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许许多多的疑问。至少,我自己就是这样。

    我和我先生初初踏入为人父母之旅时,已经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而且还是在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来讨论“要呢?还是不要?”之后才要的孩子,甚至,就在我们“那个”之前,还又讨论了足足15分钟。之后,跟很多对此满心期待的年青夫妇一样,我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让自己“准备充分”,包括去上各种生育课程,去研究各种必需用品,比如尿布啦、衣衫啦、装备啦什么的(作为自行车爱好者,在买婴儿小秋千的同时,我们就买好了带护轮的小自行车)。但是,到底该怎么好好养育小宝宝,这些所谓的“准备”到头来却并没能帮上我们多少忙。不过,跟很多对此满心期待的年青夫妇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曾经参与过《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这本书的编辑工作,那可真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然而,毫无疑问,无论哪一本书,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贴近你当父母所遇到的一切疑问。这不,你的臂弯里搂着小宝宝,他哭着、乐着、咿咿唔唔着;他想要表达什么呢?在这一刻之前,你已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疑问;在这一刻之中,你仍然有各种各样的疑问。

    我遇到的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经历过各自的“艰难困苦”。虽然细节上各有不同,不过主题却大致相同。

    在怀孕期间,就要为我们的宝宝做好一切,哪怕是不情不愿的事情,咱也得去做(比方说,我戒掉了心爱的葡萄酒,乃至咖啡)。有了宝宝之后呢?安抚宝宝,睡觉;哺喂宝宝,睡觉;带宝宝出门,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随时保证宝宝能接收新知识,挤时间跟朋友保持联系,睡觉;折腾各种电子设备,尝试各种管教方式,睡觉。总之,除了为宝宝操心,就是挤时间睡觉。

    我先生和我跟各位做爸爸妈妈的没什么不同。我们的小宝宝一样带给我们喜悦,带给我们惊奇,也带给我们苦恼。每当小丫头给我们颜色看的时候,我就赶紧去寻找各种答案。

    我去问朋友,去问我妈妈,甚至干脆上网搜索(我先生在一旁直翻白眼)……因为,我想把一切可能性都考虑周到!但是,用不了多久,我就陷入了各种相反观念的灼烧当中(这个人说:“这是我尝试过的最佳办法”,另一个人则说:“这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也同样陷在了一篇篇语焉不详的育儿文章当中,甚至跌入了那些并不切题的论坛评论当中。

    然后,我又去翻阅书架上的那些关于宝宝大脑发育、育儿经典等方面的书籍,那可都是我当年编辑《让孩子的大脑自由》的时候,以及为写这本书做准备的时候,用心收集起来的呢。我纵身跳入研究的海洋,瞪着诸如“简单地说,轨迹方法论就是借用在成长发育中能获得的所有翔实数据,根据后验概率规则指定每一不同个体的数据并分派到相应分析轨迹当中”这样的句子发呆。一行行看过去,一本本书都是这般写满蝇头小字的大部巨著,怎么看怎么像那产后肚皮上的皱纹,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我不禁就想了,要是能自创一个诸如“新妈妈便捷指导”“育儿精粹辑要”的手册,既以这些繁琐的科学研究为依据,又能给予年青父母以切实简便的指导,那该多好啊。

    于是,这本书就这么诞生了。书中的图片,都是摄影家贝蒂·尤德森的杰作。我们最初相遇于2001年,那时我们俩一同致力于《西雅图时报》的各种报道。后来我征询她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创作这本书,她一口答应了,这让我觉得自己运气可真是好。

    这本书是从何处入手写成的呢?其实,我既不是脑神经科学家,也不是研究儿童发育成长的专家。好在凭借过去15年的记者生涯,我得以接触到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并能从中发掘出一些方便年青父母吸收的金子。我还从自己的生活中收集了不少趣闻轶事。这倒不是因为我的生活经历多么丰富,更不是因为这些经历会跟你的完全一样;我只是希望这些小故事让你也能与我产生共鸣,为那些养育过程中的欢欣与愁苦、逗乐与别扭共鸣。

    本书之所以锁定在宝宝5岁之前,是因为生命在最初几年的成长中会经历无可估量的巨大变化。不论是从行动能力、语言能力的发育来看,还是从情感表达、肌肉运用等方面的成长来看,若一个31岁的人跟一个30岁的人相比,你恐怕说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一个2岁的宝宝跟1岁的宝宝相比,那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很美妙、很奇妙,也很疯狂。人类大脑的发育成长,在这最初的5年中,完成达90%以上!

