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遗韵

    与建筑交道了一生辈子的林徽因,走了没有留下一份房产。

    曾经误传《人民日报》发布了林徽因逝世讣告,实无此事。《北京日报》发布了林徽因逝世讣告,她是北京市人大代表。讣告公布的治丧委员会名单十三人:张奚若、钱端升、周培源、钱伟长、陈岱荪、金岳霖、杨廷宝、吴良镛、陈占祥、柴泽民、赵深、薛子正和崔月犁。名单显出较明显的平民色彩,纵然张、钱、周等人负有要职,但他们是作为死者生前友好列入的,少数几个是工作相关的领导干部,这张名单闪耀着精英色彩,仔细看去,一半以上属学界泰斗。追悼会设在金鱼胡同贤良寺,这座旧庙赖梁思成(应该还有林徽因)保护才未遭新政府拆除,冥冥中因缘。知交钱端升教授致了悼词,四周不多的挽联,金岳霖、邓叔存合撰的那幅最为瞩目:“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另一版本是“一生诗意三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见刘培育编撰:《金岳霖年表》)

    林徽因灵柩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墓体由梁思成设计,兑现了他与妻子生前的约定,后死一方为先走一步的设计墓体,完成夫妇相伴一生最后送终的责任。碑座是块横置的长方形汉白玉,它正是逝者设计英雄纪念碑的样品。林徽因设计时哪会想到,她的作品用在了自己墓上。莫宗江书写了碑名“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林徽因病故以后,梁思成选用精美小本子抄录爱妻的全部诗作,每一首都写得工工整整。秀词丽句,林徽因生前没能出版,只零散地发表在报刊上,有的始终藏在箧底。清华园夜深人静,灯下瘦弱的梁思成秉笔伏案,他的思绪飘出多远,只有他自己知道。思念极深,有时整夜不得入眠,干脆起身吟诵《长恨歌》,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对他刻骨铭心的思绪,可稍稍缓解,说不定愈加“愁更愁”。

    深深思念林徽因的少不了金岳霖,一个春末晚上,他订了北京饭店一桌酒席。客人到齐,金岳霖起身,徐徐说了句:“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与席的友人无不心底一声唏嘘。又过了许多年,林徽因的研究者上门请求金岳霖谈谈他相知的才女,老人谢绝了:“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和你们)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说完话,闭眼,垂头,沉默。(见陈宇《金岳霖忆林徽因》)

    可是,林徽因,一代才女,她的名字越来越陌生,差不多从人们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福建学者说:“就是在她家乡也基本无人知晓。”(同前)有人庆幸她的早逝,怕她那性格,如何承受得了一场场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中,与世无涉的林徽因母亲就未得幸免,何论她的刚烈耿直,更有“反动政客”父亲、“保皇党”公爹的牵累。“砸烂一切”的年代里,躲过了人躲不过墓,墓碑被砸,长眠地下的英魂受惊。不是砸碑人多么了解墓中人,他们仅仅把她看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谓太太、小姐,横扫而过。此后,林徽因真的彻底蒸发了,世人不再提起那个国人本该引以为骄傲的名字,无时不见的国徽仿佛与她没有一丝关联。

    数十年长长的沉寂,林徽因芳名终于再度回到世间。啼笑皆非,最先几年总与徐志摩连在一块儿,好像她只是浪漫诗人的影子。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那个面目全非的名媛,一个小资美女进入千家万户。林徽因婚后非常反感别人称呼她“梁太太”,而死后又被定格为另一男性的恋人,可想九泉下她怎样地愠怒!

