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宋建立
伪楚
金人灭掉了北宋政权,接下来,他们会怎么治理中原这一大片地域呢?说到底金国只是从一个原始部落进化成的国家,历时不过十余年,要管理这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土自然力不从心。于是建立一个可以代替自己管理中原大地的傀儡政权就势在必行了。那么,选谁来做这个傀儡政府的主人呢?金国君臣经过一番论证,最后定下来了张邦昌。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今河北东光县大龙湾)人。进士出身,先后担任过大司成、知州、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中书侍郎等职。史书没有记载他在这些职位上留下过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这位仁兄算得上平凡无奇,毫不引人注目。可从这些职位的变迁上不难看出,其官运还是非常亨通的。靖康元年(1126年),赵桓即位,凭着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论职称、论资格、论人脉等杂七杂八的官场潜规则,他终于达到了他人生的一个巅峰——拜少宰。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的人生轨迹开始改变。完颜宗望率东路军第一次兵临汴京城下时,赵桓不听李纲等人的劝阻,决意和议,当时完颜宗望指定由一名亲王和宰臣负责和谈。赵桓不假思索,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张邦昌,让他陪同康王赵构出使金营。
此旨一下,张邦昌吓得魂飞魄散。张邦昌勉为其难前行,到了金营后,他给完颜宗望的第一印象就是怯懦如鸡,胆小如鼠。姚平仲劫营失败后的第二日,张邦昌全身战栗,匍匐在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赌咒发誓,说姚平仲劫营纯属个人行为,他的所作所为只能代表他自己,大宋以诚信为本,根本不可能做出那种出尔反尔的事。
完颜宗望很满意张邦昌的反应,饶了他一命,让他回去重换亲王人质,并尽快签订割取三镇的协议。姚平仲的失败,将赵桓也吓得心惊肉跳不已。看见张邦昌回来,赵桓惊魂稍定,便加封张邦昌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命他和肃王赵枢以河北路割地使的身份去和金人落实协议的签订。张邦昌已经快被吓死,第二次出使,张邦昌就是以这样一副战战兢兢、魂不附体的样子又回到金营。
张邦昌前后两次出使金营,一副闻风丧胆的样子自然给完颜宗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金军要找代理人,无非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首先,他得是宋朝宰执级的人物,要在朝廷有一定影响力,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其次,这个宰执级的人物之前必须是个和议派,不能有强烈的反金情绪;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人还得胆小怕事,奴颜婢膝,对大金百依百顺,这样才容易控制。综上所述,你想还有谁比张邦昌更合适呢?何况,张邦昌还两次出使金营,跟金人打过交道,是大金国的老朋友了。不单金人这样想,当时很多大宋官员也觉得张邦昌比较适合这个帝位。
金人宣布废除宋朝并勒令宋朝的百官讨论并推举异姓为帝的事情,张邦昌本人并不知道,当完颜宗望命使臣王汭将百官的劝进表送到他的面前时,他如遭雷击,大叫道:“赵氏无罪,遽蒙废灭,这是邦昌所不忍闻,如强要立邦昌,邦昌唯有一死。”
完颜宗望听了王汭的报告,只是淡淡一笑。他才不管张邦昌到底想不想做这个皇帝。对于这种人,他知道该用什么手段对付他。他命王汭带张邦昌来面谈。
完颜宗望当着张邦昌的面,再说起百官推戴之事,张邦昌体若筛糠,死活不肯接受。推辞了半日,完颜宗望也不直接施压,他说:“其实大金皇帝早有诏令,立宋太子为新帝,以你为相,请你妥善辅佐,不要毁败宋金两国的结盟,请赶紧入城。”张邦昌这才停止推让,跪拜在地,一身冷汗涔涔而下。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初七,金人奉册宝立邦昌为帝,百官等会于尚书省。这天,刮风起霾,日色薄而有晕。百官面色惨淡,张邦昌也面有忧色。金人持御衣红伞来了,张邦昌如临大敌,下跪受册。册文说:“咨尔张邦昌,宜即皇帝位,国号大楚,都金陵。”
