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无酬的动机
为什么“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的参与者不仅没有报酬,还会搭上自己的钱,却乐此不疲?为什么一群业余爱好者做的连专业设计师作品的边儿都够不着的网站,会风靡美国?网络意味着我们最终发现,人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是如此之广阔,广阔到疯狂的地步。数字网络让分享变得廉价,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为潜在的参与者。想要分享的动机才是驱动力,而技术仅仅是一种方法。
内在动机是一张包罗万象的标签,把人们可能从一项活动中获得的或基于活动本身的回报所造成的各种激励因素聚集在一起。
过去组织的门槛非常高,而如今这些障碍已经被大大削弱,我们中的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找到志同道合者。
驾驭我们认知盈余的手段是我们获得的一种新工具,它可以使参与成为可能并给参与者带来回报。
乔希·葛洛班(Josh Groban)是受过古典训练的专业男中音歌唱家,演唱那些被称做古典混合乐或是流行歌剧(popera,pop 与 opera的合称)的歌曲,这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曲风——把一些歌剧的标准曲目的风格,如《圣母颂》(Ave Maria),融入到充满灵性的意大利和英国流行音乐,如《在阳光下》(Alla Luce Del Sole)、《为了你》(Per Te)和《举起我》(You Raise Me Up)中去。葛洛班非常成功,到目前为止,他的4张专辑在美国都创造了200多万张的销量。他有才华、充满激情,而又魅力四射,他的粉丝团上至奶奶级别,下至青春少女。换句话说,他所拥有的听众,用传统媒体是很难聚集在一起的,因为没有一个广播节目会覆盖如此广泛的年龄段。
这使得葛洛班写下了一个成功利用网络的故事。像东方神起一样,他的歌迷通常会网罗新的歌迷。歌迷们用一种口口相传的营销模式迅速为他做宣传。你可以在JoshGroban.com 上见到他们,在那里骨干粉丝团称自己为 “葛洛班之友”(Grobanites), 所有有关葛洛班的事情则被叫做“班务”(Grobania)。
如今,一个艺术家利用网络寻找粉丝的故事屡见不鲜,有意思的是,粉丝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生些什么。
2002年,一些“葛洛班之友”计划在葛洛班21岁生日的时候送他礼物。礼物的选择让粉丝们很为难:毕竟,他们喜欢的人是一个年轻的成年男人,并且这个男人已经得到了名望、财富和无数的仰慕。他还想要什么呢?经过“葛洛班之友”们的一番讨论,很多想法被驳回,比如一个男人需要多少泰迪熊呢?茱莉·克拉克(Julie Clarke),“葛洛班之友”之一,提出了募捐的建议,以葛洛班的名义进行一次慈善捐款。他们决定把所筹善款捐给大卫·福斯特基金会(David Foster Foundation),该基金会是一个慈善团体,由葛洛班的制作人经营,帮助弱势群体中的青年人。克拉克同意承办这次捐赠,并最终筹集到了1000多美元的善款。葛洛班很惊喜,大卫·福斯特基金会也很高兴,捐款的人也洋溢着成就感。
看到这次的成功,克拉克和另一位在筹集资金活动中认识的“葛洛班之友”瓦莱丽·索奇(Valerie Sooky)一起把筹集善款当做“班务”的一部分。每当葛洛班巡回演出的时候,他的粉丝都会在演唱会前聚在一起欢迎他。“葛洛班之友”们在每次这样的聚会时都会进行募捐,每次往往都会募集到上百美元。这类募捐使得粉丝们每年可以聚一次,但JoshGroban.com每天都在进行着募捐。因此,克拉克建议举办一场在线慈善拍卖为葛洛班明年的生日做准备。她和索奇拉来了梅甘·马库斯(Megan Markus),这个19岁的“葛洛班之友”热切希望能够帮忙设计拍卖网页。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是业余爱好者的“杰作”:这是马库斯第一次做网页设计的工作,很多拍卖物都是“葛洛班之友”自己做的或是捐出来的。拍卖系统很笨拙,所有的叫价都不得不手动输入。最后,在花了几个星期学会运行不熟悉的软件之后,这些“葛洛班之友”们举行了第一次拍卖。
几天下来,他们筹集到了16000美元,比以往任何一次募捐筹到的钱都多。接着,他们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拍卖。一年中,他们募集到了75000美元。为葛洛班下一个生日进行的捐款使筹款额达到了顶点,仅此一次就筹到了将近24000美元。