    扭曲了的定格自然不会长久,林徽因家乡福建两位学者艰辛搜集她散落各报刊的诗歌作品,一九八五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诗集》,遂了诗人生前遗愿。几年后香港、北京两地推出包括作者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集《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一九九九年梁从诫编辑了相当于全集的两卷本《林徽因文集》,其中建筑卷首次集中了她的建筑文章。“文集”还披露了林徽因一生各个阶段的大量照片,她的美丽、优雅惊撼当代青年。二〇〇五年她的研究者再次编辑、出版了三卷本《林徽因文存》,在“文集”基础上补充了数量可观的佚诗、佚文、佚函和译著,林徽因开始以才华浮现于后世。

    一九八七年中央机关授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徐伯安、楼庆西、郭黛姮等六人集体一等“国家自然科学奖”,表彰他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

    一股林徽因热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骤然而起。一九九三年开始,十数种林徽因传记读物接踵而至,每种都为读者欢迎。它们或虚或实,或仁或智,或抄或编,呈现了各个作者心中的才女美女形象。又有年谱、年表,详实为本,全面记录了林徽因一生。费慰梅所著《梁思成与林徽因》,更是写出了个性鲜明的才女风貌。亲人、同事、朋友、学生纷纷著文怀念林徽因,众人文章合集为《窗子内外忆徽因》、《建筑师林徽因》,本真面目的林徽因逐渐为读者所真切了解。

    这个林徽因,岂止以美貌与才气征服世人,她的精神、品性愈加值得后人珍惜与传承。她想做建筑师,矢志靡他,勇于挑战美国学校不收女生的世俗;她要建树人生业绩,忘我到不惜捐弃健康和生命;她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却不失为具有传统精髓的中国知识分子;她对待恋情执着坦荡,恋情无望而友情长存;她施善如寻常,全无刻意,都在本性;她身处病患绝境,却抗之以坚忍刚毅。她那么重情、那么爱美,在她心目中,“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已经病入膏肓,还能看到昆明的艳丽,“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都感到“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那么动人”。(《致费慰梅信》)她热爱生活,因此创造了生命奇迹。胸怀如此的情和爱,生活充满了诗意。她的文学作品极具人性,人性甚至融化于冰冷的建筑。如果每位读者真正理解、接受了林徽因,像她那样拥抱生活,坎坎坷坷的一生,活得光辉灿烂,我们的社会必定更富于情趣和朝气。

    毋庸讳言,林徽因自有她缺点弱点。诸如不擅与不在同一对话水平没有共同志趣的人相处,侃侃而谈变成寡言少语,说她傲慢,不能全怪说她的人。辩解她是性情率真,不愿空耗精力去作无价值的敷衍,这多少有点勉强。人家埋怨她“未必看得起我们”(见陈宇《且让“林徽因”更像林徽因》),得承认事出有因,她未必不应该近人情一些的。她脾气急躁,言语直爽得有时近于鲁莽。一次见学生素描作业太差,当面急不择言:“怎么不像人画的。”(见茹竟华、王其明《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先生》)哪怕谅解她“刀子嘴豆腐心”,总还是欠缺些涵养,若是豆腐心兼豆腐嘴,岂不更好。她争强好胜,尤其容易得罪同辈女性,与凌叔华、谢冰心的嫌隙,责任不能推得一干二净吧。与男性精英过从,自我中心意识太过强烈,“被男朋友们给宠得很难再进步”(见郑丽园访谈凌叔华《如梦如歌》),凌叔华这话不能全作嫌隙之见。数说这些,无意苛求林徽因完美,只在提示,由于掣肘于资料短缺,再是著者组织资料力不从心,此传这方面未得予以如意的记叙。

    砸坏的林徽因墓体二〇〇二年得以修复,多年的无名墓重新镌刻上她的名字。林徽因百年诞辰那天,清华大学隆重集会,来自各地的几代建筑学者,众多权威人士,济济一堂,缅怀他们敬仰的师长,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如今,无数的林徽因仰慕者,阅读她作品,寻问她人生,争颂她美德。演绎了的林徽因艺术形象,出现在歌剧、电视剧、地方戏曲、正在制作的电影里,这位客厅里的优雅诗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走出窗外,走近寻常百姓。林徽因的诞生地杭州,称她“杭州女儿”,西湖畔竖立一方石牌,镂空部位显出的才女全身倩影,依傍着垂柳亭亭玉立。她的原籍福州,一尊林徽因铜像娴静地坐落在三山陵园,与家乡同胞朝夕相伴。当年砸墓的无知少年是否悔悟,是否会想到杜甫的那句诗:“不废江河万古流。”

