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任子与内侍
帝国的官僚靠官位来瓜分社会资源,他们总会有一个愿望:当官这么个好事儿,要是能让儿孙接班、父子相袭才好呢。这时候皇帝怎么想呢?一方面,皇帝期望选贤任能。首先从行政上看,选贤任能才能保障吏员素质和政府活力;进而再从权力考虑,父子间的冠冕蝉联可能形成门第特权,那么皇权多少就被分割、被削弱了——谁当官谁不当官,不完全由专制者予取予夺了;我当官是因为我家门第高,而不全出自皇上洪恩。但另一方面,皇帝心底也很明白,他多少得满足官僚的“世禄”心愿,以令其死心塌地为之卖命,要不然他们会转而拥戴别家做皇帝,拥戴能满足其心愿的人做皇帝了。秦汉离“世卿世禄”的时代还不太远,家族宗法观念仍很浓厚,民众也不觉得官僚的“世禄”要求太过分。总之,选官上的特权问题,首先是一个皇帝与官僚的政治合作与权势分割的问题。
汉朝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主要有如下两种:任子与内侍。所谓“任子”,就是吏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级的官僚——以上,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霍光是大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就是由“任子”做上了郎官的。又如苏武,“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可见“任子”实际往往不止一人。西汉哀帝时一度废除了任子,但事涉官僚利益,不得已作罢了。东汉的任子范围又扩大了不少,往往由皇帝下诏除拜,称“诏除郎”,也不限于一人,甚至扩大到了孙子和“门从”(同族子弟)。有时为“规模效益”,还成批除拜,比如汉安帝有这样的诏令:“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各一人为郎、舍人。”郎官是什么官呢?是皇宫里执戟宿卫的士官,由郎中令(后称光禄勋)统领。汉廷习惯从郎官里选拔行政官吏,所以郎署就成了仕途的枢纽之一。做郎官是很荣耀的,汉代乐府中有这样的诗句:“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赹赹何煌煌!”后代把青年男子美称为“郎”,其实就是从汉代郎官发端的。而“任子”,就是郎官的来源之一。
内侍指皇帝的侍从,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等不同名号。这些名号也用作加官,在本官上加了这些官号,就可以进入内廷侍从皇帝了。侍中要侍候皇帝的起居,包括掌管皇帝的日用品,例如“执虎子”,“虎子”是皇帝的尿壶。汉武帝曾让名儒孔安国做侍中,为示优待,就没让他“执虎子”,而是让他掌“御唾壶”,即皇帝的痰盂。当时“朝廷荣之”——官僚们艳羡不已。
图十八 侍从冠上的金附蝉(山东临沂晋墓出土)
内侍的来源,除了士人跟宠臣之外,就是权贵子弟了,他们往往“襁褓受宠位”,年纪轻轻的就做内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霍去病,年方十八就做了侍中,由此青云直上。西汉以名门著称的有金氏、张氏。金氏的发迹始于金日,他深受武帝宠信,其子金赏、金建八九岁就做了侍中,与汉昭帝同起同卧、朝夕相伴。史称金氏“七世内侍,何其盛也!”至于张氏,张汤在汉武帝时官至三公,此后张家子弟世世为任子郎、侍中、散骑,其显赫一直维持到东汉初的张纯做大司空。西晋诗人左思有句:“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汉貂”指的是侍中帽子上所饰貂尾。此外皇太子也有侍从,如中庶子、庶子、先马、舍人等,任其职者“或名儒,或国亲”,既选拔学者好辅导太子,也选拔权贵子弟,陪着太子游处。太子一旦当了皇帝,其侍从当然要弹冠相庆了。内侍升迁,往往比任子郎更为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