古典利率平价理论时,也曾说明了这两种汇率决定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在应用方面存在的缺陷。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在卡塞尔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凯恩斯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力求消除二者各自具有的局限性,克服它们的缺陷,甚至还试图把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综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综合平价理论。此外,正如上一编所提到的,在西方关于汇率决定问题的研究中,与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并列但影响相对小一些的是有关心理因素在汇率决定方面的作用的研究,或称为汇兑心理论,它以法国经济学家A. 阿夫塔里昂为主要代表人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于汇率决定的研究中,汇兑心理论已经不再以一种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出现,而是以心理因素分析的形式同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随着70年代内合理预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预期因素在汇率决定理论中的重要性被突出,并成为现代汇率理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本编有关的章节内曾多次被提到。

    在本编中,着重论述的是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和综合平价理论。它们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主要代表。综合平价理论中实际上已经把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点包含在内了。

    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在充分考虑到预期因素的作用的前提下,研究国际货币市场上利差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它得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两种货币的利差等于预期汇率的变化率,从而利差也必然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差额。

    现代利率平价理论考虑到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某些缺陷,因此,它在发展过程中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较大的补充。一是把套利资金的供给弹性纳入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之内,从而修改了以往关于套利资金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设。二是考虑到投机者行为、套利者行为对远期汇率和利率平价的影响,即认为远期汇率之所以会偏离利率平价,同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套利活动密切有关,而投机者、套利者之所以要在远期外汇的买卖中投入资金,又同他们的汇率预期有关,这样,预期因素也就被纳入了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之内。

    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的代表者,如J. 弗兰克尔、J. 比尔森等人,在考察汇率变动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时,都是强调预期因素的作用的。没有预期,就不会有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差额,也就不会有汇率的决定,这是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利率平价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根据国际市场的现实状况的发展。

    综合平价理论是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又一成就。它把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汇兑心理论的要点综合到一起,多方面地考察影响汇率决定的有关因素。但综合平价理论并不是一种统一的汇率决定理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综合方法,所得出的是不同的综合平价理论。本编着重考察的是布莱克的综合平价理论,可以把它作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中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综合平价理论。

    F. 布莱克区分了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他认为,在长期均衡中,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两种货币的购买力,这种均衡被称为购买力平价均衡。但在考虑购买力平价均衡时,不应当仅仅考察两国的商品价格及其上涨幅度的差异,而且还应当分析两国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价格的差异、资源分配状况、运输成本和关税,等等。此外,在考察购买力平价决定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时,也要把需求偏好变化、生产率变化、利率变化、实际收入变化考虑在内,而不能单独分析货币供给的变化。这样,布莱克在探讨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时,他所考虑的购买力平价已经不是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而成为一种购买力综合平价。

    在外汇市场短期均衡的决定上,布莱克倾向于突出利率平价的作用,也就是突出资本流动和资产存量变化的作用。他认为,资本流动和资产存量的变化都与两国利率的变化及其差异有关。而预期因素的作用,则同样不可忽视,因为预期不仅影响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并且也影响资本的国际流动。

    布莱克的综合平价理论在他用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决定和外汇政策选择时,也表现得很明显。他提出了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概念。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是指一国对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的加权平均汇率,但由于布莱克是把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考虑在内的,所以这种有效汇率不是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汇率,而是购买力平价(尽管它的比重大一些,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与利率平价共同决定的汇率。

    三、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简况

    在上一编中,曾分别就马歇尔、K. 维克赛尔、凯恩斯、G. 俄林、哈罗德、金德伯格等人关于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的论点做了阐述。从这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点可以了解到,尽管他们在某些领域有比较精密的分析或发表过有见地的看法,但总的说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金融学说中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仍然是不系统的、不完整的,这种不系统性、不完整性不仅反映于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方面;甚至在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方面,同样反映了这种不系统性、不完整性。

    大体上可以这么说,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趋于系统和完整;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大约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才趋于系统和完整。因此,在本编中,用了三章的篇幅分别考察国际收支调节的这三种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的发展与A. 勒纳、J. 罗宾逊的研究直接有关。虽然勒纳和罗宾逊二人在国际金融领域内的研究不限于汇率弹性问题,尤其是罗宾逊,她关于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也同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的发展有关,但不管怎样,弹性理论之趋于系统和完整,是同他们的努力分不开的。在经济学文献中,人们通常把弹性理论同马歇尔、勒纳、罗宾逊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与弹性理论的重要的区别在于:弹性理论侧重于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对货币贬值的效应进行考察,而吸收理论则侧重于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货币贬值的效应进行考察;弹性理论侧重于外贸市场的分析,吸收理论则侧重于国民收入的分析;弹性理论从马歇尔的论述出发,吸收理论则从凯恩斯的论述出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S. 亚历山大、F. 马柯洛普和罗宾逊等人对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研究,都有助于吸收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此外,讷克斯关于资本的国际流动机制和外债清偿能力的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吸收理论的发展。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的发展较晚。它是随着西方经济学中货币学派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货币学派的一般理论成为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的基础。美国的芝加哥大学、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些倾向于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在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总的理论倾向上来看,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也是侧重于宏观经济的分析的,但它与吸收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它着重的是货币存量的分析,而并非像吸收理论那样着重国民收入流量的分析;另一方面,它强调经济自身的内在调节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的自发调节优于政府的调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作为三种独立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各有与自己的理论相适应的对外经济政策主张,其中包括了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的主张。于是,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之间争论的同时,有关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金融学说发展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本编中关于固定汇率理论和浮动汇率理论的一章,以及关于蠕动钉住汇率理论的一章,都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学术界的争论。争论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样的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有利于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发挥作用。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货币理论各有适用的范围,并且全都离不开各自所给定的前提条件;同样的道理,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蠕动钉住汇率制度,等等,也各有适用的范围,也都不可能脱离它们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地做出哪一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最优或最劣的判断,是不科学的;简单地断言这一种汇率制度绝对地优于另一种汇率制度或不如另一种汇率制度,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四、现代国际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简况

