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静下心来

有多久你不曾停下脚步,让心静一静了?

据研究显示,每天都能静心一阵子的人,往往:

● 大脑中与记忆以及学习相关联的部分,会呈现出更多的大脑灰质;而大脑中与压力以及紧张相关联的部分,大脑灰质则变得更少。

● 大脑皮层呈现出更多的皱褶。每天练习静心的人,若经年累月地坚持下来,那么,坚持的年份越长久,其大脑皮层的褶皱就会越多。这一结果说明了这么一个事实:过去人们曾经以为,一旦年龄超过了20岁,人的大脑不但不再继续发育,而且进入了不可遏制的衰减阶段;可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 具有更多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当他听到别人痛苦的声音时,大脑中与同情心同理心相关联的部分,其反应会比常人更为强烈。

● 具有更长久的专注能力。

《纽约时报》把静心称之为“大脑的仰卧举重锻炼”。这是因为,让心静下来,又叫作静坐,实在是一件相当费力气的脑力劳动。

其实,所谓的“静坐”,并不是指你坐在那里闭上眼睛,强迫自己什么意念都没有、什么都不去想。那不叫“静坐”。真正的“静坐”(静心),须是不断关注并让自己回到“有意识状态”,而不是无意识地任你的意识乱飞,其具体做法,可以是一旦注意到自己的思绪又跑掉了,就再次把意念落到你的呼吸上,任刚才那些无意识的思绪淡淡散去。只不过,我们的意念很不容易守住,总是会悄悄溜走,因此,哪怕让自己专注在呼吸上一小会儿,也是一件很费工夫的事情。

而如果一个人能善于守住意念而不是随便乱飞,那么这个人同样就会更擅长于短期记忆(也就是大脑保持并运用在短瞬间收到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请一群大学本科生练习了两个星期的静坐,在随后的检测中他们发现,这群学生的短期记忆力明显增强,而思绪乱飞的程度明显减弱。研究人员还借用了“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更是发现这群学生的语言推理能力成绩平均提高了13%。

小孩子可以行走方式静心

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注意到,若想让小宝宝坐在那里安静哪怕几分钟,都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不过,你可以让宝宝以行走的方式来静心,每次能坚持5分钟就行。蒙特梭力(目前国内是有两种译法:蒙特梭利/蒙台梭利)学校的做法,是让孩子拿着一个铃铛走路,走路的时候要小心不能让铃铛响起来。

而针对10岁以上的孩子,则可以引导“静坐”了。带孩子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注意力关注在自己的呼吸上。你可以教孩子把手放在自己的肚子上,关注深呼吸时手上的感觉。还可以教孩子默念一个简短的词句,比如“爱”“噢”“我在”等等,每一个呼吸循环念上一遍,以帮助孩子能把持住自己的意念。

底特律有一家学校,叫作“纳踏基·塔里巴学校”,要求从5年级到8年级的孩子每天都要做两次静坐,具体做法是:闭上眼睛,静静地反复默念一段名言,每次10分钟。调查研究显示,与底特律其他学校里那些没有每天静坐的学生相比,这所学校的孩子明显认为自己更快乐。他们还显然具有更高的自尊心、更善于处理紧张与压力、更擅长与同学友好交往。

唔,这很值得记在心底。

要真正“活在当下”

还有一种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有意义而且有效果的静心方式,那就是花点时间,让自己真正关注并体会你当下正在经历的感觉。

这可以是一边吃饭一边做的简单事情: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口中不同的质感、不同的味道;捕捉你牙齿研磨的声音,留心你舌头的搅动以及喉头的吞咽。也可以是在你开会的时候,一边坐在那里,一边细细感受你背部以及腿上肌肉的张弛,一边轻微地调整一下姿势。还可以是你骑自行车的时候,忽然不再踏动脚踏板,而是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倾听远处小鸟的啾啾声、身边小溪的湍湍声、风吹树梢的沙沙声,以及丛林里的其他各种细微声音。

我这里还有一个建议,也许能帮助你学习静心,甚至带着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一起来做。找一个伙伴(小伙伴),两个人舒舒服服地坐在一起。第一个人轻轻问道:“你现在感觉到什么?”

第二个人就告诉第一个人,自己感受的任何感觉,可以是感官上的感觉,也可以是情绪上的感觉,还可以是意念上的感觉。比如说,“外面有小鸟叫。”“一团热流从我胸前扩散开来。”“我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第一个人就说:“谢谢你。”这意思是说,谢谢你这时能这么不设防地跟我在一起,向我敞开你的心襟,分享你的感受。

做一两个深呼吸,然后再重复问刚才问过的问题。5分钟之后,两个人对换,第二个人问,第一个人答。

这是西雅图的一名叫布伦特·莫顿的导师,在瑜伽工作坊里带着我们一组瑜伽修炼者一起实践过的做法。这一体验和感受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有同伴陪着你,提醒着你,使得你不得不保持专注,因为你知道接下来必须应答对方的问题。而随着你的一个个应答,你对自己的感受也就一层层地深入了下去;而你应答时的完全开敞心襟毫不设防,更是越来越真切地连通了对方的心灵。对了,这样的反复练习,还能帮助你学会更加清晰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请你试试看

有一间少儿跆拳道课堂(孩子小的才5岁),按照规矩,在课堂上练习时,要自问自答3个问题:

1.我在哪里?

2.我要做什么?

3.我怎么才做得到?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把思绪归拢到此时此刻此地。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把思绪归拢到一个特定的、清晰的目标之上。第三个问题,则帮助该学生反省他眼下正在做着的动作,看是否有助于他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

我把这一则有意思的小故事抄了下来,塞在了我的背包里。这3个问题问得真是好,很适合于每一个正在做任何事情的孩子。这其实很适合于我自己。

67 静下心来 - 图1

亚当(17个月),罗斯(16个月),内奥米(16个月),格雷迪(17个月)和诺拉(17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