    正因为如此,这人生最初的几年至关重要。在这几年里,我们为宝宝将来人生的成功铺垫了基础;我们也在建立着属于自己的育儿观念,而这种观念必将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而成长。本书中的主题,像如何爱孩子、如何跟孩子说话、如何陪孩子玩、如何与孩子心灵相通、如何管教孩子,以及如何应对孩子的好动,乃至如何能放松下来等,不仅仅对2个月大的孩子很重要,对2岁大的孩子、5岁大的孩子、15岁大的孩子,甚至是50岁的成年人,都同等重要。毕竟,我们都是人类啊。

    这本书的基础,是科学研究成果。我并没有在书中引用每一项科学研究的原文,不过所有相关论据都可以通过本书网站查证。为了能真正解答疑问,学者们的研究考虑到了各种变量因素,而且尽可能地排除掉各种偏颇与干扰,力求精准。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佳指南。

    可是毕竟,社会科学的研究很难给出“绝对反映真实”的数据来。举个例子来说,假如研究课题是“音乐能否让学龄前儿童变得更聪明”,研究方式是随机抽样加上两相对照。这也是科研系统的“金牌标准”,研究人员以随机选择的方式,让一半的孩子去上音乐课(也就是参与组),另一半的孩子则不上课(也就是对照组)。这两组孩子均会在“音乐课效果对照实验”的前后,接受各种认知能力方面的检测。你觉得,这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该有多高呢?

    这当中有很多变量需要考虑。比如说:研究费用能涵盖的参与项目孩子数量的多少,音乐课所选择的音乐体裁,由什么人来给孩子上课,音乐课所持续的时间是几周还是几个月,孩子每周上音乐课的频繁程度、训练强度,等等。还不止这些,研究过程中有多少孩子中途退出,音乐课程结束之后多久才会进行认知检测,研究人员会选择哪些项目来做检测、需要辅助哪些旁支检测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比如家长的经济状况及其智商等),之前的一批研究数据是否对之后的研究带来某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多变量因素。

    还不止这些!哪怕一项研究结论已经得到过多次的反复验证,仍然不见得就能在你孩子身上得到印证。比如说,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婴儿需要的睡眠时间为每天14个小时;可实际上,有些新生儿能睡上19个小时,有些只睡11个小时。而在此项研究的最终学术报告中,统计数据只取其中间值,随便去验证一个新生儿的睡眠时间都不见得会与这“统计数据”相吻合。

    更何况,每个新生儿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每个新生儿的家长也一样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的变量因素,因此,你如果以本书中的某项建议为依据去做,有可能得不到希望的结果;反之,也许你并没有参照其中的某个做法,却发现你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所以,你实际上需要不断去尝试,以寻求能与你自己的宝宝相契合的方法。

    因此,别把这本书当作“金科玉律”。不过,不妨用这本书做你的指南,愿这本书能有助于你选择一条合适的育儿之路,并且能帮助你坚持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愿书中的图片给你带来愉悦。对了,别发愁,我们做妈妈的都知道,摄影师不在场的时候,没有谁家能收拾得这么整齐。还有,这书中的70条法则不见得都适合你,请别一条条地生搬硬套。你可以利用正文中的导航标,每一条都标注了适合孩子的年龄段。还有,一旦宝宝降临,你要尽量保持放松。

    我知道,咱们每一个人都有好多好多的疑问。不过,在逐渐完成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了这么几条我们平时都知道的关键要素——其实,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无非就这么几条:要随时响应宝宝的召唤;跟宝宝一起的时候,好好享受当下的每一刻,别心不在焉的;对宝宝多说说话,做一个十足的话唠;管教孩子的时候请记得温和而坚定的原则;每天都要给孩子无数个拥抱……以及让自己能睡足了觉。

    愿这本书中与你分享的育儿小窍门,能帮助你为养育一个出色的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愿你的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聪明的、快乐的、合群的、好奇的、有道德感的、心理健全的孩子,成为一个被充分爱着的孩子。

    最后,由衷地祝福你,祝福我们大家。

    自序 -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