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宗泽

    岳飞离开了王彦的队伍。而这时候宗泽正在大力联结河东、河北山水砦忠义民兵。弹尽粮绝的岳飞听说,于是把队伍从山间撤出,南下投奔宗泽。有部众提醒岳飞,说:“按照军法,擅自出战和脱离部队者,当斩无虞。你岳飞是王彦的副将,没经过王彦同意,私自出战,当斩。出战导致所部军队完全脱离了国家的军队编制,当斩。宗泽生性刚直,法令如山,贸然去投,岂不是自寻死路?”岳飞正色道:“你们都是国家的将士,怎么能因为我而失去报效国家的机会呢?我自己犯下的错误,必须由我自己来解决,即使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将士闻言,无不落泪。

    的确,宗泽性情刚烈,眼中不容沙子,史称其早年任馆陶尉,只要捉到了逃军就杀掉。神宗朝的宰相吕惠卿实在看不过眼,逢人便叹息道:“宗泽从不阅读佛书,怎知人命难得,安可轻杀?”现在宗泽身负重任,本着乱世用重典的思想,治军更为严酷。所以说,岳飞是抱了一颗必死之心投奔宗泽的,全体士兵的脸上也写满了悲壮。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赵构终于“巡幸”到了梦寐以求的扬州。

    完颜宗翰听说赵构到了扬州,于是邀各军分道南侵。十二月,军队完成集结,分三路大举伐宋。由于略宋头号战犯完颜宗望已于十月病逝,他原先的部队由阿骨打的第三子右副元帅完颜宗辅与阿骨打第四子完颜宗弼带领,仍称东路军,从燕山府出发,自沧州渡河,进攻山东。左副元帅完颜宗翰从云中出发,出太行山至河阳(在今河南孟州)渡河,进攻河南,称中路军。陕西路都统完颜娄室率领西路军,自晋西南渡河,取道同州(治今陕西大荔)进攻关中地区。

    中路军完颜宗翰和银术可很快渡过黄河,十二月初八,进攻汜水关。

    汜水关属古成皋县,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十六公里处的汜水镇。关隘高筑在汜水西面的大伾山上,南面连接中岳嵩山,北面是黄河天堑,山岭纵横,险峻异常,当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为洛阳东边的天险和屏障,其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西周穆王曾经在这儿猎虎,并建造“虎牢”困虎,故又名虎牢关。大宋抚有中土,将天下分为一十五路,建四京,其中汴梁为国都,称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宋州为南京,大名府为北京。此时的四京均在宋人之手,特别是东京,有宗泽坐镇,金人数犯不下,兵锋一偏,准备转略西京洛阳。

    宗泽觉察到了金人的意图,率先赶到汜水关凭关守险,挡住金人的去路。宗泽在汜水关拒敌已经多日,他苦苦思索着对策,感觉恐怕坚守不了多久了。这时手下的军士前来报告,有人领了一队逃兵前来报到,征询如何处置。如果是以往,宗泽根本用不着多考虑,让士兵直接拉出去就杀了。但今天不同了,他接待了岳飞,并对他说:“按照军法,你当以死罪论,现在是用人之际,且免你一死,望你能在军中努力建功。”

    金人因连日攻关不下,此时正在关前列开阵势,显耀兵威。有一名骑将在关下往来驰突,骂骂咧咧,大爆粗口。

    岳飞对宗泽说:“咱们中原士兵总觉得金人剽悍难以战胜,往往仗还没打,胆气先怯。其实金人也是人,和我们没有什么分别。他们所恃的不过骑兵、重甲和弓矢。关下这员金将骑烈马,披重甲,全身上下包得严严实实的,自以为所向无敌,敢在下面显凶逞能,且看我取他性命。”说完,取来一张铁胎硬弓,弯弓搭箭,两臂使力,弓弦绷紧,弓身发出吱咯咯的声音,惊得旁边所有的将士眼睛瞪得大大的,对他的神力无不服膺。

    岳飞一箭射出,快似流星,怒骂的虏骑应弦而毙,翻身跌落尘埃。而岳飞射出的羽箭竟然穿透虏骑的颈脖,带着污血,挟着尖锐的风声,向前飞行了好远才插在地上。

    关上的军士一齐欢呼,声音犹如山崩岳撼。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喝彩的欢呼声还没停歇,岳飞已经从箭筒里抽出了第二支箭,这次他的目标是金兵大阵里的那些负责掌旗的旗手。这些“执旗者”站在金兵队列的中央,而金兵的队列距城下有百步之遥,在普通弓箭射程的两倍之外了。不幸的是,他们今天遇上的是天生神力、射技精湛的岳飞!

