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注记
作为一名与癌症打交道多年的外科医生,我从未想过会用文字来诠释另一位同行的作品。2013年深秋的某天,徐文老师介绍我与董正老师相识。当时董老师尚在中信出版社任职,他提到一本名为《癌症传》的作品刚刚上市。我笑着对董老师说:“我的研究方向恰好就是这个领域。”董老师得知后非常高兴,他答应要送给我一本书。我满怀好奇留下了联系方式,没想到从此却踏上了漫漫征途。由于我接触过的教科书通常都是些精装的大部头,因此当我初次看到其貌不扬的《癌症传》时完全没有感觉。作为医学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象征,螃蟹成为癌症的代名词源自希波克拉底时代。我从作者注记中了解到,穆克吉博士是一位肿瘤内科医生,他用6年时间完成了这部著作。看着字里行间描写的那些史海钩沉,我的思绪仿佛早已穿越了时空界限。
我花了两周时间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部作品,深深地被拉斯克与法伯等前辈的事迹感动。与此同时,我也将勘误在书中的空白处做了注释,并且重新翻译了一页发给董老师参考。董老师非常重视我反馈的意见,前后帮我联系了出版社多个部门,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初步了解。可惜这些努力最后都悄无声息,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反馈。为了保护好这本《癌症传》,我用牛皮纸给它包了书皮,然后放在写字台旁的书柜里,默默地等待它浴火重生。2015年夏季,时任大地工作室负责人的覃田甜老师联系到我,希望我能够翻译弗朗西斯医生的作品《认识身体》。尽管这不是我所期待的《癌症传》,但是我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邀约。2016年5月,在《认识身体》即将杀青之际,覃老师告诉我,穆克吉医生的新作《基因传》6月份即将上市。听闻这个消息后,我隐约感到《癌症传》可能会迎来转机,于是便抖擞精神签下了这部作品。
我在研究生期间的课题本来就与癌基因有关,如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与基础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之所以我在阅读此类作品的时候能够感同身受,是因为我也经历了同样忙碌充实的青葱岁月。原版《基因传》的厚度堪比一部词典,捧在手中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2016年6月下旬,我第二次来到西藏出差。白天处理完公务之后,高原反应令人头疼欲裂。我随身带着两种止痛药,一片可以坚持两个小时。在美丽的雪域高原上,《基因传》反而成为缓解缺氧症状的良方。对于我来说,阅读适合在夜深人静中迸发灵感,文字需要在心无旁骛时慷慨激昂。其实真正痛苦的不是旅途劳顿,而是长时间的严重睡眠不足。
《基因传》不负众望得到了市场认可,我则忙于关注社交媒体上的读者留言,逐个回复他们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然后再将问题汇总反馈给出版社。相比之下,姗姗来迟的《认识身体》显得非常低调。我非常欣赏《认识身体》的作者弗朗西斯医生的才华,他将我带入了一座散发着文学与艺术气息的殿堂。虽然与穆克吉医生的风格不同,但是都彰显了医学人文的真谛。在广大读者的厚爱下,《认识身体》很快便位居分类排名的榜首,我和弗朗西斯医生也成了惺惺相惜的笔友。彼时,距离我与《癌症传》初次邂逅已经有五个年头。2018年春节前,副总编辑王强老师联系我,希望能够重新翻译这部作品。其实我对上述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安排。如果不是常年与癌症患者生死相依,旁人恐怕很难理解我锲而不舍的执着。我始终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以及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
《癌症传》不仅是我心中祈望的白色巨塔,它也是我从医二十余年的人生感悟。读者可以从中系统地了解此类顽疾的前世今生。当这部历经磨难的作品终于尘埃落定后,我埋藏在心底的使命感也得到了充分释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癌症传》相伴的过程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影视剧。我的眼前时常会浮现出某个章节的动态画面,自己则在潜移默化中跟随穆克吉医生融入了历史长河。即便我从未到访过宏伟的古埃及金字塔去瞻仰前人的伟绩,不过依然可以凝视世界上最早记载癌症的史密斯纸莎草纸。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癌症治疗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与基因治疗正在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如今人们似乎又开始吹响新一轮的冲锋号。其实人类早已是主宰世间万物的精灵,征服癌症则是追求生命至上的永恒信念。我望着书架上那本完好如初的《癌症传》,8年来经历的艰难曲折不禁涌上心头。做书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历练呢?自两年前《癌症传》翻译完成之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探索,目前已经完成了将近20万字,内容涵盖了我的求学与行医生涯。与此同时,我还在社交媒体上设立了专栏“Page One”,与各位读者一起鉴赏优秀的外版作品。
我要感谢赐予我生命的父亲和母亲,你们总是默默无闻地承担家庭的重任。我要感谢分享快乐生活的妻子和女儿,你们给了我充足的自由去展翅翱翔。我要感谢热爱这部作品的广大读者,你们一直在等我兑现对大家的承诺。我要感谢徐文、董正和刘俐娴老师,你们曾经为我打开了一扇众妙之门。我要感谢李英洪、王强与丁川老师,你们共同见证了这部作品的凤凰涅槃。我要感谢前任策划编辑肖雪老师,最后的精彩本来应该与你分享。我要感谢现任策划编辑关建老师,你在收尾阶段做了大量沟通工作。我要感谢文字编辑的辛勤工作,你们深知外科医生的文字洁癖。我要感谢伊静波、唐金陵和陈静老师,你们都亲历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要感谢未曾谋面的穆克吉医生,你的博学与人文情怀激励着我前行。最后,我要感谢那些癌症患者和家属,你们的信任让我的人生备感荣耀。
愿这部作品能够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一丝抚慰,愿我们心中隐形的太阳能够继续发出璀璨的生命之光。
马向涛
2021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