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第二次和议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十二日,赵构发出诏令,命张俊、韩世忠、岳飞三路宣抚使速来行朝奏事。

    虽然宋金双方在淮西战场上的大战暂趋平息,但局部战争还在乒乒乓乓打个不停,西部陕西战场上由吴璘为主帅抵抗金兵的大战正进入高潮。自去年五月,金国背盟,撒离喝渡过黄河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直奔凤翔,右护军近一半军队被金军隔绝在陕北,远近震恐。赵构命吴璘节制陕西诸路军马,抵抗金军,陕西战事一直持续不断。

    宋金双方正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双方战事远未结束,下一轮大规模的战争随时可能爆发。赵构怎么不管不顾,在这种危险关头将这三位军区总司令召回行朝呢?

    原来经过淮西大战,完颜宗弼感觉到要灭亡南宋的确有难度,放出了要与南宋方面重新议和的风声。如果议和成功,削兵权就是势在必行的事了。为此,赵构效仿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在临安行在设宴隆重接见了三大将。在酒酣耳热之际,他给三人每人下了一道制词,当众宣布韩世忠、张俊改官枢密使,岳飞则改官枢密副使。

    枢密院同中书省分立并称二府,分别主军和主政。枢密院似乎集总参和国防部的职能于一身,但是他最大的缺陷是有军令权,无统兵权。简单说,有边备兵防、调军出征之事,由枢密院选派将领给兵符发兵,然而统领军队之事归军事将领,军事将领属三衙,三衙掌握全国禁军。这样就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主持枢密院工作的是枢密使,副手为枢密副使。

    第二天清早,赵构又给三人分别下了一道诏令,宣布三大将的宣抚司同时废罢;每个宣抚司中原来的统制官各统所部,自为一军,每军统一冠以“御前驻扎”的名号,归中央政府直接统辖,将来调发,一律由三省枢密院取旨施行。

    收兵权行动传出朝野,很多有识之士表示反对。明州知州梁汝嘉就直接上书,指责赵构无复进取之计;曾任荆湖北路安抚使的刘洪道听说三大将兵权被解,特别是听说岳飞被罢宣抚使,气得顿足抵掌,仰天流涕。

    岳飞和韩世忠都胸怀磊落,从没想过要拥兵自重,对中央这次收缴兵权行动并无异议,主动配合。其实这时候的岳飞,“金戈北伐心何壮,铁马南还志已灰”,对兵权已没有过多留恋了。

    而张俊在对金战与和的态度上也早已和秦桧走到了一起。为了照顾张俊的情绪,秦桧故意哄他,说假如把兵将的兵权都解除了,全国的军队就都拨归他掌管。张俊当场就乐翻了,“力助其谋”。诏令一宣布,张俊表现得最积极、最乖,争先给赵构上了一道奏章:“臣已到院治事,现管军马,伏望归属御前使唤。”第一个解除自己的兵权。

    对于张俊,赵构还是情有独钟的。张俊虽然为人贪婪、自私,甚至嫉妒成性,但他乖巧,会来事,从不跟赵构顶着干。赵构曾在公开的场合表扬张俊说:“张俊事上御下,虑事临敌,皆不易得。”在赵构眼中,张俊虽然有“好广邸第、营土木,朕数镌谕,莫能改”等缺点,但“大节

    不亏”。

    为了驯顺张俊,赵构别有用心地问:“你读过郭子仪传吗?”张俊大字不识几个,一生基本和书本绝缘,这会儿只好红着老脸、老老实实地答:“没有。”赵构语重心长地谕示他说:“郭子仪手握重兵,心尊朝廷,每接到诏书,即日就到。你现在所管的军队是朝廷的军队。你若能和郭子仪一样心尊朝廷,则不但你享福不尽,子孙也世代昌盛;你如果私拥寸兵轻视朝廷,则非但子孙无福享受,你能不能生存还是个问题。请你深思,戒之勉之。”一番话把张俊唬得一愣一愣的。

    接着,赵构又实施了他惯用的那一套软硬兼施的言辞,收买和笼络张俊说:“李光弼、郭子仪同为中唐名将,有大功于王室;但李光弼到死都不肯放下兵权,以至陷于嫌隙,死于忧惧;而人家郭子仪闻命就到,得以位极人臣、享尽富贵,这就是同人不同命。所以说,功臣在去留取舍之间,一定要懂得辨明是非利害啊。”张俊汗流浃背,伏倒在地叩头如鸡啄米,连连称是。

