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叛国之谜

    完颜昌的语气分明是要魏良臣等人回去向赵构通报,必须起用秦中丞秦桧。那么秦中丞秦桧是怎么和金国统帅完颜昌建起了这么深的交情,而且还在金国上下官员中打下了这么深的群众基础的呢?这个问题,发人深省啊。

    秦桧,字会之,江宁人。据说他生得脚长如竿,眼有夜光。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常常不说话,嘴巴空嚼东西,腮帮子也跟着一动一动的,相面的人说这叫“马啖”,有这种面相的人会杀人。少年求学时代,秦桧遇到一位名师,就是建炎初年的权奸汪伯彦!

    汪伯彦是安徽祁门人,连续参加了几届科考均是名落孙山,心情既恼怒又沮丧,窝了一肚子火。但是祁门县令王本看中了汪伯彦的才能,聘请他在当地开馆教学。王本是秦桧的舅舅,眼见秦桧正是年少进学之际,将其接到祁门跟着汪伯彦学习,于是秦桧就成了汪伯彦的学生。

    秦桧天资狡险,领悟力强,深受汪伯彦的宠爱。汪伯彦将一身本事倾囊相授。秦桧深得汪伯彦绝技精粹,他脑瓜子灵活,接受快,一学就会,一点就透,小小年纪就“善干鄙事”,常常将同学玩得团团转,谁也不敢招惹他,只好背地里咬牙切齿地叫他为“长脚汉子”。事实证明,汪伯彦的眼光不错,日后的秦桧不但把他传授的整人绝技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南宋朝廷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这项绝学发扬光大。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登第,补密州教授。值得一提的是,魏良臣也是在这年中榜,和秦桧是同年。所以说,魏良臣对秦桧并不陌生。

    中进士的第二年,秦桧中词学兼茂科,由“浪子宰相”李邦彦荐入馆职。秦桧自此踏进了官场。仗着他见风使舵、善于钻营的本事,秦桧在朝廷可以说是左右逢源,一帆风顺。直到那一年——靖康元年(1126年)来临。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汴京,要求割让三镇。秦桧审时度势,扮演了一个爱国者的角色,“上兵机四事”,反对割让河北三镇,痛斥金人,强烈请求驱逐金国使者,不让他们入门、不准他们上殿。他此举的目的,不过是争一个好名声。他的目的达到了。举朝上下都以为他是一个忠臣,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到了金军攻破汴京,挟掳二帝北上,要立张邦昌为帝时,文武百官纷纷抗议,向金国上书,请求保存赵氏一脉,让赵桓复位。时为御史中丞的秦桧夹在百官之中,也写了一封呈文。

    秦桧还有一项特长,不为常人所瞩,就是字写得漂亮。陶宗仪的《书史会要》称赞他的字“颇有可观”,宋代著名的书法录《凤墅帖》中也收有他的字。据说秦桧的书法走的是蔡京的路数,率意自然,松脱舒畅。

    看着这封卷面清洁、字体漂亮的信,金帅完颜宗翰大为赞赏。秦桧的信写得相当狡黠,两面讨好,侩气十足。文章一开头就表明自己身处其职,写此文实是不得已。说自己身为国家禁从,深受国恩,有责任出面劝谏几句。现在大金拥有天下无敌的重甲骑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如果坚持要立异姓为主,其实是不智之举。自己之所以要这样说,并不单单是为了忠于宋朝,而是为了替大金国分析其间的利弊。他分析说,宋朝之于中国,号令一统,绵地数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而张邦昌不过一个附会权幸之臣,硬把他架上帝位,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赵宋宗室可灭,而天下之赵宋宗室不可灭。立了张邦昌,天下英雄豪杰一定会共起而诛之,大金国就很难收到如期的成效。所以,要立傀儡皇帝,赵桓无疑是最佳人选。文章结尾写道:“桧不顾斧钺之诛、戮族之患,为元帅言两朝之利害。伏望元帅稽考古今,深鉴斯言,复嗣君之位,以安四方之民。非特大宋蒙福,实大金万世之利也!”

    好一句“实大金万世之利也”!秦桧对宋朝的忠义之心,不过如此。

    完颜宗翰被秦桧这封信征服了。他很喜欢秦桧的为人,觉得秦桧作为一个宋朝人,不记灭国之仇,无同胞惨死之悲,还能从大金国的角度考虑,处处为大金国着想,很不容易啊。这样的人,反倒是大金国的“大忠臣”啊。真是太难得了!完颜宗翰心嘉秦桧之忠,带着他回金国了。

    在金国,北宋所有的王公大臣无不遭受流放、鞭挞、压榨和欺凌,只有秦桧例外。秦桧不但没受到任何委屈,而且还经常出入于金国上层人物的各种集会中,受到的优遇令人吃惊。甚至完颜宗弼还专门宴请过秦桧。金国上下都知道他是完颜宗弼的座上宾,都想办法巴结他、逢迎他。

