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橘色人说不
·谢谢你想到我……
多数人都很讨厌公司尾牙时被指派上台表演,更不用说担任主持人这样的角色了。
那天我到一家科技公司上课,这是我第三次帮他们做培训,下课时,公司福委会主任走进教室,不算小声地问了学员Mia说:“Mia,我听说你在前公司连续两年都主持尾牙,而且你性格和我一样都是老师说的橘色,今年就你跟测试部门的Roger一起主持吧。”
Mia年纪虽轻、个子虽小,但却拥有橘色临机应变的特质,她立即运用课堂所学,回道:“主委,好开心您第一个想到来找我,我才来公司半年,主委就愿意给我机会站上这么重要的舞台,不过我还太嫩,连自己的工作都还在摸索呢。如果明年再有这样的机会,希望主委还能想到我。”
主委哈哈大笑,对着正在收笔记本电脑的我说:“老师,我太欣赏橘色了,看到Mia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
·如果你是我的话会……
年底各大公司都会邀请各家管理顾问公司提出隔年的培训课程建议,11月时,有家在南部的企业已通过了“宪福育创”的提案包班上“出色沟通”课程。12月时,另一家管理顾问公司的业务Debbi来电问我是否可将同样提案给同一家企业。
不同的管理顾问公司之间不重复提案,这是讲师市场的隐规则。当然,我一口回绝了。
隔天,Debbi又锲而不舍地来电:“卡姐,没有意外的话,这家公司明年的企业内训都会由我们公司来规划,我提到你已经通过别的管理顾问公司提案,通常就无法再让我们做提案。可是客户已经指名,他们真的很想邀请你,不知道卡姐可以让我们再提一次吗?”
“Debbi,我和你一样很喜欢这个客户,但如果反过来,你会希望我答应你之后又答应别的管理顾问公司吗?”
“当然不会啊!但这次情况真的很特别,卡姐,你再考虑一下。”
“如果我现在答应你,不就等于是在告诉你,未来我遇到同样状况也会背着你答应别人不是吗?”
“我懂了,谢谢卡姐,谢谢你让我知道什么叫合作和信任。”
【应用解析】
橘色人虽然个性大剌剌,看似干脆,但被直接拒绝时却反倒容易引发反弹,并有一种扫兴或失败的冲击感,因此在说“不”时,若能同时将焦点转移到他身上,让他保有面子,只要“橘色”内心爽,一切就都没问题了。
不过,橘色人会在对方说出拒绝的理由后,为了让对方同意请求而一一加以反驳,或是想办法帮忙解决那些因素,因此,透过反问让橘色自己把“不”说出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每个人在面对拒绝这个课题时,可以先检视自己在说“不”时会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再试着练习去改变这个状态。接着再通过辨色,确认他人在与你沟通、请求事情时的模式属于什么颜色,最后让自己“变色换挡”成对方能接受的拒绝模式来做应对。
学员辨色变色实例
塞凡提品格艺术幼儿园主任 程瑶
我的工作是幼儿园的班主任,时常要面对各式家长的提问并帮忙解答。
小班的小强妈妈非常注重孩子的作息规律,早上七点半一定要起床,八点出门,八点十分到校,晚上六点接小强回家。每天,小强一定会在晚上八点半上床睡觉。
有一天,小强妈妈焦虑地打电话给我:“小强晚上上床后,翻来覆去直到九点半才睡着,明明以前上床后不到十分钟就睡了,但我必须要在小孩子睡着后,继续处理老板交办的公事,这样的情况已经连续两星期了。”
妈妈觉得她给孩子的作息非常正常,是不是在学校的午休睡太多了,导致晚上睡不着。其实小强在学校的运动、睡眠都跟以往一样,没有什么大太的变化。妈妈觉得小强不能在九点半以前睡着,深深影响她处理公事的时间:“老师可以不要让小强睡午觉吗?让他跟着老师办公,这样晚上就会累到睡着。”
我们也很希望妈妈可以在晚上的时候好好完成工作,但是考量到小强的生理发展,我们不确定不午休是不是适合小强。
“我就是希望他中午不要睡啊!我真的很困扰。”小强妈妈问。
小强妈妈是金色人,于是我思索了该如何拒绝金色人的请求,所以我这样跟她说:“妈妈,我能理解小强晚上准时睡觉对您来说很重要,您的建议我可以试试看,前提是小强到下午回家前都保持有精神,如果不午休导致小强下午明显精神不好,就表示小强是需要午休的,我们还是会让小强正常跟同学午休。
“在学校我会请负责的老师在下午再增加体能活动,也建议妈妈接小强回家前,绕过附近的公园玩个半小时,回到家再吃饭并进行比较安静的活动,我相信能够帮助小强有个安稳的睡眠。”
“谢谢老师,那我们就这样试试看吧!”
我常常遇到不能接受打破孩子规律作息的金色家长,我能够站在家长的立场去倾听,但是更要以孩子的发展为第一,所以适时的判断,应该为了孩子勇敢的对家长说“不”,并且给予家长支援与正确地引导。
卡姐出色应用解析
拒绝他人又不让他人难堪是沟通中一门很难的艺术,当对方是顾客时,更得顾及对方被拒绝时的感受。
家长所提出的要求,让身为老师的程瑶,面临了该坚持既有的理念,还是顺着家长的两难。程瑶老师睿智地在判断家长为金色人后,并未拿出孩子得遵守群体生活来加以拒绝,反倒是提出了第三选择。先表示接受家长的提议,但额外提出条件式的拒绝,同时建议家长可以怎么做来帮助孩子的睡眠,程瑶老师这样的沟通说话顺序,让拒绝于无形之中,却有形地给予引导建议。
因人而异地用对拒绝方式,不仅能成功婉拒,也不会被贴上无情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