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我有很多人要感谢。我的妻子萨拉·斯茨(Sarah Sze)以永恒的信念、热爱与耐心支持着这本书。对我的女儿莉拉与阿丽娅(Aria)来说,这本书相当于一个与她们争宠的弟弟或妹妹;她们经常在夜晚伴着我噼啪打字的摇篮曲入眠,可是次日清晨醒来时发现我又在伏案疾书。我的经纪人萨拉·查尔方特(Sarah Chalfant)仔细阅读了我的草稿并加以注释;我与编辑南·格雷厄姆(Nan Graham)可以通过“心灵感应”沟通,而他的真知灼见融入了每一页文稿。我的早期读者包括:内尔·布雷耶(Nell Breyer)、艾米·沃尔德曼(Amy Waldman)、尼尔·穆克吉(Neel Mukherjee)、阿肖克·拉伊(Ashok Rai)、金·古乔(Kim Gutschow)、戴维·徐(David Seo)、罗伯特·布鲁斯汀(Robert Brustein)、普拉桑特·阿特鲁瑞(Prasant Atluri)、埃雷兹·卡利尔(Erez Kalir)、亚里夫·伍拉斯(Yariv Houvras)、米茨·安吉尔(Mitzi Angel)、戴安娜·贝纳特(Diana Beinart)、丹尼尔·梅纳克(Daniel Menaker),以及许多良师益友与受访者,尤其是罗伯特·迈耶,他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要感谢父母塞布斯瓦尔(Sibeswar)与谦达娜·穆克吉(Chandana Mukherjee)以及姐姐拉努·巴塔恰亚(Ranu Bhattacharyya)和其家人,他们发现我的假期与聚会都被无穷无尽的文稿淹没,而嘉明(Chia-Ming)与朱迪·斯茨(Judy Sze)在我频繁到访波士顿期间提供了各种便利与帮助。

与其他著作一样,这本书的内容也有赖于其他学者的成果,包括苏珊·桑塔格感人肺腑的《疾病的隐喻》、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的《原子弹秘史》(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理查德·瑞特格(Richard Rettig)的《癌症圣战》(Cancer Crusade)、巴伦·勒纳(Barron Lerner)的《乳腺癌战争》(The Breast Cancer Wars)、娜塔莉·安吉尔(Natalie Angier)的《自然执念》(Natural Obsessions)、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乔治·克赖尔的《就是这样》(The Way It Was)、亚当·威夏特(Adam Wishart)的《三者之一》(One in Three)、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戴维·里夫发人深省的回忆录《死海搏击》(Swimming in a Sea of Death)、罗伯特·巴泽尔的《Her–2》、罗伯特·温伯格的《奔向路的起点》(Racing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oad)、约翰·拉斯洛的《治愈儿童白血病:跨入奇迹时代》、哈罗德·瓦默斯的《科学的艺术与政治》(The Art and Politics of Science)、迈克尔·毕晓普的《如何获得诺贝尔奖》(How to Win the Nobel Prize)、戴维·内森的《癌症治疗革命》(The Cancer Treatment Revolution)、詹姆斯·帕特森的《恐怖的疾病》(The Dread Disease)以及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Postwar)。此外,还有许多档案与馆藏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包括玛丽·拉斯克的信函、本诺·施密特的文件、乔治·帕帕尼科拉乌的论文、阿瑟·奥夫德海德的论文与他采集的样本、威廉·霍尔斯特德的论文、罗斯·库什纳的文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有关烟草研究的文件、埃瓦茨·格雷厄姆的论文、理查德·多尔的论文、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的论文、哈罗德·瓦默斯的论文、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以及西德尼·法伯的儿子托马斯·法伯等人提供的这位先驱的个人照片与信函。此外,我还要感谢阅读过文稿的罗伯特·迈耶、乔治·卡尼洛斯、唐纳德·贝瑞、埃米尔·弗赖雷克、阿尔弗雷德·克努森、哈罗德·瓦默斯、丹尼斯·斯拉蒙、布莱恩·德鲁克、托马斯·林奇、查尔斯·索耶斯、伯特·沃格斯坦、罗伯特·温伯格,以及对文稿提出更正与修改意见的艾德·吉尔曼(Ed Gelmann)。

我在此要特别感谢哈罗德·瓦默斯为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评论与注释,他就是那些慷慨帮助我的科学家、作家与医生的代表。

此外,我还要感谢戴维·斯卡顿(David Scadden)与加里·吉利兰(Gary Gilliland)为我在哈佛大学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室环境,艾德·吉尔曼、里卡尔多·达拉–法维拉(Riccardo Dalla-Favera)、科里(Cory)与迈克尔·申(Michael Shen)在哥伦比亚大学给我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术之“家”,并且让本书可以在这里顺利完成。托尼·朱特的雷马克研究所论坛(Remarque Institute Forum,我是该论坛的会员)为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讨论平台,而我的创作灵感就源自在瑞典举办论坛时那清澈的湖面。杰森·罗思奥瑟(Jason Rothauser)、保罗·惠特拉齐(Paul Whitlatch)与杰米·沃尔夫(Jaime Wolf)认真阅读、编辑并核对了文稿中的事实和数据。亚历山德拉·特鲁伊特(Alexandra Truitt)与杰瑞·马歇尔(Jerry Marshall)负责研究并解决了图片的版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