    如果说,上一封信是敲开了完颜宗翰的心扉,那么彻底占据了完颜宗翰心房的则是另一封信。赵佶在金国做俘虏期间听说赵构即位了,觉得自己有了谈判的筹码,就写信给完颜宗翰,想跟他做笔买卖——出卖南宋的国家主权,买回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

    赵佶写好了信,知道秦桧和金国上层有一腿,就找秦桧加以润色,代为传递。

    秦桧觉得老赵的信写得缺乏诚意,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番修改,文章果然生色不少,同时也贱格了许多。其最后一段为:“唐太宗对冒顿单于不赶尽杀绝,既享兴灭继绝的美名,又得岁币玉帛之贡,可谓保国活民,为万世学习的榜样;而耶律德光平灭石晋,涂炭生灵,自己最终不免身败名裂。大金国到底是想效法唐太宗呢,还是想效法耶律德光?如果坚持效法耶律德光,那我就不说什么了。但如果想效法唐太宗,就应该派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书,告诉我儿赵构,让我赵氏子子孙孙永奉职贡,岂不为万世之利也哉!”

    又是一句“岂不为万世之利也哉”!单单这句就充分地表达出了他那种忠于大金国的拳拳情怀。完颜宗翰惊喜万分,连声叫好,知道信乃秦桧实际所为,对他更加宠爱有加,赏赐钱物,并把他隆重地引荐给金主吴乞买。

    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金国再次大举南侵。考虑到秦桧这么热爱金国,而他又曾是宋朝的御史中丞,对南宋的情况很熟悉,吴乞买就把他安排在完颜昌军中任军事参谋兼充随军转运使,发兵攻取淮东。为报金国的知遇之恩,秦桧倾心为之效力。

    在楚州,楚州守将赵立宁死不屈,誓死和金军顽抗,完颜昌久攻不下,十分窝火。秦桧就自告奋勇,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笔写下了他人生中著名的第三封信。这封信是一篇诱降信,循循善诱,通篇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利,试图说服赵立放弃抵抗,出城投降。但赵立虽从没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一箩筐,对国家民族大义的理解却比饱读诗书的秦桧强多了。他将秦桧这封耗尽心血的诱降信一把火烧了。

    眼见南宋军民负隅顽抗,金国在两淮战场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将南宋一举歼灭,于是推出了一个“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政策。先是在淮西扶植了伪齐傀儡政权,又为了把诱叛细致化,以柔克刚,将南宋从内部瓦解,决定派内奸打进南宋朝廷。通过层层筛选,金国将眼光落在了秦桧身上。

    在讨论这个内奸名额给谁时,完颜宗翰对秦桧进行了力挺。他说:“秦桧读书多,有见识,又能‘尽忠’于金国,让他回去,一定能对大金国有好处。”在其力挺下,金国统治者们也通过了对秦桧的面试,一致认为“南臣贫薄,唯桧温实”。

    于是金国统治者把自己的阴谋全部告诉了秦桧,要他回南宋“俾结和议为内助”,于是秦桧得以“乘船舰全家厚载而还”。

    到了南宋朝廷,秦桧是怎么解释自己摆脱金国“魔爪”,安全无恙,荣归故国的呢?他“自言杀金人监己者奔舟而来”,说自己杀了监视自己的金人,偷渡回来的。

    这个说法明显站不住脚。和他一起被掳北上的大臣很多,为什么只有他能全身而退?而且,他可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还带着自己的老婆、家奴以及大量财宝呢。再说了,从燕地到淮水有二千八百里的行程,他怎么可以这样大摇大摆地回来了呢?

    朝中人士议论纷纷。面对这些质疑声,秦桧非常不屑,甚至懒得解释。也有人帮秦桧站台,当时的宰相范宗尹和同知枢密院李回是秦桧早年的密友,他们帮秦桧打圆场,力破众疑,并极力向赵构举荐秦桧,表示他是个难得的忠臣。在这两个人的大力推荐下,秦桧步步高升,于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荣登右相。

    有了高位,完成金国主子的任务就容易得多了。秦桧在朝中大力排斥异己,企图独揽朝政大权,高唱和议论调。但因为太急于求成,表现得太露骨,遭到了群臣弹劾,说他专门热衷于和议,有碍收复大计;又说他培植党羽专权,气焰越来越嚣张;又说他不顾国家利益,只为自己偷威盗福;又说他上不畏陛下,中不畏大臣,下不畏天下人之议。

    赵构也感觉到秦桧的行为威胁到了自己的权位,于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便罢免了他的相位,使其外调赋闲。

    然而这次魏良臣出使金营归来,秦桧再次飞黄腾达的时机又到了。魏良臣到了宋廷,见到赵构,把完颜昌“数问桧,且称其贤”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赵构。赵构自认为读懂了金人的潜台词:不任秦桧为相,和谈就无法成功。所以,秦桧的好日子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