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渴望的反馈循环

    如果内在动机存在于人性之中最基本的部分,满足内在动机也会使我们得到满足,那么满足那些动机所使用的工具就应该被推广。特别是如果社会化媒体在较低的成本下为创造和分享提供了一个平台,那么即使满足感只持续很短的时间,参与活动给内在动机带来的回报也应该会增加。这正是现在所发生的事情。

    维多利亚·韦斯特海德(Victoria Westhead)是我的一个学生,她记录了被她称做数字化民间艺术的新艺术形式的崛起——业余爱好者做出的文字、声音和图像作品有趣而招人喜欢,并被用来在业余爱好者中间传播,而不是正式发表。数字化民间艺术通常采用混搭(mashup)的形式,把现成的材料融入到新的东西中去。(“大笑猫”就是这种混搭的例子:一个人把文字说明加到现成的图片中去。)

    基本上从有计算机开始就有数字化民间艺术了。在计算机有显示屏之前,最原始的形式是ASCII艺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描述了计算机打印字母和数字的方法。ASCII艺术是按照黑白成像的方法打印字母和数字,当在一定距离外看的时候,图像就会凸现出来。数字化民间艺术随着网络传播开来。很多动画片只是随着音乐动,而不是真正的同步——一个舞动的婴儿和一只跳动的仓鼠竞争,看谁能更好地改编著名的电影片段。这些艺术品漫无目的地通过电子邮件和其他社会性工具传播,人们只是因为好玩而分享它们,然而很多作品最终还是传到了数百万观众手中。

    数字化爱好的传播看起来并不是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被教育说,业余的兴趣即便不值得高度怀疑,也多多少少有点荒谬。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也就是我成长的年代,尽管没有人对我明说,我也知道成年男人造火车模型和成年女人打丝结,都被暗自公认为值得怜悯的事。与此同时,每天花时间看《帕特里奇一家》和《脱线家族》(The Brady Bunch)[2](像大多数人一样,那是我的一个任务,就像是我的工作),倒是非常容易让人接受的。

    不管我十几岁时看待其他人兴趣的态度是怎样的——只有失败者才关注业余爱好,而电视则适合每个人。业余爱好者和手艺人继续在地下室里工作着。他们的动机是非常个人化的:他们渴望自治和拥有胜任感。社会动机——对成员资格和共享的渴望,在此不再是最主要的动机,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仅仅是因为经济学家口中的“发现成本”(discovery cost)过高。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他们很难弄清身边谁对火车模型和丝艺感兴趣。

    的确,哈佛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他1995年出版的《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会资本的衰落》(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一书中证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联系领域广泛性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下降,从参加业余爱好小组的密友数量到业余运动队的参加者(如普特南书名中提到的保龄球)都可反映这一下降。普特南认为这一社会资本的减少是郊区化、较长的上下班往返时间和看电视时间的增加导致的。

    如果新的交流工具能够允许我们释放压抑的愿望,得到的效果会像酒塞爆出一样。我们潜在的对自治和胜任感的满足将很快释放出来,然后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上。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业余爱好者作品和机构的流动远没有稳定下来,而是持续增加。因为社会化媒体也为我们对成员资格和分享的内心渴望带来了回报。

    像电视这样的广播媒体的确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但是那些他们不能很好满足的需要变得很难被看到,最终也就很难被想象了。现在,那些愿望又重新出现,因为社会化媒体使它们找到了表达路径,并且可以为所有人看到。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一个反馈循环中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可以互相放大。沉溺于对成员资格和共享的感觉中,会增加我们对更多连通性的渴望,而这又会增加表达。如此循环,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一个新的参与业余爱好和消费的平衡,但是由于大规模的合作项目和共享空间在20世纪还无法真正实现,要达到这种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会化媒体也会把发现成本降到低点:网络途径允许你在任何时间寻找到世界各地同样喜欢做火车模型和打丝结的人,还有设计纸飞机的人,打扮成动漫人物的人,练习智识瑜伽(jnana yoga)的人,织袜子的人,爱好拍摄公用电话亭的人或是烹饪加泰罗尼亚菜[3]的人,等等。正如我纽约大学的同事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oas Mirzoeff)所指出的,网络让我们一直惊讶的原因很简单:“网络意味着我们最终发现,人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是如此之广阔,广阔到疯狂的地步。”

    强烈介意其他人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东西的人很容易被嘲笑。深具讽刺性的报纸《洋葱》(The Onion)有时刊登一个叫拉里·格罗兹尼克(Larry Groznic)的自称无所不知的书呆子的言论,他维护的是极客(Geek)[4]文化。仅其标题读起来就像是强迫症的典型展示:《当你准备好严肃地谈论绿灯侠(Green Lantern)[5]的时候,你有我电子邮件的地址》《我对Muppets提线木偶[6]的鉴赏水平比你高多了》《现在,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的同人小说》。有趣的是,任何特殊团体内部关心的东西在外人眼里似乎都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对于有着共同爱好的团体内部成员来说,其他人眼里不值得花时间考虑的东西却是他们最在意的东西。如果你想见到这个效果,找个报摊,买本有着你并不感兴趣的主题的杂志。如果你喜欢《时尚》,那就买本《枪与军火》。如果你喜欢《高尔夫文摘》,或许该拿本《老虎斗》(Tiger Beat)[7]。一边读一边设想一下喜欢这本杂志的人会怎么看你的喜好?