    与“文革”砸墓的群氓大不一样,如今文化青年景仰林徽因之情已数十载不绝,网上赞美她的跟帖不计其数(也有少量的微词、个别的诋毁),林徽因的名字俨然做了才女的代名词。网民套用古人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放言“做女当如林徽因”。林徽因在青年仰视中升上了塔尖,乃至塔尖之上的云端,云端之上的亮星,著者一个朋友说:“不能同一时代的林徽因于他是一个梦,像星星挂在天上永不可抵达,但他禁不住常常遥望,为历史星空有了这么闪烁的一颗无限地欣慰。”又有读者献诗:“轻柔间 您化身四月/绝世的白莲 一千年才有一见/诗如其人 其人如春天/衣裙淡漫 落了些笑音在梦沿/那回声 像隔山的灯火/又像一弯明月 悬挂桥边/头戴百花的冠冕的仙 您是/晨风刻画的经典 灵妍的筑建/丢不掉来路的真切/为难您了 这不能平分的爱恋/云烟似的愁叹 飘向幽谷/正是她锤炼了情操和容颜/一辈子或永远 您都有您的信徒/女人是宗教的传说 从此兑现”(诗题《女人是宗教——献给林徽因》)诗是动人的,但染有神化的意味,一本传记的书名即是《骄傲的女神林徽因》。其实还是看做人的好,林徽因说过:“思成不能酒我不能牌,两人都不能烟。”(《致沈从文信》)言外之意,梁思成能玩牌的,她能饮酒的。徐志摩见到过一回,宴席间林徽因喝啤酒吸烟卷,一派人间烟火气。(她平时并不吸烟,此时逢场作戏吧。)喝酒,吸烟,林徽因那样子一定格外可爱。当然,仅在世间五十春秋的这个女性终究非平常之人,真要“做女当如林徽因”难度不亚古时过蜀道!单说事业与生命的取舍,愿意捐弃生命而过早辞世就很不易。如果只专注林徽因备受三个男性宠爱,而无视她其实命运多舛,如果缺少她“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生活信条,并敢于躬行一生,那么你没做成林徽因之前倒是先做了好龙的叶公。不宜复制的林徽因,不可复制的林徽因,魅力永远而需继续阐释的林徽因。

    将门虎子,林徽因一子一女皆非庸常之辈,姐弟俩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姐在外语系,弟在历史系。梁再冰进新华社当记者,常年派驻英国、澳大利亚、香港;梁从诫最后以环境保护知名社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NGO“自然之友”,跻身全国政协常委。论起建树,两人还是不能与父母比肩。林家后人亦多聪明不怠,然而他们受社会环境制约,事业难遂人愿。唯林徽因内侄女林璎,有后来居上之势。林璎属耶鲁大学最年轻的博士,当年教过林徽因的老师现今授业她下一代。本科尚未毕业的二十一岁林璎,应征美国越战纪念碑设计,从千余件应征作品中夺魁,一举成名。林璎继而成功设计了民权纪念碑、女权纪念碑、印第安人纪念碑,每一碑体都具标志性,盛名远播全球建筑界。林璎最终成了耶鲁校董,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她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荣获了二〇〇九年美国国家艺术勋章。林璎设计越战纪念碑那时,并不知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在中国天安门广场,几年后她来到广场,也不知林徽因参与此碑设计。越战纪念碑的倒“V”字形,朴素、简洁、庄严,要是产生联想,两座纪念碑某种深层的联系,不一定毫无缘由。细瞧林璎照片,她的脸盘、眉眼,与姑母颇有神似处,甚至有甚梁再冰。林璎直言:“能感到我和姑姑的血脉联系。”又说自己:“做建筑就像写小说,做艺术就像写诗。”林璎仿佛林徽因生命的回响,萦绕到二十一世纪。

    三七 遗韵 - 图1

    晚年林徽因

    三七 遗韵 - 图2

    原籍福州为林徽因所塑坐像

    三七 遗韵 - 图3

    树立在杭州西湖边的林徽因像

    三七 遗韵 - 图4

    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