    金兵阵营里的人还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嗖”,又一道风声,紧接着左翼的旗手惨叫着倒地。金兵全蒙了,一个个惶惑不安、怵然四顾,又一道风声伴随着惨叫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第三个旗手被射死了。

    宋军万人齐声喝彩,士气大振。

    等金兵搞清楚这个状况,已经接连死了五六名旗手,吓得其他正在执旗的旗手心胆俱裂,惶恐四顾。

    岳飞不失时机地向宗泽请战,他说:“现在敌众正乱,咱们出关掩击,定会获胜。”宗泽同意了他的请求。

    战斗中,岳飞为了继续激励战士的斗志,将自己的头盔摘下,披头散发,挥两柄四刃铁锏直犯虏阵。宋军士兵看得热血沸腾,人人酣呼杀贼,个个奋勇争先,以一当百,大破敌军,又狂追数十里。

    这一战,岳飞纵骑突擎,大败金兵,夺甲、马、弓、刀献上,为虎牢关的历史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辞家壮志凭孤剑,报国先声震两河。

    从汜水关回到东京,宗泽将岳飞升为统制官,经常与他彻夜长谈,大为感佩于他的才华、勇气和资质。有一次,他语重心长地对岳飞说:“以你的智勇才艺论,堪称一流良将。但你偏好于野战,而对古战阵法极为轻视,这样是不行的。现在嘛,作为一个偏将还可以,但要成为统率三军的大将,岂可不习兵书阵法?!”说完,从案桌上取出几本阵图兵法相授,其中有宋太宗赵光义绘制的《平戎万能全阵图》和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由大臣曾公亮与丁度所编写的《武经总要》。

    当初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光义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专门针对辽人的骑兵军团研究出了一套步兵的布阵图。

    骑兵骑在马背上奔驰驱策可以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速机动的骑兵部队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机械化部队,具有大规模杀伤力。但是,中原马匹奇缺,即使有,也是本地圈养的。这些马匹比较矮小,速度慢,耐力不足,爆发力也欠佳,和辽人的马匹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因而和辽人作战就不得不考虑如何以自己的步兵优势去对抗骑兵。

    和辽人相比较,宋军的优势是掌握了高超的锻造技术,武器精良,战甲一般用铁制造,防护性能好,如果能组成科学的步兵方阵,就能在正面作战中所向无敌。

    赵光义和他领导下的军事团体经过反复的推演和刻苦的研究,在古人留下的八阵图的基础上,结合了宋朝特有的神臂弓、子母弩等特种武器,由弩兵、盾牌兵、长槊兵、重步兵、骑兵和机动步兵等多样兵种排成大阵,画成图形,在实际中操练,层层叠叠,变化无穷。

    宋仁宗赵祯时编的《武经总要》,把“古阵法”“大宋八阵法”都绘图说明,并在《阵法总说》中强调:“孙武云:‘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破。’不用阵法,其孰能与于此乎?”

    得到这样的奇书,岳飞如获至宝,欢喜不尽。然而,才粗读一遍,岳飞便将书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宗泽觉得非常纳闷儿,问他:“那些行兵布阵之法,你读得怎么样了?”

    岳飞回答道:“按图布阵,属于拘泥不化。兵无常形,所以不必深究。”

    宗泽听了非常不高兴,说:“照你说的太宗的阵法是没有什么用处了?”

    岳飞认真回答道:“布下阵势,然后交战,不过是战场上最常见不过的战争模式。统帅要能够对天时、地利、人和充分利用和灵活调度。”

    宗泽一愣,看着岳飞没说话。

    岳飞又解释道:“留守所赐的阵图,都是清一色的固定格局。试想,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同一季节,又有雨雪风雾,不同的地点,又分广狭险易。两军对垒,难道都照搬书上的阵图?兵者,诡道也。用兵之要贵在出奇制胜,两军相遇,敌人还没摸清我的虚实,我已取胜,哪还用得着布置阵势?我现在只是一员裨将,掌兵不多,布阵反而让敌人得知我军的虚实,弄巧成拙。”

    宗泽沉默良久,最后说:“你说的是对的。”

    在此,插说几句宋朝的武举制度。读者可能在很多小说和戏曲中,都看到过这样的桥段:岳飞参加武举考试,枪挑小梁王,夺下了武状元。

    事实上宋武举与唐武举不同,它一改唐武举只片面追求武艺的做法,考试时既考武艺,又考军事理论,文武并重。通过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将武举授官与军队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了显示对选拔武备人才的重视,朝廷还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制定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武艺考试以弓马为主,理论考试则先答策问,后考由朝廷专门编制的军事教材《武经七书》,“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

    高下”。

    按照岳飞这种不拘泥于兵书的做法,岳飞若要参加武举,估计很难通过主考官这一关,更遑论夺取武状元了。

    虽然岳飞和宗泽的想法相悖,但宗泽却强烈地感觉到,面前的这个年轻人颇具军事天赋,认为他能够在复杂形势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将来前途不可估量。也正因如此,宋人在评论宗泽时道:“虽身不及用,尚能为我宋得一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