    国际通货膨胀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确切地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内出现的关于通货膨胀在国际上产生的原因、传递的机制和效应的分析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即国际通货膨胀的结构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

    国际通货膨胀的结构理论的早期代表作,被认为是1962年P. 斯特里滕在《吉克罗斯》杂志上发表的《工资、物价和生产率》一文、1964年G. 奥利维拉在《牛津经济文汇》上发表的《论结构性通货膨胀和拉丁美洲结构主义》一文以及1967年W. 鲍莫尔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一文。在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当中,K. 缪尔达尔、A. 林德白克、J. 希克斯、R. 舒尔茨等人,也都是同意国际通货膨胀的结构理论的。

    在本编,只对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做了专门的阐述,而没有单独列出一章来考察结构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较多地涉及国际金融领域内的问题,而国际通货膨胀的结构理论则较多地涉及国际贸易领域内的问题。这可以从货币理论与结构理论的区别得到反映。

    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同结构理论的区别之一是:关于国际通货膨胀的起因,货币理论主要归结为世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即世界货币供应量等于各国货币供应量的总和,从而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将引起世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世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则可能导致国际通货膨胀的产生。结构理论与此不同,它把国际通货膨胀的起因主要归结为产品供求结构的变化,即某些国际贸易商品的稀缺引起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并由此推动物价的变动,导致国际的通货膨胀。

    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同结构理论的区别之二是:货币理论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而传递的,例如,通过资本流动而影响利息率的变化,从而使国内的利息率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利息率水平,使国内的通货膨胀率适应国际的通货膨胀率,等等。结构理论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而传递的,例如,一国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接受世界市场价格,它们的价格水平随世界市场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上升,然后,通过国内的开放经济部门对非开放经济部门的影响,带动了国内非开放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上升,这样,国际的通货膨胀就传递到国内来了。

    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同结构理论的区别之三是:在怎样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这一问题上,货币理论倾向于如下的对策,即各国自行约束本国的货币供应量,以免影响世界货币供应量,为此就应当实行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但是,由于各国难以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剩下的办法就只有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了,因为浮动汇率即使不可能使得国际通货膨胀不再发生,至少可以减轻国际通货膨胀对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的冲击力。结构理论所提出的对策要比这具体得多,而且涉及面也广得多。例如,有的结构理论的支持者倡议重新制定国际经济秩序,以新的、有助于消除国际间贸易不平等和价格歧视的国际经济秩序代替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有的结构理论的支持者则主张各国采取协调一致的需求管理措施,包括利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汇率政策,以消除国际通货膨胀和减轻国际通货膨胀对某一国家的冲击力;还有的结构理论的支持者强调各国国内结构调整的意义,认为只有国内经济的平衡发展才能既防止国外的通货膨胀对本国的传递,又不至于使本国出现通货膨胀,从而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生影响。

    从以上所谈到的三个区别可以了解到,尽管国际通货膨胀理论是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同国际金融活动和国际金融现象的关系更为密切的,是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而不是结构理论,因此在本编中,对货币理论做了较多的分析。

    第二节

    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特征

    一、理论上的特征

    现代国际金融学说在理论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带有较大程度的西方一般经济理论的学派色彩;二是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金融活动的实践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

    国际通货膨胀的结构理论中的小国开放模型是瑞典学派(或北欧学派)的研究成果。它的学派色彩同样是鲜明的。

    第一个特征,即虽然在汇率决定理论方面,一般理论的学派色彩并不明显,但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理论方面,一般理论的学派色彩却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带有新古典学派的色彩,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带有凯恩斯学派的色彩,而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则带有货币学派的色彩。再如,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带有货币学派的色彩,而结构理论或者带有制度学派的色彩,或者带有凯恩斯学派的色彩。 现代国际金融学说概述 - 图1这些都是在研究现代西方国际金融学说时需要注意的。

