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称帝

    赵构,赵佶第九子,宣和三年(1121年)封康王。赵构虽贵为皇子,但血统却十分卑贱——他的母亲韦氏,曾在哲宗朝宰相苏颂家里做过婢女。后哲宗海选宫女,分赐诸王,韦氏幸运入围,进了端王府,变成了赵佶的侍女,得到赵佶的意外宠幸生下赵构。

    赵佶并不缺儿子,综合比较来说,在皇宫中跟其他皇子相比,赵构出身是最低贱的。

    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赵构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史称其“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且长于书法,笔动神飞,有晋人之韵。陆游称其:“妙悟八法,留神古雅。”明代陶宗仪则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更奇的是,他还勤习武艺,能挽弓至一石五斗,每天双臂平举两袋米走几百步,每袋米重一斛(约为一百一十市斤),众人都很惊叹。

    看得出,他非常渴望能在众多的兄弟中脱颖而出,引起父皇的关注。金兵第一次围困汴京时,赵桓就提出要派一位亲王前往金营议和,一心搏出位的赵构越级向前,慨然请行。他拍着胸脯向皇帝哥哥说:“朝廷若有便宜,无以一亲王为念。”把赵桓感动得热泪盈眶。也正是这次出使,让他赚足了人气,并和张邦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金兵第二次围困汴京,赵桓再派他去金营时,他却不干了,他发誓再干就是傻子!他明知金军渡河南下,却反方向北上,在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二十日抵达磁州,因与磁州知州宗泽发生龃龉,又得相州知州汪伯彦派将士刘浩相迎,于是到相州待了一个月。闰十一月底,赵构接到赵桓任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蜡书,遂于十二月初一日在相州开设大元帅府。

    赵桓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的目的是要他火速救援东京。但赵构却虚张声势,派刘浩领兵南下濬州(治今河南浚县西北)和滑州,自己则与汪伯彦于十二月十四日诡称南下汤阴,往临漳方向进发,一个神龙摆尾,进入了北京大名府。之后,走东平府(治今山东东平),南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

    这样,赵构非常聪明地躲过一劫,成了大宋赵佶一脉中的唯一幸存者。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赵构在济州得到张邦昌的劝进书,权应天府朱胜非也从南京前来进谒,劝赵构到南京应天府登基,说:“南京即宋州,是当年太祖兴王之地,四方所向,漕运通便,请即日启行。”赵构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于四月二十一日赶赴应天府。应天府原名宋州,朱胜非说它是太祖兴王之地,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在这儿做后周的归德节度使,宋朝的国号也因宋州而来。

    五月初一,赵构命人在应天府天治门左筑坛,作册告天,撰文肆赦,登坛受命,将靖康二年改元为建炎元年,遥尊被俘的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遥谢二帝,北向干号,大赦天下。

    他以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加封同安郡王,河东、河北宣抚使范讷为京城留守,大元帅府五军都提举刘光世为省视陵寝使,应天直龙图阁、权应天府朱胜非为试中书舍人。又设置御营司,总领军政,任黄潜善为御营使,汪伯彦兼副使,王渊为都统制。黄潜善和汪伯彦是赵构在逃跑路上结下的“患难之交”,他们和张邦昌一样,均胆小如鼠,难堪大任,但深得赵构喜爱。

    除此之外,赵构集团还意外得到了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加盟,这个人就是一年前被赵桓从朝堂赶到扬州赋闲的名臣李纲。赵构任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催促他赶紧来应天府报到。李纲于六月间从南方赶到了应天府。正是李纲的加盟,这个草创的小朝廷才算和那些流寇、山大王之类有所区别,有了几分气象。

    但李纲一到,张邦昌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李纲对赵构说:“昔日唐明皇准备起用姚崇为相,姚崇有十事要说,这十事件件针砭时弊。今日我也准备了十事仰干天听,陛下如果觉得可以推行,请批准施行,这样我才敢受命。”他提出了关于议国是、议巡幸、议赦令、议僭逆、议战守等问题的十件大事,指出在黄河沿线的防线既失的情况下,欲战而不足,欲和而不可,只能先自治,以守为策,先守而后战,战胜之后再议和。

    应该说这十件大事中大部分都是当务之急,有感而发。但第七条严惩张邦昌一项就有些过了。李纲强调说:“张邦昌篡逆已成不争的事实,如果仍留他在朝廷,百姓将认为朝廷有两位天子。臣不愿与贼臣同居。如果一定要用张邦昌,我宁愿罢职!”

    不得已,赵构只得通过了李纲的奏议,历数张邦昌的罪状,将之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不久,又遣人送诏书到长沙赐其自尽。其他阿谀金人、鼓动建立伪楚的大臣也被处理。只有吕好问因劝张邦昌归正有功,出知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