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这些磨炼,你可以有
2005年从事专职律师前,我在一家世界500强保险集团寿险省分公司培训岗和法务岗工作,培训部的会议室挂着这样一条横幅:“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我至今能清晰地记着这句话,是因为这话给了我很多启迪,在我工作和事业最艰难的时候,我常以此自勉之:这是磨炼,没什么,会过去……正是这样的心态,激励和鼓舞着我在保险行业坚持了两年,正是这两年高强度的训练与磨炼,让我从销售到企业管理,从团队组建/建设到人力资源配置,从演讲到营销谈判都有了颠覆性的提高,并在随后的律师职业生涯中迅速找准业务定位,让我有所收获或成就,内心因此常常充满感恩和感谢。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培训导师、上级还有同事,感谢这段工作经历,让我可以在之后的工作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不管是训练还是磨炼,其实,你也可以有。
一、实习期的梦想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怀揣做律师的神圣梦想步入实习律师的行列。梦想和现实开始慢慢撕裂,你曾经以为真如著名学者舒国滢先生所说:“律师乃时下时髦行业。君不见律师者一袭轻装,一纸文牍,奔走肆行街巷,出入堂皇高楼,雄辩于法庭公堂、媒体舞台之中,谈笑于灯红酒绿、杯觥交错之间。”但现在发现,“律师其实是一个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烦、听起来很阔、做起来很难的职业”。凌乱了吧?
法学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脱节让你不知道如何在“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来回穿梭”。
动态复杂的案件内容与静止僵硬的法学理论/法律规范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
在法学院校背得滚瓜烂熟的法律文书放到实践中,却不知如何下笔,冥思苦想后写出来的法律文书被指导老师修改得惨不忍睹。
实习期粗糙的实习指导和不健全的实习机制外加物质需求的窘迫,是矛盾也是纠结。
如此之种种让你必须凌乱,可还必须忍受,必须接受。多少次,我们都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动摇,部分人因为没能挺住实习这一关,黯然离开这个行业。可是我知道,如果我们愿意,其实我们能够挺过去,让梦想从一开始就优雅起舞。
1.先获得父母家人物质上的再次支持
我发现,很多实习律师尤其是通过司法考试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希望马上摆脱对父母家人物质的依赖,甚至渴望从此开始在物质上回报父母家人,这种愿望是良好的,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但实习单位通常不为实习生派发底薪,实习生参与协助的业务,是否有业务提成,能提成多少,得看实习单位的薪酬体系规定或实习指导老师的心态喜好。若是实习生自带的业务让指导老师或其他执业律师承办,可能会得到部分业务提成,但是这种自带业务的资源不是每个实习律师都可以拥有,尤其是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实习期间大量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学习业务技能上,如何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自带业务”?因此,这个物质需求和实习期间业务技能学习是一个暂时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样的状态下,获得父母家人的再次物质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位应届硕士研究生来我所应聘实习律师(助理)岗位,就明确表达了这种对物质的需求和渴望。我说根据你的现有条件,若我们录用你进入实习(助理)岗位,我们只能每个月发一部分生活补贴,与你的实际要求有些差距,可能你得熬一年半载,不过你参与或协助的业务,会有业务提成,或许会对你的现状有所改变……她最终还是放弃了我们的岗位,我想她可能是觉得自己的条件有足够资本去选择吧,抑或是我们的律师事务所诱惑不够?不管是哪种原因,这位姑娘要想在这个二线城市实习期间实现物质独立并回报父母家人的愿望,估计较难实现。
2.寻找一家合适的实习律师事务所和一位靠谱的指导老师
关于“合适”,我是这样看的:
一看这家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规范与否,现实中相当部分律师事务所(二、三线城市)的管理既混乱也没章法,这对一位实习生来说,很难在实习期间养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看这家律师事务所主要业务构成尤其是合伙人的业务方向。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构成,很多时候是由合伙人的业务方向引导的,因为这些合伙人的业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律师事务所的业务发展。只有掌握和了解律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方向,我们才能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律师事务所。比如你希望在非讼业务领域有所发展,而在实习期间选择了一家以做诉讼业务为主的律师事务所,则这样的实习单位选择我们认为是不合适的。
三看这家律师事务所对实习律师的管理规定与培养计划。有的律师事务所尽管管理比较规范,业务方向也不错,但是若对实习律师的培养没有在合伙人会议形成统一决定,则实习律师的技能训练也可能极为有限。进来后,只要不给律师事务所添乱,跟谁都不违背律师事务所的意志,实习什么内容,如何实习,培养计划是什么,什么样的律师可以担任指导老师均无统一安排与规定,那么真进入这类律师事务所正式实习后,我们可能就只能天天在办公室写“错”字和“苦”字了。
