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和宝宝一起玩玩音乐吧
孩子会促使你在大庭广众之下,以各种你从来无法想象的方式去……没脸没皮。
比方说,有一次我和我家小宝沿着一条林间小道走得很远很远,不知不觉之中,一首歌谣从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我一边抱起孩子让她去摸摸她能碰得到的树的每一个部分,一边唱道:“还有那小树梢,长着一片叶子,那是你见过的,最美的叶子。”哈,谢谢潘朵拉主持的幼儿音乐台,这旋律就是从那儿学来的。
其实我唱歌很难不走调,不过孩子喜欢,这就好。小婴儿最喜欢听的就是妈妈的声音,小宝宝最喜欢的歌声就是妈妈对着宝宝唱的歌,那可比任何歌唱家的歌声都更好听。
在家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起唱歌,一边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我还可以一边在宝宝的玩具木琴上敲出伴奏来(嘿!小时候学过的三年钢琴,还是挺有用的嘛!)
我们还去参加了一堂“小宝和妈妈一起来”的音乐课,在课堂上,宝宝有机会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音乐之声,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的音乐之声。我女儿不但亲手把玩了好多种在家里从未见过的乐器,还跟大家一起又跳又唱。那堂课的老师特别投入,我家小宝可喜欢她了,下课的时候还跑过去好好抱了抱她。
学音乐能让宝宝变得更聪明吗
音乐家的大脑,从各个方面来衡量,都比常人更灵活。他们不但在抽象逻辑、算术、阅读、词汇量、空间感知、快速记忆等方面都更胜常人,而且,对手指细部肌肉的控制也更加细腻。
但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却一直无法确认,是否让孩子去上音乐课也能达成如此效果。比如说,很可能但凡有条件让孩子去上音乐课的家庭,父母往往会在意对孩子多说话多读书,从而使得孩子自然能有更多的词汇量、更强的阅读能力。很可能那些天生在某些方面感知力更高的孩子自然会被音乐课吸引,等等。人们多次寻求探索学音乐与变聪明之间是否有关联,却总是没办法得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
不过,有一点却是清晰明确的:学音乐绝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宝宝大脑变得更聪明。
为喜欢音乐而学音乐
人们对音乐的喜好是全球性的,没有谁能够例外。哈佛大学的哲学教授罗杰·布朗曾经写道:“人类社会若没有音乐,就等于没有语言。这在人类社会是决不可能出现的。”而我们人类学习语言,是不需要去找任何借口的,音乐亦如此:语言表达的是我们的思想,而音乐表达的是我们的灵魂。
凯瑟琳·B·赫尔是一位得到过全美音乐教师资格认证的音乐教师,她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叫作“为什么要教孩子音乐?”,里面提及音乐的方方面面:
音乐是科学。 它是“具体而精准”的,一份给指挥所用的总谱表,是“一份曲线图,上面不但同时标明了频率、密度、量度、谐调度、节奏度,而且这一切变量必须精密地依照时间来加以控制”。
音乐是数学。 其节奏与韵律全部依照时间的分数值来控制,而且“多重音符往往须同时依照不同的时间分数值来表达”。
音乐是外语。 “大多数音乐术语使用的是意大利语、德语或者法语;而乐谱更是借用符号来表达意念。更不用说音乐本身就是表达意境的语言,是世界上最通行也最复杂的语言,更是直指灵魂的语言。”
音乐是历史。 她“表达的是其创造时的境界与时光”,并且“栩栩如生地再现并保持了人类的文化”。
音乐是体育。 “音乐的演奏要求手指、手腕、手臂、脚下,乃至嘴唇、脸颊的精妙协调”,以及对肌肉的极其细腻而到位的控制。
音乐是艺术。 通过音乐,我们所表达和创造出来的“是人性,是情绪,是感受……是你所认为的一切”。
凯瑟琳·B·赫尔还继续写道:
所以,我们要把音乐传授给你!
并非指望你能成为音乐的行家里手
并非指望你能今后毕生以音乐为职
而是希望你能因此而得到快乐、放松身心
不仅如此,我们更希望你因此而成为
一个充满人性的人
一个能欣赏美的人
一个能感受细腻的人
一个能超凡脱俗的人
一个活得更充实的人
一个心中充满激情、温情与爱心的人
总之,是一个能活出你自己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使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音乐必将使你终身受益。
所以,我们要把音乐传授给你!
(以上所有引用文字,都已得到作者凯瑟琳·B·赫尔的许可。)
温馨小知识
聆听音乐的时候,你的大脑会启动复杂的网络来处理传入其中的韵律、音色、音高等信息。不仅仅是听觉区域启动了运作,而且,控制肌肉运作的区域、控制情感的区域,以及从事创造等相关区域,也都一并启动了运作。
39 宝宝们相互抢夺玩具,多等等、多看看
我家小宝长到18个月大的时候,已经有了足够的能耐去抢夺人家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了。
在这种时刻,天下父母几乎都会走上前去,撬开自家小宝抓住玩具的小手指,拿过玩具来,还给小朋友,回头责骂:“人家正玩着呢!”看见自家小宝顿时梨花带雨,妈妈又忍不住转头去求告人家小朋友:“玩具要一起玩。我们一起玩好不好?”
当然不好啦!
