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资格和慷慨

    2006年,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尤海·本克勒(Yochai Benkler)和纽约大学教授海伦·尼森鲍姆(Helen Nissenbaum)写了一篇标题长得让人一口气读不下来的论文:《基于公地的对等生产和美德》(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 and Virtue)。“基于公地的对等生产”是本克勒称呼那些依靠志愿贡献来运营的系统的术语——那些依靠认知盈余的系统。他们在文中对这种参与所依赖和鼓励的积极特性进行了阐述。和德西一样,本克勒和尼森鲍姆关注个人品性,如自治和胜任感。不同之处在于,德西的索玛立方体实验主要关注个人动机,而他们则花了大量时间在一种只有我们成为团体中一员才能感觉到的动机——社会动机上。他们把社会动机划分为宽泛的两大类:一类围绕着联系和成员,另一类则围绕着分享和慷慨。

    在观察了一些参与性的例子,尤其是同伴们通过分享进行的软件开发(此一模式叫做开源软件)的例子之后,本克勒和尼森鲍姆认定社会动机能加强个人动机;我们新的传播网络鼓励成员加入和分享,两者无论从自身还是对外部来讲都是有益的,并且它们也能为自治和能力提供支持。德西早先的索玛立方体实验的确抓住了这一效应的一条线索:像“你很棒”或者“你玩这个游戏比平均水平好多了”。这些完成索玛立方体解谜后的口头回报能让他们更好地完成解谜,这种改进甚至在口头反馈结束后仍能持续下去。口头反馈似乎就像另一种外在报酬,如同金钱一样。然而当它被很真诚地表达出来,并且出自于某个接受表扬者所尊敬的人之口时,它就成为了一种内在回报,因为它的形成依赖于一种联系的感觉。

    组织的社会形式甚至可以影响到那些看上去最私人化的议题。凯瑟琳·斯通(Katherine Stone),一位为遭受焦虑症的妇女谋求福利的倡议者,注意到了近来越来越多的产后志愿团体通过Meetup.com网站组织起来,该网站提供的是一种用互联网来协调真实世界中具有相似兴趣者在线下会面的服务。斯通将这种快速增长的现象解释为:“经历产后抑郁症的妇女想要并且需要和其他与自己一样的妇女谈心、分享,来证明她们不孤单,来证明她们会康复。”想要分享的动机才是驱动力,而技术仅仅是一种方法。

    对于个人和社会动机的反馈环可以应用于大多数认知盈余的使用情形,从维基百科,到拼车网站PickupPal,再到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葛洛班之友们的捐赠者和支持者们得到了两种信息:我这么做了和我们这么做了。

    在成员和分享方面产生变化的潜力表现在葛洛班之友网站的设计上。现如今,设计一个网站似乎和形成成员归属感关系不大,但由业余爱好者设计的东西,实际上可能比专业设计师的设计更好地创造了成员环境,恰如“大笑猫”网站所传达的信息:你也能玩这个游戏。

    作为一种类比,想象一下你在《美丽住宅》和《美好家园》杂志中所看到的各种厨房,它们的设计十分完美,所有的东西都各就各位,所有的东西都井井有条。我的厨房不是那样的。(没准你的也不是那样。)但如果你是一次宴会的客人,你可能都不敢踏入一个像《美丽住宅》里那样的厨房,因为它的设计实际上并不是在向你大声喊着“进来帮忙吧!”另一方面,我的厨房大声喊出的是“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不必因为自己拿着刀切胡萝卜块而感到不安。”

    马库斯的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网站也沿着类似的方向发展。它的设计和JoshGroban.com相比显得不怎么高雅,但它无论是形象还是气质看起来都非常有魅力,这个网站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这种魅力。首页上各种各样的链接和你想象的差不多——捐献、拍卖、关于我们,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叫做“感谢您”的部分,看上去像这样:

    特别感谢……

    ·莎丽,她慷慨地贡献出自己的时间来编织款式新颖的运动衫、T恤衫和无檐小便帽来为慈善筹钱。

    ·艾伦,她捐献出乔希(和大卫·福斯特)的肖像,为慈善筹得数千美元。

    ·琳达,她制作了我们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的卡片,并把这些感谢卡片寄给大卫·福斯特基金会的捐赠人。

    它以这样一种形式持续了一段时间,指名道姓地感谢了超过350人,该页面还引导读者说:“如果我们遗漏了任何一位,请告诉我们。”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定数量渺小的工作积累而成的,而感谢页面中所展示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激励,使他们完成某项工作并非是因为这些工作需要完成,而是因为他们明显对组织存在价值。人们具有做某项具体工作的动机,而不是作为普通志愿者去做任何需要他们去做的事情。

    波利安·帕特森(Pollyann Patterson)寄出了大量的钮扣和磁铁(葛洛班之友们喜欢钮扣和磁铁),因为她做得又多又好,因此在这个圈子里逐渐闻名起来。在“关于我们”的页面中,人们说她能协调“纽扣和磁铁”,对她的感谢上写着“波利,只要我们需要时,就会为了葛洛班之友慈善组织寄出所有钮扣和磁铁”,这样的赞誉是公共黏合剂的一部分,能让葛洛班之友们继续完成更大量、更艰难的筹集善款工作。正如西塞罗在2000年前所说的那样:“感激并非世上最伟大的美德,但却是其他所有美德之母”。

    如今这一长串感谢从文字上看可能过于矫情,但它们在实践当中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自2002年开始,葛洛班之友已经筹集到超过100万美元善款,并且把这笔钱百分之百地用在了慈善事业上。对于一群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尽管葛洛班之友的环境与众不同,慈善事业的变化却再寻常不过。在业界领先的葛洛班之友手把手地做所有工作,譬如设立一个普通的拍卖网站,把它变成一个募集资金的自定义平台,等等。然而现在,一些服务的兴起使建立慈善网站变得更容易了。facebook上有一款叫做Causes的应用程序,可以让用户为慈善事业进行募捐:上面罗列着多达350000项慈善目标,已累计招募到上百万用户,获得数百万美元善款。Aflac,亚特兰大儿童医疗保健机构下属的一家癌症中心,已拥有逾百万facebook成员。很多网站的建立目的都是为各种慈善机构募集善款,例如为了教育事业而建立的DonorsChoose.com,又如Firstgiving.com这样的非营利在线平台。

    很多其他网站致力于协助用户贡献时间、专业技术和金钱。

    例如NetSquared.org为致力于全球援助和发展的非政府组织提供支持,Idealist.org帮助人们寻找在当地社区发展的机会,而Care2.com则为环保方面的创举提供支持。小额信贷网站Kiva.org把从散户处募得的善款作为资本借贷给发展中国家的人们,2008年它的资金募集很成功,以至于超越了网站帮助潜在受益人的能力,Kiva需要贷款的项目告罄,不得不婉拒捐助者的捐赠。有一些人直接贡献出他们的时间来进行慈善活动,就像BeExtra.org的一些特别用户,他们用手机来标注照片,照片内容包罗万象,从博物馆展品到环境恶化的记录均有涵盖。

    这些新型慈善模式不仅依赖于那些将我们彼此联系,让我们贡献时间、才华和金钱的工具的存在,它们也依赖于我们有足够的动机去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