至于什么样的指导老师才是靠谱的,比较难判断,因为“可以评估的条件”是看得见的,这个容易判断,比如指导老师的业务技能好坏,一了解就清楚,但是实践中往往有一些“无法评估的条件”,比如师徒两个人的性格是否合得来,运作业务的模式是否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甚至生活习惯都需要去考究。这不是故弄玄虚,若性格差别很大或无法互补或包容,则在工作中难以达成默契,若运作业务的模式都靠所谓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有纠结甚至会误导我们的前程。你会发现,找实习指导老师,有点像找男女朋友,因而这种靠谱的说法,也只能从可以评估的一些条件来判断,无法评估的部分,只能靠缘分和感觉了。能够提醒的是:指导老师的评估或选择,若有条件的话,应该是在进入实习单位之前就对意欲挂靠的实习单位的各执业律师进行全面调查了解,通过律师事务所的官方网站介绍,当地律师协会官方网站的一些信息,比如是否担任律师协会的各部门职位,甚或通过网络搜索查看可能的过往案例,还有一些律师博客或专业法律网站发表的文章进行综合判断。若没有这样的条件,一定要进入实习单位后再选择或由实习单位指派指导老师的话,则应该先期和实习单位领导进行必要的沟通,将自己的实习想法和需求提出来,让实习单位领导根据你的需求指派合适的指导老师。
3.梦想应该这样优雅起舞
表3-1 实习期的阶段性指标
不管多难,我们都应该坚持走完这为期一年的实习期,梦想,不因暂时困难而放弃。
二、执业后的潜伏
我个人认为,多数执业三年以下的新律师生存状况都比较恶劣。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客户积累,没有案件来源,因而收入微薄,但执业成本却不小:律师每年的年检费和挂靠律师事务所的费用(也可以选择按收费比例提成,但对新律师来说性质其实差别不大)基本到了1万元甚至更高;正常人际关系应酬费用每年最低也在1万元上下;律师个人的行头包装等费用亦不低;外加基本的生活费及其他,一年的开支最低接近5万元。可很多时候新律师一年的全部收入也没那么多,这意味着可能还需要家庭在物质上继续给予帮助。想着我们读了十多年书,家庭付出了高昂的教育成本,参加工作后还需要家庭在物质上继续支持,更甭说经济独立或回报父母,这对律师本人抑或家庭都是特别纠结甚至是揪心的事儿。此刻,我不由自主想起近两年很热门的一个词语——“潜伏”,为了梦想与希望,为了追求与信仰,潜伏吧。
1.珍惜每一次独立承办或协办案件的过程
它会让我们的业务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渐进提升,珍惜与大客户、小客户、潜在客户、过期客户甚至他人客户每一次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这些人不但能让我们快速成长,而且很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上帝”。这种只需要付出真诚、真心与专业、敬业的“低成本”沟通交流,我们要把握好,运用好,发挥好。
2.将每一项业务做到当时能力范围内的极致
我们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设计合适的法律解决方案,并推动该方案解决(实现)客户的委托事项;二是在实现客户委托事项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服务品质,包括但不限于流程的规范与流畅,服务态度的良好与恶劣,处理突发事情的灵活与快速等。在这个过程中,做到合适,是法律服务的应有之义;做到精准,是法律服务的完美;做到极致,那就是法律服务的境界了。当你将每一个或大或小的业务都能做到/或靠近极致的话,那么你潜伏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因为客户对你的认可会与日俱增,等着你的将会是惊喜。
3.低头,是一种美丽
低头,向同事学习,尤其是那些执业10年以上的资深律师,他们的一些执业理念或者业务方向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但是他们的一些工作经验或者经历,一定会让我们有所感悟。
低头,向客户学习,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委托事项范围内,我们是客户的依靠,是客户的救星,是客户的专家,但是委托事项以外,客户可能是我们的良师,是我们的益友。
低头,盯住脚下的目标,纵使步伐蹒跚艰难,你起码知道自己是在向前移动,这种专注和专心,可以抹去浮躁,可以留下脚印,可以知道自己没有偏离方向。
低头,责己宽人,顺时,懂得感恩,逆时,明白终会过去;欢时,与人分享,痛时,不会抱怨。
低头,是一种姿态,是一种美丽,是一种境界。
执业之初的潜伏,是我们律师职业生涯的必然,是未来成就事业的凤凰涅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不能也不需绕过,直面执业之初的种种困难和锤炼,步伐会更坚定。
三、查缺补漏后的坚持
当我们做了一定量的业务后,我们可能才会真正理解那句“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内涵。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背后,要通过不断更新的法律规范去评价与适用,在不断变化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如何设计适当的法律解决方案。这些都将时刻考验着我们的专业功底与综合素质,不学习,似乎真的感到力不从心。而正是在这个不断反思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缺漏开始显现。
是文字功底不行,还是法律逻辑思维薄弱;是语言表达欠缺,还是理论底蕴有待提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呆板,还是设计法律解决方案的时候缺少灵性。这些都需要通过具体的业务去评估和感知。而一个更重要的挑战是:当我们知道自己的缺漏后,如何改变或提高,这不是靠简单的一两点计划或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它需要恰当的方法与技巧去提高,它需要持续的恒心去坚持,它还需要对自我心性的磨炼和悟性的不断提高,它更需要一种“想改变、必须改变”的渴求与意志。
例3-2
我的坚持
执业之初,我发现自己语言表达在关键时刻就卡壳,不是大脑空白短路,就是紧张结巴。但是在非正式或三朋四友聚会的随意场合,我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却又相当流畅,甚至雄辩滔滔,按我没有文化的母亲朴素的理解,这是“门槛大王,只在自己家厉害”。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进入保险行业,遇到一位英明的领导,她将我送到了位于上海的保险集团总部深造学习,学习如何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习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寿险营销讲师。半年的寿险营销讲师魔鬼训练,一年半上千次的保险营销培训讲师经历。让我彻底告别了结巴和关键时刻的“卡壳”。为之后的律师执业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可以,其实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