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业务风险
在代理业务过程中是否会产生风险,会产生多大的风险,很多时候与我们的专业水准有关。但话又说回来,专业水准这个东西其实最难说清,实践中我们很难评估什么样专业水准的律师适合做什么样的业务,这其实是很不靠谱的一种人为地划分三六九等的观念。我还是喜欢那句话:“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对客户而言,律师名气不在大小,专业水准不在高低,能圆满完成委托人的委托事项,就是最好的律师。但从技术上看,有一些风险还是应该规避。
一、法律事实风险
我们在做非讼业务过程中,经常会对大量的、复杂的法律事实或非法律事实进行排查、判断、定性,为设计法律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因而可能会发生对法律事实判断失误,或定位不准确甚至忽略或遗忘的情况,这会影响我们随后的法律逻辑演绎,并可能最终影响我们设计解决方案的准确性或专业性。减少或避免这种风险的办法可以是:
1.多次倾听客户陈述
客户的第一次陈述,通常是笼统而没有侧重点的。一则客户不是专业人士,不知道哪些内容对我们有用,哪些内容对我们没有意义;二则客户希望将所有的涉案内容都告诉我们,生怕遗漏什么,为的就是让我们能从这些内容中得出更有价值的判断。
客户的第二次陈述,应是经过我们筛选和设定的有针对性的发问与沟通交流。听完陈述,看过材料后,我们会有自己的专业判断,有的内容需要深入沟通了解,有的事实需要确认与挖掘,因而据此设计与客户有针对性的发问或交流提纲,对我们深入仔细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更有帮助。
客户的第三次陈述,应是对事实判断与证据、项目资料之间的衔接与核对。这种衔接是法律逻辑思考的结果,是专业知识运用的结果,这种核对是对事实的最后确认,是对证据的最后判断,因而应力求专业、准确与客观。
至于是否有第四次甚或更多次的陈述倾听,可根据项目要求具体掌握,大体而言,获得与客户更多的陈述与交流沟通,对我们准确掌握法律事实会大有好处。
2.根据委托事项书面归纳的法律事实
要求写成书面的系列事实清单,这类法律事实,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是虚假的,可能是需要寻找资料佐证的,也可能对解决委托事项帮助不大,但又是不可以忽略的,甚至是因委托事项引申出来的必须要考虑的其他附随法律事实。通过书面清单的形式把这些法律事实列出来,再对其进行排序分类,逐项调查了解。
二、证据收集风险
法律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制作,思路与突破口,是需要证据支持与佐证的,若没有可以在法律上判断的有效证据,设计的方案在执行中将很难实施。例如,在土地流转项目中,客户总会告诉你,这块土地权属没问题。不,请拿出土地登记证书来。客户也可能会告诉你,这属于集体用地,但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他很熟悉,按这种方式操作下去,没问题。不,请将曾经的实务操作案例拿出来,或按我们所列清单去找主管领导,这样做可行吗?请给出明确具体的答复。这些都是我们非讼业务中所说的“证据”。不要轻易相信客户和任何第三方单方面的事实描述与判断,我们需要自己去查证、验证,需要在看到确凿有效的证据后再做出独立判断,否则,跟着客户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心态去设计法律解决方案,最后难堪的一定是作为委托律师的自己。
经常有客户拿着一大堆复印件来和我说:资料都在这里,全部都齐全了,你按这些资料设计解决方案绝对没错。当我问客户:这些复印件能获得原件或者复印单位签字盖章认可吗?客户说可以,结果去重新获取原件或要求复印单位签字盖章认可的时候,最关键内容的复印件无法获得原件,不是丢掉了就是领导换届新领导不认账,拿不到。没有这些在法律上可以评价的证据支撑或备卷存档,设计的法律方案一旦涉讼怎么办?执行过程中无法说服第三方怎么办?推动项目实施的时候无法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或配合怎么办?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都可能是或者确实是我们搜集证据的风险,若不能解决,设计法律解决方案将寸步难行。
实务中解决这类问题唯一或者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不要偷懒,每一个与方案有关的事实,每一份与委托事项有关的书面材料,每一个主张或思路,都需要寻找证据佐证,需要一份一份地去寻找、核对、创造、收集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证据,这是设计法律解决方案的基础与前提。否则我们的法律解决方案在执行中将会产生太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因此最终导致无法完成委托事项。
三、专业认定风险
专业认定的风险来自法律逻辑思维的演绎与推理,来自法律规范的判断、理解与适用。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出现偏差,风险就必然如影随至。
建立在法律事实与证据支持基础上的法律逻辑演绎与推理,偏差不会很大,除非我们自身的悟性和专业底蕴实在不够用,那另当别论。这个环节的重点可能还是法律规范的判断、理解与适用。
我们容易遗漏相关的法律规范尤其是一些司法解释或部委规章,这些法规、规章因为太多太杂,致使我们平常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或实践中很少用到,而恰恰这些规范可能正是我们解决委托事项的重要根据。
我们也容易对一些法律规范理解错误,很多具体的法律条文,若不和部门法或跨部门法、实体与程序法甚至司法解释结合理解与判断,有时候可能就会出现理解错误。
我们还可能出现适用法律规范错误。比如在给客户设计合同向银行融资的过程中,那些名目繁多的质押、抵押、担保、反担保、交付、占有等相关条款的规定,会让我们无所适从,稍微疏忽,可能就会因为适用法律规范错误而制作出错误的合同条款,其结果可能潜在甚至直接损害了客户的利益。
要避免这类专业认定的风险,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