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家人力资本

    ——基于浙江、江苏和山东一些乡镇企业个案的研究

    引言

    改革以来,异军突起的中国乡镇企业以其增长的高速度引起世界的广泛注意。由于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急速的扩张而传统的国有经济无力对市场的新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乡镇企业部门在相当长时期内获得长足的扩张,创造了中外企业史上几乎“前无古人”的增长业绩。中国乡镇企业的产权模式如此“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使得热门一时的产权经济学理论似乎遇到一个例外。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构造基于中国乡镇企业经验的“反产权理论”。(1)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述理论创新的努力还没等总结出一般化的理论之前就势头日减。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理论的“原型”——中国乡镇企业、特别是集体制的乡镇企业——本身正在经历着一场急速的产权改革。这场产权改革,以企业产权的重新界定、转让和重组为主要内容。1997年中,各地大量累计多年的改革经验开始部分上升为中国官方的改革政策,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公有制企业进入大规模正式产权改革的激流。这场正在进行中的产权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和投资环境。

    本项研究为理解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最新变化提供背景分析。按照课题的规划,本报告收集并分析了全国乡镇企业的改革经验,并对浙江、江苏和山东一些乡镇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个案进行了实地考察。考虑到目前任何统计资料还不足以反映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实际进展,因此本报告更多地采用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一般化的方法。由于这一原因,本报告在限定的必要范围内,简要地讨论了有关概念和理论。

    本报告的组织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概述和评论已有的论点和见解,并提出本报告的中心判断;从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本报告发现的中国集体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逻辑:企业控制权向经理层转移、经理报酬与企业利润挂钩,直到比较完整的企业剩余权的形成及其资本化,最后到发展出地方资本市场来交易资本化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第五部分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