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水泥混凝土面层
一、施工准备及其资料形成
1.技术准备
(1)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配确定。
(2)大面积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前,已按设计或规范要求做好分格缝和纵横缩缝设计,并经监理、建设单位确认。
(3)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环境、安全交底。
2.材料准备
参见第二章第四节中的一、第2款“材料准备”。
【材料、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见表2-35);水泥、砂、石、外加剂的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及复试报告;水质检查报告等】
3.机具准备
(1)机械:混凝土搅拌机、翻斗车、平板振捣器或插入式振捣器。
(2)工具:手推车、铁锹、筛子、刮杠、扫帚、木抹子、铁抹子、胶皮水管、锤子、錾子、铁滚筒、钢丝刷等。
(3)计量检测用具:磅秤、台秤、水准仪、靠尺、坡度尺、塞尺、钢尺等。
(4)安全防护用品:绝缘手套、绝缘鞋、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4.作业条件
(1)地面基层施工完,办理交接手续。门框安装完,并已进行保护。
(2)标高控制点、线已测设完,并经预检合格。
(3)穿过楼板的设备管线已安装完,管洞四周已用细石混凝土填塞密实。
(4)基层为预制混凝土板时,板缝混凝土应填嵌密实,对两间以上大开间,在其支座处应采取防裂措施。
二、施工工艺过程及其资料形成
1.工艺流程
2.操作工艺
(1)抄标高、弹线:根据标高控制点、线量出面层标高,在墙(柱)上弹出标高线或测设标高控制点,注意房间与楼道、楼梯平台标高应协调一致。【标高抄测记录】
(2)基层处理:
1)对于水泥类基层,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将基层上的落地灰、杂物等剔凿清洗干净,有油污时,用清洗剂清洗干净。基层表面应坚硬平整,不得有起砂等现象,对过于光平的基层面宜进行毛化处理。
2)对于土、灰土、砂石类基层,其压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将基层表面的杂物清理干净并按标高找平。
(3)洒水湿润:施工前一天对基层表面进行洒水润湿并晾干,不得有明水。
(4)抹灰饼、冲筋:根据已弹好的面层标高线纵横拉线,用与水泥混凝土相同配合比的豆石混凝土抹灰饼,纵横间距1.5m,灰饼上标高同面层标高。
面积较大的房间施工时,以做好的灰饼为标准,按条形冲筋,用刮杠刮平,作为浇筑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标准。
(5)搅拌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C20。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搅拌,原材料要求计量准确,搅拌时间不少于90s,坍落度不大于80mm。干硬性混凝土不宜大于30mm。【混凝土配合比申请单、通知单(见表2-36);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
(6)刷聚合物水泥浆结合层:铺设水泥混凝土面层前,在已湿润的基层上刷一道水灰比为0.4~0.5的聚合物水泥浆,随刷随铺水泥混凝土,避免时间过长水泥浆风干导致面层空鼓。
(7)铺筑水泥混凝土面层:将搅拌好的水泥混凝土铺抹到地面基层上,面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用2m长刮杠按已贴灰饼(或冲筋)标高刮平,先用平板振动器振捣,以不冒气泡出浆为止。然后用滚筒(常用直径300mm,长度800mm的钢管滚筒)往返纵横滚压。如有低凹处用同配合比混凝土填平。面层出现泌水现象时,均匀撒一层1:1干拌水泥砂(砂要过3mm筛)拌合料,待灰面吸水后,用2m长刮杠刮平,随即用木抹子用力搓平。
一般水泥混凝土面层应一次连续浇筑,不得留置施工缝。大面积水泥混凝土面层应设置纵、横向缩缝,纵向缩缝间距宜为3~6m,横向缩缝间距宜为6~12m。纵向缩缝应做成平头缝或企口缝,平头缝、企口缝之间不得填塞任何材料,横向缩缝应做成假缝,假缝应按规定的间距在混凝土中埋设预制的木条,并在混凝土终凝前取出,亦可在混凝土达到强度后用切割机割缝。假缝的宽度为5~20mm,深度为面层厚度的1/3,缝内应填水泥砂浆。【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记录】
(8)抹面层、压光:
1)第一遍抹压:用铁抹子抹压一遍,直到出浆为止。
2)第二遍抹压:当面层混凝土开始凝结,地面面层上有脚印但不下陷时,用铁抹子进行第二遍抹压,把凹坑、砂眼填实抹平,不得漏压。
