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入城

    金兵进入汴京城,汴京城顿时成了人间炼狱。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有三十多万京师百姓自发奔赴宣德门,请求政府发放刀枪兵甲,誓要守卫京师,和金人血战到底。赵桓仓皇凭栏,慰谕军民,高扬手臂,大呼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军民有什么抵御的办法请尽快献上来,我一定听从。失守之罪,一切不问。”传令发放军库中的刀甲,让百姓保护家人。

    赵桓和百姓一问一答,顾不上君臣礼仪,全以“你”“我”相称,足知情形之紧迫。

    百姓担心皇上丢下大家一走了之,纷纷跪下涕泣挽留,说:“陛下一出,则生民尽遭涂炭。”赵桓肝肠寸断,大哭道:“寡人在此!”士庶跟着大哭,哭声一片。

    实际上,赵桓如果选择逃跑,还是有机会的。他手下还有四军及班直将近四万多人,马数千匹,这些人马均已集结,随时准备出奔。等赵桓刚从宣德门回到祥曦殿,指挥使蒋宣就率数百精兵尾随而至,说道:“皇上,现在形势紧急,宫中已非久留之地,赶快随我一起出逃吧。”

    赵桓内心一片凌乱,掩泣道:“逃?我还能往哪儿逃?”

    众将一齐大叫:“天下之大,哪儿不是容身之处?只要先离开这儿就行。”

    是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赵桓一激灵,清醒过来:我怎么就不能逃呢?他擦了擦眼泪,抓着蒋宣的手道:“难得你等忠义,但路上花销用度,不可不准备钱银粮食。”诏殿前指挥使左言宣谕诸军,让他们在走廊上、楼道里饱吃酒食。又下令打开内库房门,一任士兵搬运。于是亲从、亲军、左右侍卫、十班内宿、上直卫士,争相夺取珍宝。

    饭饱茶足,腰缠金银,可以动身了。然而生性优柔寡断的赵桓又动摇了,他从祥曦殿往东门司小殿投去一瞥,看见那里只有孤零零的十几个内侍,想着年幼的太子就在里面,他迟疑了。

    尚书梅执礼劝谏说:“陛下不可轻弃社稷,可暂时向金人乞和,然后再找其他法子。”

    这是一条馊得不能再馊的馊主意,赵桓又接受了。

    他让左言传旨给蒋宣:“日已晚矣,大兵在外,未可轻动,俟来早图之。”

    当初李纲也曾劝赵桓不要轻易弃京城出走,那时京城有十几万大军,并且四方的勤王军马不断云集,自然不应该轻走;而现在坚城已破,军心已散,不走就只能任敌人宰割了。

    下午时分,赵桓让宰相何栗到金营求和。

    这个何栗是政和年间赵佶钦点的状元,年少有风貌,一向很得赵佶宠爱,这会儿却吓得魂不附体,一个劲儿拒绝。吏部侍郎李若水实在看不过眼了,骂道:“致使国家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全是你们这些宰执误事!你就是死上一万遍也抵塞不了罪责。圣上不过让你走一趟金营,你就推三阻四,不如直接死了算了!”何栗满脸通红,硬着头皮领命,可是两腿发抖,跨不上马,卫士只好将他抱到马鞍上,还没出朱雀门,手里的马鞭子又掉在地上三次。

    为了稳住局势,完颜宗翰答应了赵桓请和的请求,他糊弄何栗说:“自古有南即有北,哪能南吞北、北吞南呢?”说大金所来,不过为割地而已,还热情洋溢地邀请太上皇出郊商议割地事宜。

    原来如此,天还塌不下来。何栗长舒一口气。

    为了表达诚意,完颜宗翰先派人往城里送去一张告示,信誓旦旦地说两国已经讲和,一切照常,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于是百姓以手加额,私相庆贺。

    何栗从金营出来,认为自己折冲有术,口占了一首绝句,其中两句为:“细雨共斜风,日月作轻寒。”弄得金营的使者啼笑皆非。

    傍晚,赵桓安排使者举着请命黄旗,运了几十车酒食果子到金营劳军。

    旧城外的金兵渐渐渗透进了内城,开始在城中大掳大掠。又有凶险小人和地痞流氓做导引,在坊巷放火劫掠,一场更大的灾难来了。内城的居民惊骇万分地躲入皇宫的角门,但汴河冻冰过多,践踏冰陷,溺死及弃置的小孩子不可胜数。很多心生绝望的居民全家全族地集体投井、自缢、投火,惨不忍睹。

    二十七日,金人警告赵桓不要逃跑,恫吓说汴京周围五百里全部布满了金兵,刀枪无眼,误伤误杀,概不负责。赵桓果然不敢轻动,因为内库金银已尽,他只好发了一道榜文向百姓集资筹款,并邀请百姓代表去金军大营犒赏三军,央求金军手下留情。

    这一日,百姓相顾感泣,纷纷慷慨解囊,献金帛酒食者络绎于道,各用长竿挑着大旗,上面特别注明是某坊某人献物于国相太子元帅,答谢活老小之恩。一时间,旗帜满城,节次进献。

    城内的溃兵、地痞、流氓趁火打劫。蔡河、汴河浮尸累累,许多尸体身上几乎没有多少肉,因军民乏食,有些人干脆将尸体上的肉割下来拿到市场上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