克拉克、索奇和马库斯意识到她们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钱还是源源不断地进来,但当每个人都高兴地支持大卫·福斯特基金会的时候,资金却并不是由福斯特的人筹来的。因此,他们问葛洛班,他们怎么样才能更加紧密地一起工作。这对葛洛班的律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这确实是一桩新鲜事——艺人建立慈善组织通常是由艺人自身提供资金的,因此,并没有有组织地从粉丝那里接受捐赠的先例。
最终,葛洛班的律师根据501(c)3条款[1],创建了一个非营利性的公司,并起了一个虽缺乏想象力但很实用的名字:乔希·葛洛班基金会(The Josh Groban Foundation)。其主要职能是建立了一个合法的募捐渠道,使得有慈善心的“葛洛班之友”们以葛洛班的名义募捐,使基金会得到捐款,然后分配钱款。一时间,这个公司运行得很好——“葛洛班之友”们继续募捐并且确定有价值的新的受益人(目前同基金会合作)。
到2004年,慷慨的“葛洛班之友”们发展得比基金会本身还要快,作为一种支付钱款的引擎,没人能联系到基金会中的人,甚至连一个邮箱地址都没有,而随着“葛洛班之友”人数不断增加,内部管理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当组织在规模、年限、抱负上增长的时候,类似的事情总会发生。对“葛洛班之友”来说,三个问题同时出现了。建立者探讨着该怎样处理新出现的复杂情况:他们是应该变成乔希·葛洛班基金会的志愿者分支还是成立他们自己的组织?经过一年多的讨论(临时性的小组经常会在一起讨论),他们是粉丝、想要联系更多的粉丝这一事实左右了他们的决定。“我们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认识我们,他们相信我们。”后来索奇跟我解释的时候这样说。最终,他们建立了一个自己的非营利性组织——“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Grobanites for Charity)。
最初的生日募捐和开始时的社会责任最终促使了两个组织的建立,目前两个组织组成了一个整体行使职能:“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筹集资金,“乔希·葛洛班基金会”分配资金。
与传统的慈善机构相比,“葛洛班之友”的一切都背道而驰。通常的非营利组织,像“救助儿童”(Save the Children)和“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都是先建立组织,再招募成员;先成立机构,再筹集钱款。“葛洛班之
友慈善组织”却是先有成员,再有目标,在成立机构之前,其成员就已经在筹集善款了。并且,建立者甚至是在他人解决了所有的法律问题后才成立机构的。
葛洛班之友的成功接踵而来。其他的“葛洛班之友”团队也开始做慈善工作。“葛洛班之友为非洲”是“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下的一个尚未被承认的分支机构,为对抗非洲的贫穷和艾滋病而努力。这个团队是在葛洛班全球巡回演出第一次到南非之后建立的。在那里,葛洛班见到了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并宣布为了非洲儿童支持慈善事业。“葛洛班之友”中准备欢迎他到亚特兰大巡回演出的一队人决定,为了葛洛班的这个目标单独组成一个机构,同其他“葛洛班之友”以及乔希·葛洛班基金会紧密合作。至今,“葛洛班之友为非洲”已经筹集到了15万美元的善款。
对于“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他们哪儿来的时间开展慈善事业”,我们知道“葛洛班之友”有自由的时间,也能够在他们想要联系媒体的时候与媒体联系上。“他们怎么协调各个团队?”这个问题也不重要。该问题的答案我们也很熟悉:JoshGroban.com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聚会、分享想法和目标、彼此鼓励的场所,也给予他们一个招募志同道合的“葛洛班之友”的机会。
令人迷惑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女性把筹集钱款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在乔希·葛洛班基金会已经存在的基础上,“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还会成立一个单独的机构?这可不是“大笑猫”,经营“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参与者不仅没有报酬,还会搭上自己的钱。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是什么促使人们为了没有明显回报的东西放弃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