    这之后,张俊充当了一个极其丑恶的角色。他不仅非常配合地上缴自己的兵权,还主动配合秦桧,和秦桧一起肢解韩世忠、岳飞的两支军队。

    五月,已经出任枢密使的张俊和出任枢密副使的岳飞奉朝廷诏令,前往淮南东路检阅韩世忠的旧部。在检阅过程中,张俊以海州在淮北,恐为金人所得为由,命人拆毁城池,强令当地居民迁往镇江府,搞得天怒人怨,人不乐迁,莫不垂涕。随后他又将韩世忠的淮东军全军撤还镇江,并将其中最为精锐的背嵬亲军拆散,抽调至临安府屯驻。在楚州城内,张俊主张修筑城池,他发现有几处城墙墙体毁坏,就大讲韩世忠的不是,说韩世忠治军不力。岳飞看不过眼,认为专意修筑楚州城池的话,不过是积极做出防守退保之计,不能激励将士北伐收复山河。张俊于是趁机弹劾岳飞,说他鼓吹楚州无法可守,不用修筑城墙,蛊惑军心,涣散将士的斗志。

    赵构于是借此大做文章,大谈“山阳(即楚州)要地,屏蔽淮东,无山阳则通、泰不能固,贼来径趣苏、常,岂不摇动”,痛斥岳飞糊涂,包藏祸心。

    右谏议大夫万俟卨也在秦桧的授意下给岳飞列出了三大罪状:一、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情;二、在柘皋之战前,稽违诏旨,不以时发,久之一至舒、蕲,匆促复还;三、谓楚州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要求免去他的副枢职事,出之于外。万俟卨之后又有御使中丞何铸和殿中侍御使罗汝楫相继上疏,他们在张俊和万俟卨说法的基础上,又说岳飞“被旨起兵,则略至龙舒而不进;衔命出使,则欲弃山阳而不守”,“妄自尊大,略无忌惮”,劝赵构对岳飞速处分,“俾就闲祠,以为不忠之戒”。

    于是八月初九,赵构正式宣布免除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

    岳飞离职之后,秦桧擢升自己的心腹林大声为鄂州大军总领,让他到岳家军的大本营鄂州去罗织岳飞的罪名。之后,林大声与岳家军中的败类王俊相勾结,诬告岳飞的部将张宪要迎接岳飞回来发动叛乱,并把状书呈交镇江枢密行府。

    在镇江枢密行府的张俊接到状纸后,命人将张宪拿下,私设公堂,严刑拷打,要张宪招认谋反事实。他们将张宪打昏后,取下他的手印,声称他本人已招供。赵构因此命人将岳飞收入大理寺狱。

    兵权既已收,赵宋的和议态度表现出来了,于是宋金和议水到渠成。

    十一月,宋金签订了第二份合约书,史称“绍兴第二次和议”。这次的和议内容比绍兴九年(1139年)那次更难看,其主要内容如下:

    南宋方面:一、南宋向金国称臣;二、南宋每年向金国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三、南宋与金国东自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割唐、邓二州,以及商、秦二州的一半给金国。

    金国方面:放回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归还赵佶和郑皇后的梓棺。

    面对这样一份不堪入目的和议书,赵构再次毫不犹豫地签了字。究其原因:一方面,赵构担心和金国的战争稍有差池就会殃及自己生命;另一方面,他还担心随着抗金战争的不断深化,本朝武将的权力会不断膨胀,如果不想法停战,武将权力一旦尾大不掉,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赵构甚至认为来自国内武将的威胁比金人的威胁更严重。

    十二月,赵构下诏赐死岳飞。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同日,张宪和岳云也被绑赴闹市斩首。

    再弱小的国家,也有责任捍卫自己的领土和尊严。纵使国灭身死,也在所不惜!而南宋君臣面对蹂躏和欺凌,竟然选择了卑躬屈膝。

    自靖康元年到绍兴十一年,整整十六年的血战,一寸山河一寸灰,无数忠烈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到头来却全被赵构政府出卖。

    为了换取一段短暂的偷安生活,堂堂大宋国竟然称臣纳贡!

    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大好河山,沦为金国领土,万千子民惨遭遗弃。直到南宋结束,也没能回来。叹息!叹息!

    真是: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南宋·范成大《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