    在一个发现成本较高的世界里,真正关心木偶或写了《回到未来》同人小说的人们很难找到有相同爱好的人,他们没有交谈对象,没有学习对象,更没有炫耀对象,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这些兴趣。然而,在一个发现成本较低的世界里,对某些事物感兴趣的人们能够相互发现、彼此互动,远离大多数与他们没有同感的人。

    业余爱好者使用公共通道,通常不是为了触及尽可能多的潜在读者,而且是为了寻觅同类人,正如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是为了接触更多的葛洛班粉丝一样,而那些并非葛洛班粉丝的人也可能向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捐款,当然,这种情况绝不会经常发生。现在的情况是,使用针对所有人的通道,比使用更有针对性的途径,更容易找到葛洛班的粉丝(这里的针对性途径是指从广播媒体角度来界定的目标人群)。这种“公开找知己”的战略,使得公众可获取的素材数量得到了空前增加,尽管这些素材并非特意面向他们。素材发布者这么做不是想要寻求一般读者,而是希望借此找到灵魂伴侣,与之交流,而这种交流又往往限制在彼此认可且有别于外部世界的文化标准之内。

    想想FanFiction.net的网民吧,这些人喜欢以现有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为背景创作新故事。各个社区中最富有创造力的当属以哈利·波特宇宙为背景写故事的人了。

    FanFiction.net上目前已经积累了50多万个有关哈利·波特的故事,还有更多的故事发布在其他网站,如FictionAlley.org和HarryPotterFanFiction.com。很多故事甚至超过了十万字,基本上与J. K.罗琳(J.K.Rowling)原著小说的长度相同。FanFiction.net不只单纯地汇集故事,它称得上是一个提供持续对话交流机制的网上社区。如果“感谢您”是葛洛班粉丝团中的价值象征,那么“关注”便是同人小说世界里的货币,而像“请阅读和评论我的故事”这样常见的请求,已经被精简成为“阅读&评论”(read and review, R & R)。

    像所有的社区一样,同人小说的世界有时候也会由于违反文化规范而变得鸡犬不宁。在哈利·波特社区,一个笔名为卡桑德拉·克莱尔(Cassandra Claire)的同人作者被指控从幻想小说作者帕特里夏·迪安(Patricia Dean)的两本书中抄袭了某些段落。公然全盘侵犯版权的一群人竟然会关心剽窃问题,这看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但事实是,他们确实而且非常关心剽窃问题。不能够把信誉归于有功之人,在这个社区里就是犯罪,就是侵犯了根深蒂固的道德行为准则而非产权。一些同人小说作者甚至在其作品开头加上了一个“合法”的免责声明,当然这个合法是要加引号的,因为这样的免责声明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错字连篇:

    ·免责声明:这些人物不属于我,但他们的个性属于我![笑] ……在某种程度上?我不知道。但无论如何,J.K.罗琳是了不起的。

    ·免责声明:我没有创造哈利·波特,这纯粹是一个粉丝写的故事。

    ·免责声明:哈利·波特不属于我,只有达纳·克雷斯韦尔属于我∶)。

    ·免责声明:哈利·波特或其他任何角色都不是我创造的……我只是借他们用用!

    作者可以合法借用其他作者创造的人物,同人小说是一种特别创意,作者可以在那些原有的虚幻故事中创造新人物或新情节而无需经过原作者的允许,律师看到这些一定会笑得把咖啡呛进鼻子里。即使写了免责声明,这些作者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例如,有的作者声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拥有J.K.罗琳笔下人物的性格。就像孩子过家家举办婚礼一样,这些免责声明模仿了责任的现有形式,但却保留了不履行责任的惰性。免责声明并非没有价值,只是其价值不在于此。

    在对卡桑德拉·克莱尔的另一项指控中,同人社区的内部逻辑被展示得更加清晰。她被指责以此谋利,在同人小说的文化里,这也就是指责她企图依靠自己的小说赚取钱财。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卡桑德拉心术不正,借小说谋利这一指证也被证实。同人小说免责声明表明了给予公共信誉的逻辑(“J.K.罗琳是了不起的”),哪怕只是语言上的所有权。这是一个关于创意行为的“两个世界”的观点。金钱的世界,也就是罗琳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创作者因劳而获的世界。根据定义来讲,同人小说作者没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很少向往居于其中。相反,他们往往选择在一个情感世界里工作,目标就是在这个特定的虚构空间之内通过一些创意之举得到他人的认可。一个健全的社区基础设施对于相互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克莱尔事件最可悲的影响之一就是它在哈利·波特同人社区制造了分裂。

    从这个角度来看,同人小说作者是否明白自身的所作所为是不合法的,这无关紧要。通过公然否认自己对J.K.罗琳作品的所有权(这是从来没有争议的),他们对那些用于自己作品中的素材来源表示了尊重。他们还区分出了金钱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实际差别,因为这对他们意义重大,尽管这样的区分在法庭上没有丝毫意义。在这样一个社区的界限内,社区内部的动机纯度远远比社区外部行动的合法性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