在一项实验当中,有这么一条规矩:宝宝可以自己来决定要不要把手上的食物分享给他的小搭档,而且,不论他决定给还是不给,他都会再得到好吃的。25个月大的时候,有57%的宝宝决定把食物分给小搭档,而18个月大的时候,却只有14%的小宝宝这么决定,尽管送到自己小手里的好吃的不需任何回报、不带任何条件。
我们希望自家孩子能友善对待小朋友。只是,若要孩子真能做到无私地帮助别人,他们还须在其他领域的成长之路上跨越好几格阶梯,才有可能做得到这一点。
帮助他人的意识,从小就已经具备
虽说如此,不过,还请你好好看清,家里的学步小孩儿其实多么善于而且乐于帮助他人。你会看到宝宝把自己喜欢的食物送到小朋友的嘴巴里,你会看到宝宝坚持要过来帮你擦地板。我们不需要教孩子这么做,人类天生就懂得要帮助他人(以及与他人竞争)。持进化理论的人类学家们相信,这恰是我们人类能生存下来的根基所在。
也就是说,1岁多的小宝宝并非不肯帮助他人,而是他尚未学会该如何知道他人需要帮助,因为,这必须在宝宝能猜测得出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之后才做得到。也就是说,学步期的小宝宝能在其他一些能力发育之前,就已经知道某些初级的助人为乐。
机械式的帮助: 宝宝大约12~14个月大的时候,可以开始为他人提供简单的以行动为导向的帮助,比如说,让宝宝帮你找个什么东西,或者帮你把什么东西递过来。到了18个月大的时候,宝宝这种助人为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不但能跨过阻挡住他的障碍来帮你,还能懂得借用工具达到目的,更开始明白“做完了”“结束了”的意思。
共情式的帮助: 也是大约从18个月大开始,宝宝逐渐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以及对他人的抚慰。只不过,这种与人共情的帮助毕竟还是相当有限,等宝宝长到了30个月大的时候,才会发育得更加完善。这时候,哪怕没有你在一旁给出率直而清晰的提示,宝宝也能自己推断出他人的感受和意图,有时候还能推断出他人的需要。
无私式的帮助: 30个月大的宝宝虽然已经开始明白他人需要什么,不过,若因此而必须给出他在乎的东西,那还是不容易做得到。等到了大约3岁的时候,宝宝更能明白无私地给出一样东西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这时候让他跟人家“分享”他自己的东西,就更不容易做到了。好在这样的“自私”只是暂时性的,他还会继续成长。
想办法让孩子来帮助你
宝宝需要人家给出多少清晰的提示才能弄明白人家需要他的帮助?由匹兹堡大学的玛格丽塔·斯维特罗瓦主导的一个项目中,有这么一段情节:一个成年人假装自己很冷,在一个离她不远的孩子身旁,放着一张小毯子,孩子能拿到这张毯子,但是假装“很冷”的她却拿不到。每隔5~7秒钟,她会做出不同的动作,一步一步地向孩子发出越来越清晰的提示,一直到孩子能把毯子拿过去递给她为止。
1.做动作:打哆嗦、抱着自己的胳膊上下摩挲,嘴里模仿“得得得”的声音。
2.用简单的几个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好冷。”
3.说出对某样东西的含糊需求:“要是有件东西就能暖和一点了。”
4.说出想要的具体东西:“有一张毯子就好了。”
5.用动作表示请求:看看孩子,看看毯子,再看看孩子。
6.用更清晰的动作表示请求:对着毯子伸出手去。
7.用含糊的语言表示请求:“你能帮帮我吗?”
8.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请求:“你能把那张毯子递给我吗?”
请你来猜猜看,一个18个月大的宝宝,要到了第几步的提示才能明白人家的要求?第六步。那么,30个月大的宝宝呢?第二步。当然,前提是那张毯子不是宝宝自己的,如果换成了宝宝自己的毯子,要等到第四步才行。也就是说,不是18个月大的宝宝不愿意帮忙、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实际上,他只是需要有人明确而清晰地告诉他,人家究竟是怎么想的。跟你家宝宝一起玩的同龄小朋友,恐怕不会懂得给出如此清晰而明确的提示,是吧?但是,你却能做得到。
请你试试看
当小玩伴相互抢玩具的时候,请你:
什么也别做。如果你能做到不贸然介入,不去“小事化大”,孩子们往往能够自己解决彼此的纠纷。这对他们来说,本就是很好的练习与人相处的机会。也请你预先跟孩子小玩伴的家长约定好,到时候你们能够保持一致。
给出清晰明确的指令。“你的小朋友现在想玩这个玩具,你能递给她吗?……谢谢你肯分享玩具。”“你的小朋友现在正在玩这个玩具,请你先等一等,一会儿就该轮到你了。……很好,你等得很有耐心。”“你的小朋友现在正在玩这个玩具,你可以请她先让你玩,不过,如果她不肯给你,你就再等一等。”
如果其中一个孩子恼了,先共情,再设法分心。“你拿走了小朋友的玩具,他现在伤心了。你能不能另拿一个玩具给他?”“你的小朋友拿走了你的玩具,你现在伤心了。让他先玩一玩,然后就该轮到你玩。哟,一辆红色的消防车!你看,这个梯子可以升高、可以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