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刘兵变

    赵构由扬州逃窜到了杭州,惊魂稍定,第一件事就是找黄潜善、汪伯彦算账。很明显,扬州失守,这两个家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赵构授意御使中丞张澄,给他们洋洋洒洒地列了二十条大罪,遍示朝堂,把他们踹出了朝堂,贬官外放。

    黄潜善、汪伯彦两人一走,他们的位子就空了出来。赵构当时也没多想,就把御营都统制王渊填了进来。让赵构万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中场换人竟惹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汪伯彦、黄潜善二人是在口头上蛊惑民众、鼓吹太平了,可是说到底负责扬州驻防、保卫皇帝行在的是御营司的都统制。扬州四万多御营兵都直接归都统制调遣,扬州不设防,金兵袭来,又没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以致出现了五百吓溃四万的笑闻,这都是都统制渎职的结果。而这个责任重大的都统制就是王渊!

    王渊除了将扬州拱手送敌外,还在事发前几日假公济私,私调政府的船只偷运自己的家人和财物,使得那天晚上朝廷的几万兵马、十多万民众无船可渡,坠江死者不计其数。但是这种人,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居然升官加爵,一跃成了国家位高权重的人物!

    赵构的任命书一发出,朝野哗然。杭州的守军更是愤愤不平。杭州守军的主要将领是统制官苗傅和刘正彦。这两个人以前都是王渊的部下,一直受王渊的压制,早对王渊心怀不满。现在,赵构任人不公,正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出气口。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初五一早,苗傅和刘正彦蓦然发动兵变,带兵守在城北的大桥下把下朝回家的王渊摔下马。刘正彦本人亲自操刀,把王渊的脑袋割了下来,挑在竹竿上,然后纠合了御营司的全部干将,气势汹汹向行宫北门走来,找赵构讨说法。

    赵构对苗傅、刘正彦两人又是道歉又是解释,一会儿怪自己赏罚不公,一会儿又赞杀王渊杀得好,对苗傅、刘正彦两人不断封官许诺,为表决心,还命人将一直追随自己的心腹宦官康履推出,交给苗傅、刘正彦两人出气。赵构只求快刀斩乱麻,尽快处理完这档子事,当场拍板,升苗傅为承宣使、御营司都统制,刘正彦为观察使、御营司副都统制,所有军士都有封赏。

    苗傅、刘正彦两人却不依不饶,反正已经有赵佶禅位给赵桓的先例了,他们要求赵构禅位给皇太子,另请哲宗的废后孟氏,即隆祐太后(即元祐皇后)垂帘听政。

    好汉不吃眼前亏,赵构只得忍气吞声同意,将皇位内禅给了三岁的儿子赵旉,改元“明受”。

    苗傅、刘正彦政变的消息传出,在江宁和平江府主持军务的吕颐浩、张浚立即召集御营司的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火速率军赴杭州勤王。

    听说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三个人率军而来,自以为已经天下太平的苗傅和刘正彦顿时慌了手脚,连忙派人以高官厚禄收买韩世忠、张俊等人。但是任苗傅、刘正彦二人说得天花乱坠,三人均不为所动,继续按原计划向杭州靠拢。韩世忠甚至将苗傅、刘正彦派来的使者斩了,并说:“我的心中只有建炎帝,没听过什么明受帝!”

    韩世忠的反应把苗傅、刘正彦两人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第二天,有人给他们出了个点子,说:“韩世忠不是说他心中只有皇帝吗?就让皇帝打发他回去好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馊主意。可是苗傅、刘正彦这时实在是没主意了,蓦然间得到如此高人指点,便本着病急乱投医的精神,飞快地找到赵构,恳切地请求赵构复辟,下诏命韩世忠退兵。这时候距赵构退位才不过二十多天。

    四月二日,几路勤王军顺利攻破杭州,苗傅、刘正彦二人趁着混乱从涌金门宵遁。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顾不上追赶,争先恐后冲入宫门,抢着向赵构邀功。赵构首先见到的是韩世忠,他握着他的手恸哭,说:“韩爱卿,想不到你能来啊。”韩世忠煽情地答道:“什么话呢,皇上,就算天上下刀子,我也会来啊!”刘光世、张俊相继而来,赵构也好好地慰劳了他们。

    第二日,韩世忠率部追击苗傅和刘正彦,没费多少工夫,就将他们擒获,肢解于市。一场长达二十几日的闹剧终于落幕。

    经过这番折腾,被苗傅、刘正彦两人奉为“明受帝”的赵旉惊吓过度,死了。这可是赵构唯一的儿子啊,年纪还未满三周岁。儿子一死,赵构狂性大发,命人将负责照顾赵旉的宫女悉数斩尽,但这于事无补,唯泄愤而已。

    在这场政变当中,受益最大的当数平息这场政变的张浚、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赵构对他们感激涕零,不久将张浚任命为知枢密院事,一跃而为文臣之首,而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三人则成了南宋军队中的三巨头。南宋中兴四大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三人各占了一席之位,第四位才是岳飞。论功绩,论贡献,论影响,岳飞都比这三人大,堪称南宋倚若长城的人物,不过此时的岳飞还在低级的职位上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