3)第三遍抹压:当人踩上去稍有脚印,铁抹子抹压无抹痕时,用铁抹子进行第三遍压光,此遍要用力抹压,把所有抹纹压平压光,达到面层表面密实光洁。压光时间应控制在混凝土终凝前完成。
4)当对面层观感质量要求较高、大面积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时,宜采用机械压光。机械压光时,应根据面层硬化程度,调整抹光机刀片角度,至少进行三遍收光作业,边角处用铁抹子压光。
(9)养护:面层抹压完一般应在12h后进行洒水养护,并用塑料薄膜或无纺布覆盖,有条件的可采用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不小于20mm。养护时间不少于7d。
(10)抹踢脚线:当墙面抹灰时,踢脚线的底层砂浆和面层砂浆分两次抹成。墙体不抹灰时,踢脚线只抹面层砂浆。踢脚线高度一般为100~150mm,出墙厚度不宜大于8mm。
1)抹底层水泥砂浆:将墙面的砂浆等清理干净,洒水湿润,按标高控制线向下量测踢脚线上口标高,吊垂直线确定踢脚线抹灰厚度,然后拉通线、套方、贴灰饼,抹1:3水泥砂浆,用刮尺刮平、木抹子搓平,洒水养护。
2)抹面层砂浆:底层砂浆硬化后,上口拉线粘贴靠尺,抹1:2水泥砂浆,用刮尺板紧贴靠尺,垂直地面刮平,铁抹子压光。阴阳角、踢脚线上口用角抹子溜直压光。
3.季节性施工
(1)雨期施工,要及时测试砂、石的含水量,调整施工配合比,保证水灰比准确。室外施工时应有可靠的防雨措施。
(2)冬期施工,搅拌站、水泥库和砂、石料场应做好封闭和覆盖保温工作。搅拌混凝土应用不高于80℃的热水搅拌,并掺加防冻剂(掺量由试验确定)。室内作业面应做好门窗封闭,并根据气温情况采取采暖保温措施。
(3)冬期施工时,搅拌站温度、操作环境温度和养护温度均不得低于5℃。适当延长搅拌时间,出机温度不低于10℃。
三、质量控制与验收及其资料形成
1.主控项目
(1)水泥混凝土采用的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面层厚度的2/3,细石混凝土面层采用的石子粒径不应大于15mm。
(2)面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水泥混凝土面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水泥混凝土垫层兼面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
(3)面层和下一层应结合牢固,无空鼓、裂纹。
2.一般项目
(1)面层表面洁净,无裂纹、脱皮、麻面和起砂等缺陷。
(2)面层表面的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倒泛水和积水现象。
(3)水泥砂浆踢脚线与墙面应紧密结合,高度一致,出墙厚度均匀。
(4)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表2-34。
【水泥混凝土面层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见表2-37);水泥混凝土面层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见表2-38);地面水泥混凝土面层质量分户验收记录表(见表2-39)】
四、水泥混凝土面层资料汇总
1.施工过程形成的资料
(1)施工技术资料:
水泥混凝土面层技术交底记录。
(2)施工物资资料:
1)材料、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见表2-35)。
2)水泥、砂、石子、外加剂的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及复试报告;水质检查报告等。
(3)标高抄测记录。
(4)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记录。
(5)施工试验记录:
1)混凝土配合比申请单、通知单(见表2-36)。
2)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
(6)施工质量验收记录:
1)水泥混凝土面层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见表2-37)。
2)水泥混凝土面层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见表2-38)。
3)地面水泥混凝土面层质量分户验收记录表(见表2-39)。
2.施工资料表格填写范例及要求
注: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并保存。
注:本表由施工单位保存。
注: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不填写“分包单位”、“分包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