拜谢完毕,张邦昌放声大哭,如丧考妣。
金人册封完毕,百官按照礼仪引导张邦昌上马出门。张邦昌勉强上马,从宣德门入大庆殿,再到文德殿,张邦昌却不到御座就座,而在西侧另外安置了一张椅子,坐在上面接受官员的入贺。
张邦昌对自己签发的命令不称“诏书”,而是称为“手书”;接见百官不称“朕”,而是称“予”。百官称他“陛下”,他也总是义正词严地“斥之”,严格把自己和“皇帝”的身份区分开来。
三月十五日,张邦昌往青城拜见完颜宗望,呈上《乞免括金银书》,议七事:
一、请求不毁赵氏陵庙;
二、请求免取金帛;
三、请求存留汴京楼橹;
四、请求等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修缮完毕再迁都;
五、请求金军五日内班师;
六、请求以帝为号,称大楚帝,不改朝换代;
七、请求借贷金银犒赏自己的臣民、军队。
经过金军搜刮的汴京城已经一贫如洗,如果不答应这七个请求,新立的傀儡政府也实在没法开张,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全部通过,免除了钱一百万贯、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张邦昌又呈上《请归冯澥等书》,请求归还被绑架在金营中的宋朝大臣。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也同意了。只扣留了几个他们认为的刺头,比如孙傅、张叔夜、司马朴等。而把冯澥、曹辅、路允迪、孙觌、张澂、谭世勣、汪藻、康执权、元可当、沈晦、黄夏卿、邓肃、郭仲荀等人,以及太学、六局官、秘书省的官员全部释放。
从张邦昌的所作所为中不难看出,张邦昌根本就没把自己当皇帝,他不但要求金人尽快撤走,而且尽量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争取废除金国对汴京人民的苛政:他只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稳定局势的过渡性人物。
三月二十七日,金军挟持赵佶、赵桓、皇太后、皇后、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部分文武官僚,还有宋王朝所用礼器、法物,教坊乐器和八宝、九鼎,以及浑天仪、铜人、刻漏、天下府州县图,皇宫侍女、戏曲演员、技艺工匠、娼妓等,迤逦北去。府库蓄积,为之一空。
张邦昌带着伪楚的文武百官和军民人等往南薰门辞别。宋朝君臣悲伤无限,万人齐哭,有号绝而不能止者,昏倒在地。
金人将宋朝宗室尽数掠走,用意很简单,就是要彻底断绝中原百姓复兴宋室的希望,为新出炉的张邦昌政权奠定统治基础。
金人撤走了,汴京城内暂时安静下来。吕好问问张邦昌:“相公是真想当皇帝呢,还是想敷衍金人,看形势另做打算?”张邦昌无言以对,吕好问就建议自废帝号,还政于元祐皇后,再邀康王赵构即位。
元祐皇后,姓孟,洺州人,她的辈分很高,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王安石变法时,其无辜涉入新旧两党的争斗中,后位被废,入瑶华宫出家修行。哲宗病故后,赵佶继位,孟氏又回到宫中,光荣复位。两年后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孟氏再度受到牵连,被赶回瑶华宫。靖康初年,瑶华宫失火,孟氏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失火,孟氏差点儿被烧死,后被赶出了宫,居住在相国寺前的一所民宅里。想不到,正是这两场大火救了她。靖康国难,金人将皇室成员一锅端,独独漏了她。
张邦昌听从吕好问的建议,册封元祐皇后为宋太后,迎入延福宫。又派人送信给赵构,自辩说:“我之所以暂时执行了金人的推戴,实在是情非得已,并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然后交出刻有篆文“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
四月十一日,元祐皇后正式垂帘听政,张邦昌退位。至此僭位闹剧正式结束,由金人炒作的大楚政权仅仅存活了三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