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组织协同

    组织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在运作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学习,进而实现知识增值。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协作进行项目管理。一般情况下,项目的团队成员是从各个部门选拔的,并且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共同努力工作,分享相关信息,产生更高的效益。

    组织协同主要有三个方面:协作的意志、共同目标、信息交流,如图2-6所示。要实现组织协同,就必须鼓励价值创造,而不是考核绩效。

    第四节       组织协同 - 图1

    图2-6 组织协同

    一、组织的适应力

    企业是一个集知识能力、物质资产、人力资源及其他有形和无形资源为一体的组织,这些能力与资源可以让企业不断地提高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具有实现多种策略的内在动机,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当企业的组织资产具有不可模仿性、独特性、价值性、稀缺性等特点时,就可以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组织适应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抵御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适应或改变环境。

    当前,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有关组织适应性的研究。

    1.提高组织适应力的方法

    企业是由多种资源组成的,资源观念促使组织发展起来的知识和资源是提高组织适应力的重要因素。

    2.策略选择

    组织的适应动态学指出,企业通过自我完善或优化工作系统、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系统、理念、价值观和领导行为等方面,来满足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策略选择。而这一调整要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竞争力与文化相适应。

    建立具有适应力的组织,就必须拥有适应新的发展的组织方式。

    市场适应能力能够将市场嵌入某地区,在该地区建立一个关系或成员网络,提高成员数量,并且通过与各成员合作、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加强企业与各成员交流、共享各成员交流合作等途径,使组织融入本地的市场,真正实现区域化深耕。

    市场适应能力还可以将组织嵌入产业链结构,采用长期战略合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交易平台、投资、持股等多种形式,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立产业链上的成员网络,进而加强产业链上各成员间的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充分利用各成员、产业链等的信息优势,及时发现内外部环境的改变,既能构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又能快速地对市场做出反应。

    二、组织的竞争力

    组织竞争力是指组织在市场竞争中所体现的综合制胜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被看作是各种能力的聚集,其中包括决策竞争力、组织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品牌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等。但是,组织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1.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特有的、很难为竞争对手复制的能力,其影响因素有三个,如图2-7所示。

    第四节       组织协同 - 图2

    图2-7 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政治力。

    政治力是指政府政策和政治活动,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政府政策对谁有利及政府政治活动所提供的机遇。

    (2)经济力。

    经济力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其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

    (3)文化力。

    组织的微观及核心文化包括组织的愿景、组织哲学、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五个方面。

    2.提升组织竞争力

    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培养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企业要改善经营成果,就要培养领导者的管理能力。改善经营成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点。管理者需要适时地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既需要关注工作目标,还需要关注下属的工作表现,使他们深入理解企业的制度和文化,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让组织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创新经营。

    企业需要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从经营方面创新,调整战略决策和商业模式,开创新的局面。另外,还需要提高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3)营造组织内的学习环境。

    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现代社会的主流理念对企业进行了积极的渗透。对此,企业应该积极地建立学习型组织,从而提升“群体智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成为持续创造未来的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

    (4)提高人才存育及选择的弹性。

    组织竞争力是指人才的竞争能力。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等,使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人才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所以,大多数企业致力于提高人才存育及选择的弹性,以人才及其管理弹性来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三、组织的恢复力

    1.组织恢复力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相关研究将恢复力的概念和企业活动的战略性结合起来。组织恢复力是指组织在运作过程中碰到不同的情况时,可以迅速地消除障碍并恢复正常运作状态,以及稳定地运作的能力,其中包含在出现问题时组织成员处理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恢复力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组织恢复力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员工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够促使员工之间共享信息,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而当团队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不安感,从而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信息和观点,这就造成了在危机发生时,企业不能通过成员的努力来解决组织的问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员工之间的关系对组织恢复力极为重要。

    四、组织的创新力

    创新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让整个或者特殊的一部分进行全面的改革。组织创新力就是多人在同一个巨大的社会体系中进行协作,从而创造具有价值的新产品和服务。具体来说,组织的创新力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因素,如图2-8所示。

    第四节       组织协同 - 图3

    图2-8 组织的创新力

    1.组织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结构对组织的创新力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往往会根据战略目标、实力情况、市场环境等因素,构建并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其中,有机式的组织结构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相较于机械式的组织结构,有机式的组织结构更注重内在的全面协作、非正式的交流和权力的分散,从而快速地回应环境的变化。因受纵向变异、正规化、集权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能够增强灵活性、应变能力和跨功能的工作能力,使创意更容易被接受。

    此外,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对解决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委员会、任务小组等都能够促进各部门间的交流沟通,使创新成果在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

    2.组织文化

    拥有创新力的组织一般都有一些共有的、特殊的组织文化。具有创新力的组织文化一般都有模棱两可、包容性、风险性、重视效果的特质,如图2-9所示。

    第四节       组织协同 - 图4

    图2-9 有创新力的组织文化的特质

    (1)模棱两可。

    过分在意目标与专一性会限制人们的创新性,所以整体化、模棱两可的企业文化往往不会限制员工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够提高员工的创新频次及创新成果转化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力。

    (2)包容性。

    企业不要抑制员工提出看似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包容性强的文化氛围内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创意,提高组织创新力。此外,企业鼓励员工发表各种观点,这是因为个人或组织的统一与认可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较高的业绩,但多种观点的表达会迸发出更多的创意,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

    (3)风险性。

    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风险性的组织行为。企业为实现更高的创新力和经济效益,往往极力鼓励员工创新,相应地,企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要想提高组织创新力,企业还应当鼓励员工大胆实践,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

    (4)重视效果。

    在提出清晰的目标后,员工都会积极地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性方案。重视效果就需要对一些特殊难题进行处理,并且想出很多处理方法。

    3.组织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灵活的资源,也是组织创新的主体。企业应从鼓励员工创新、关注创新能手的特质两方面组织人力资源,进而实现创新目标,提高组织整体创新力。

    (1)鼓励员工创新。

    企业有组织地开展员工培训,鼓励他们更新知识。同时,企业也要为员工创新想法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可操作空间。如果员工有不同的想法,企业要主动地帮助员工深化落实其想法,为其提供支持,帮助员工解决困难,从而保证创新的推广。

    (2)关注创新能手的特质。

    创新能手通常拥有勤奋专注、自信、坚定不移、精力旺盛、敢于冒险等特点。创新能手也是一种动态的领袖,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创意,了解自己的潜在能力及任务,从别人的身上获得更多的成长力量。除此之外,创新能手通常具有很大的自主决定权,从而能够引导企业推动其提倡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