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性质和特征

    一、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性质

    本编所考察的早期国际金融学说,包括从重商主义到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这段时期内的国际金融学说,从时间上看,大约是从17世纪或更早一些到19世纪前半期。

    早期国际金融学说在国际金融学说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这主要不是由于早期国际金融学说本身有多么大的成就,而是由于它同此后的国际金融学说,直至现代国际金融学说之间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早期国际金融学说是整个国际金融学说的源头,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许多理论都要从这里追溯起。

    可以把现代国际金融学说分为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并且再根据其中每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所研究的课题和主要论点,做如下的区分:

    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性质和特征 - 图1

    当然,这只是一种十分简略的区分。有关国际收支核算的研究、有关世界货币制度的研究等未包括在里面,而且,即使在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中,也只是把每一方面的最重要的理论纳入其中,而略去较次要的或影响较小的理论(例如,在汇率决定理论中略去了心理理论或主观评价理论,而认为在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和综合平价理论中都充分考虑了预期因素,即心理因素的作用;又如,在国际通货膨胀理论中略去了示范效应理论,即那种认为通过国际间的示范效应而造成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理论)。但无论如何,上述这种简略的区分是有助于了解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基本框架的。既然如此,在谈到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渊源时,我们就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早期国际金融学说在哪些方面可以被认为是源头?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当首先指出,从重商主义者研究国际金融问题之时起,到19世纪前半期为止,即在本编所考察的这段时期内,通用的货币是贵金属(金或银)。并且可以说,直到20世纪初年,贵金属仍然是通用的货币。这就决定了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研究范围和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性质。早期国际金融问题的研究者主要研究的是贵金属本位制下的汇率和国际收支差额问题,他们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去分析当时尚未出现的国际金融活动和国际金融现象。

    就汇率决定问题来说,它在早期国际金融学说中实际上不被看成是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既然通用的货币是贵金属或铸币,那么汇率决定的基础就只可能是铸币的含贵金属量的多少;只要银行券是可以兑换成金币或银币的,那么汇率决定的基础仍然是金币或银币的重量和纯度。加之,当时的国际经济往来绝大部分是国际贸易,资本的国际流动不占重要地位,所以,适应于后来不兑换纸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理论(如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及适应于后来资本国际流动背景下的汇率决定理论(如利率平价理论),都不可能在早期国际金融学说中出现。至多只能说,个别经济学家在研究国际金融问题时曾经提出过这些方面的见解而已。

    在早期国际金融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这时有关国际收支调节的论述是同金本位制的实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国际金融学说中的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虽然都是20世纪的产物,但是,如果要真正了解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渊源,那就必须从早期国际金融学说中的D. 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谈起。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是一种关于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的理论,尽管休谟以货币数量论作为基础,从而有错误的成分,但这一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对以后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影响却是深刻的。关于这些,在本编和以后两编的有关章节中都有较详细的论述。

    在金本位制度下,国际通货膨胀问题同国内通货膨胀问题一样,都不可能成为早期国际金融的研究者(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融的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在本编中,虽然在谈到重商主义者的学说和西斯蒙第的学说时也曾涉及类似的问题,但从性质上看,这与现代国际通货膨胀理论所探讨的问题是很不一样的。

    根据以上的考察,可以对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性质做如下的概括:早期国际金融学说是在西欧封建主义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内,为适应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发展而形成的资产阶级国际金融学说。它与当时的贵金属本位制度密切有关;它作为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源头,主要在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中形成了对后来较有影响的理论。

    二、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特征

    从理论上说,早期国际金融学说,即使是它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也是不成熟的、简单的和破绽较多的。从方法论上说,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研究者着重于规范分析和演绎分析,这同当时经济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至于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特征,大体说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若干理论观点,并不是当时的研究者纯粹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而主要是在围绕经济政策问题展开的争论中所得出的结果。也就是说,早期国际金融学说具有强烈的政策性,它们明显地为一定的经济政策的制定服务。

    本编中关于重商主义者的论述的一章,尤其是关于19世纪初年英国“金块论战”的两章,充分表明了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上述特征。重商主义者的争论有助于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而D. 李嘉图在“金块论战”中为恢复金本位制而进行的辩论则有助于金本位制的确立。

    第二,由于在我们所考察的这段时期内各国通用的是贵金属货币,而贵金属货币既是国内货币,又是世界贸币,所以早期国际金融学说也可以被认为是早期货币金融学说。换言之,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研究者在论著中通常把国际金融问题同货币问题结合在一起,而不像后来的国际金融研究那样把国际金融作为一个不同于国内货币金融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考察。

    重商主义者的著作在涉及国际金融问题(如货币输出与输入等)时,总是把国内货币金融同国际金融结合在一起进行阐述。J. 斯图亚特的观点既是重商主义的发展,又代表着从重商主义向古典派的转变,但他同样从国内货币金融的角度来论述国际金融问题。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中,这种倾向也是相当明显的。亚当·斯密虽然不曾专门分析国际金融问题,但他有关黄金、铸币、纸币之间关系的论述,以及有关银行作用的论述,仍是把国内货币金融同国际金融联系起来考察。甚至在李嘉图那里,这种倾向也存在着。李嘉图就金本位制度发表的一系列观点,既是他对于国内货币金融问题的见解,同时又是他对于国际金融问题的见解。

    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地位不可忽视,而它的缺陷或错误也应当被指出,这样才能对它做出科学的评价。本章第二节将使读者正确认识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得失。

    (引自《国际金融学说史》,陈岱孙、厉以宁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