    当然,在谈到现代国际金融学说带有一般理论的学派色彩时,还应当注意这样三点:

    第一,并非所有的现代国际金融学说都带有学派的色彩。前面已经指出,汇率决定理论的学派色彩就不明显。除此以外,若干与国际金融实务关系密切的论点,如国际金融风险分析、国际金融创新研究等,也不能被认为带有学派色彩。我们只能说,在现代国际金融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和争论最多的是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理论,这两个理论中的不同观点反映了一般经济理论的不同学派的特色。

    第二,现代国际金融学说中的带有学派色彩的部分,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理论,通常被认为是一般经济理论的组成部分,一般经济学家都对这些理论感兴趣,因此,它们的学派色彩就突出了。那么,为什么一般经济学家会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感兴趣并从事这些方面的研究呢?这主要因为国际收支调节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国际通货膨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机制和国内经济运行机制。由此可见,经济机制在现代国际金融研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深入到经济机制这个层次来分析国际金融问题,是难以在这个领域内取得成就的。

    第三,无论是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还是国际通货膨胀理论,都包括了政策研究。既然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带有一般经济理论的学派色彩,那么不可避免的是,它们所包括的政策研究也带有相应的学派色彩。理论上的学派倾向与政策主张方面的学派倾向是一致的。

    第二个特征,即现代国际金融学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金融活动的实践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这里所涉及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一系列发生在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变化,如资本的国际流动数量的大为增加,资本的国际流动与投放形式的巨大变化,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产生、发展与崩溃,美元、英镑、西德马克、日元、法郎等货币的相对地位的变化,多次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的货币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提款权制度的建立,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资本的多种形式和外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作用,等等。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都同上述这一系列变化有关。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应用性质是很强的。它们成为各国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的依据,也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的依据。虽然某些国际金融理论具有明显的学派色彩,某些政策主张的学派色彩也比较鲜明,然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在根据某些国际金融理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时,主要不是考虑这些国际金融理论的学派倾向,而是考虑它们对本国的适用性,考虑它们在本国的经济实践中的效应。这就是说,现代国际金融理论的学派倾向是理论界考虑的事情,现代国际金融理论的适用性则是政府所考虑的事情。

    二、方法论上的特征

    从方法论上看,现代国际金融学说是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金融学说的。具体地说,这种区别有以下四点:

    第一,充分注意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把国际金融活动尽可能纳入宏观经济运行的范围内进行分析,从而大大加强了现代国际金融学说同一般经济理论之间的联系。

    关于现代国际金融学说这一方法论上的特征,前面在谈到它的理论特征时,即在谈到现代国际金融学说中的某些理论的学派色彩时,实际上已经做了说明。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西方经济学有影响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以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为基本内容。它们或者着重于国民收入均衡分析,或者着重于货币均衡分析。因此,在现代国际金融学说中,特别是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所占的位置是十分突出的。现代国际金融的研究者们,如果不是在一般经济理论、宏观经济运行理论的研究中有较深入的分析,就难以从理论上阐明现代国际金融活动的过程与效应。

    第二,突出预期因素的作用,使心理分析同经济运行分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现代国际金融学说这一方法论上的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为明显。这是与合理预期理论的发展分不开的。在汇率决定理论中,研究者们固然要强调预期因素的作用;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理论中,预期因素也是同样得到重视的。价格预期、汇率预期、利率预期、市场前景预期,等等,归结到一点,就是收入(盈亏)预期。在结合预期因素来分析国际金融问题时,尽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相比,在这方面已有较大发展,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未能解决。例如,究竟怎样判断预期因素在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决定中的作用,浮动汇率与预期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预期因素在通货膨胀通过贸易渠道的国际传递中的作用与通过资本流动渠道的国际传递中的作用的比较,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并需要有更多的实证材料来加以说明。

    第三,在国际金融的研究中,存量分析日益受到重视,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的结合也日益成为经济学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上的特征是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进展分不开的。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中,由于资产选择理论的发展,存量分析很自然地被认为是一种有用的方法,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存量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的分析,同样表明了存量分析的重要性。这样,在现代国际金融研究中,当人们涉及国际通货膨胀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各国的货币存量,当人们涉及汇率变动的国内效应问题时,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货币存量和市场商品存量,于是存量分析及其与流量分析的结合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这种场合就显得比单纯的流量分析有用得多。

    第四,在现代国际金融研究中,另一个方法论上的特征是大量采用数量分析方法,并强调实证分析的意义。

    这一方法论上的特征是与现代经济分析手段的发展和经济计量学的发展有关的。采用数量分析方法的好处是有助于使复杂的国际金融现象变得比较清晰,并且有助于对国际金融活动的前景做出分析。但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过于抽象的数学公式在概括复杂的国际金融现象时,有时会使得问题简单化,或者,假设的前提条件同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很难作为国际金融分析的依据。这种缺点不仅存在于现代西方国际金融学说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现代西方一般经济理论中。

    (引自《国际金融学说史》,陈岱孙、厉以宁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