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帮助宝宝夜间好好安睡

新生宝宝需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形成规律的睡眠,不过,你能帮助宝宝更早做到这一点。

让宝宝知道有日夜的区别。 新生宝宝一整天的24小时中,除了睡就是吃与拉。(咱才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呢,对不住了,哥们儿!)每隔1~2个小时,宝宝就需要你哺乳、呵护、安抚,因为宝宝这时候不但要努力填饱自己的小肚子,还要努力调整稚嫩的肠胃功能,毕竟以前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都是由妈妈代劳了的。这一适应期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因此,从这一个侧面来说,我们不需要急着帮宝宝调整生活规律,不需要为孩子白天打了多少个小盹儿、晚间何时才能睡通宵而焦急。

不过,你仍然可以帮助宝宝尽早构建起他体内的生物钟:让宝宝感受白天的阳光、喧嚣与活跃,以及晚上的黑暗、静谧与沉寂。

夜间和小宝宝睡在同一间卧室里。 和新生儿睡在同一个房间,能有助于宝宝呼吸的顺畅、体温的平和,以及紧张程度的平缓。而且,这也使得母乳喂养更方便,因为妈妈和宝宝的浅度睡眠与深度睡眠能形成相对一致的节奏。还有,刚一开始的时候,你总想要不断地去查看宝宝是否还活着,那么,和宝宝睡在同一间屋子里,你只需要抬抬眼皮就好,而不必下床去查看。

和宝宝同睡的最方便的做法,也许是借用“合睡床”,这种童床有三面围栏,和你的床相接的地方能够接通,而且大小两张床的床垫还可以调节到完全相同的高度。用“合睡床”比母子共用一张大床要更简便得多,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往往要求对大床做相当大程度的改建,以确保小婴儿的安全。

比方说,母子的共用大床要求必须是一个直接放在地板上的大床垫,周围还不能挨着墙壁或者家具,以免摔着、夹着宝宝;床上不能有任何没有掖紧的床单、毛巾被或者枕头,以免不慎阻塞了宝宝的呼吸。还有,只有妈妈才可以在床上和宝宝同睡,而且妈妈必须是不酗酒、不抽烟的人。和宝宝同睡,意味着你和宝宝都会更频繁地被惊醒,不过,也许你反而觉得这样才睡得踏实,甚至唯有这样宝宝才可能肯好好睡觉。妈妈刚刚生下孩子之后,因为激素的关系,往往能在醒来之后倒头就再睡着(谢谢激素!)。等宝宝差不多3个月大的时候,你就应该考虑让孩子睡在自己单独的小床上了。据研究显示,母子共用一张床,会减少甚至打断宝宝的“安静睡眠期”。

由于刚刚从紧拥着的、舒适的子宫里出来,因此新生儿大多都不会喜欢仰面躺着睡觉,因此,你还可以考虑用其他设施来代替婴儿床。比如说,有的家长就用婴儿小秋千来代替。闻名西雅图的产后护士磐妮·西姆就喜欢用费雪公司的婴儿小吊篮。这种小吊篮前后两侧都以一定斜度翘起来,能给宝宝一种紧拥着的舒适感觉,而且,翘起的斜度还能避免吐奶的小宝宝呛着自己。这种小吊篮小巧玲珑,很方便你随时拎到自己的大床边上,或者任何你需要的地方,比如在洗澡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顺手把装着宝宝的小吊篮挪到你眼睛能看见的地方。不过,这只适合半岁前的小宝宝,到了快半岁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宝宝睡到婴儿床里才好。

不论哪一种办法对你最合适,在宝宝3个月大之前请一定和宝宝睡在同一间卧室里。毕竟,这最初三个月是宝宝的“第四孕期”,需要你最悉心的呵护。这当然意味着你不得不失去一些两口子之间的小天地,不过这仅仅是暂时性的小牺牲而已,是吧。

用蜡烛包让宝宝睡得更安稳。 用抱被或毯子把孩子的两只小胳膊裹紧,让小胳膊竖直顺在身体两侧。这能让宝宝睡得更长久一些,因为,不裹紧小胳膊的话,宝宝睡梦中时不时的抖动很容易让宝宝惊醒过来。还有,用蜡烛包把宝宝裹紧,也能使宝宝仰面躺着睡觉的时候会感觉更踏实一些。新生儿一定要仰面朝上睡觉,以避免宝宝猝死事故。

一开始的时候,新生儿往往不喜欢小胳膊被裹紧,因为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宝宝习惯于举着小胳膊,小手放在嘴边上。这时候你也许会想,“看来我家宝宝不喜欢蜡烛包,那就不包了吧。”别这么快做决定!请你接着往下包,包好蜡烛包之后,立即抱起来安抚,比如喂奶、一边走一边轻轻拍打孩子、发出轻轻的嘘声等。(这是我请的产后护士所给的建议,若要让宝宝肯被你塞进吊带或背兜里去,也都是用这一套方法。)

有些宝宝(或者父母)会很不喜欢某种蜡烛包,没关系,不妨换换不同格式的蜡烛包:

蝶翼式蜡烛包: 包起来的确很方便,不过,小宝宝要蹬开来却也挺容易的。

一张大大的、薄薄的毯子: 能方便你的各种包裹方法。你可以让宝宝的小胳膊紧紧地、直直地贴在身子两侧,也可以让小胳膊松松地弯曲在身体两侧;你可以让孩子的小腿腿露在包毯外面,以方便宝宝躺进婴儿汽车椅里。这种毯子既可以当普通毛巾被使用,也可以当宝宝吐奶巾用。最好买那种厚度比较薄的、尺寸比常规小童毯偏大的毯子。还有,你也许需要学会双层蜡烛包的裹法。这种双重包的做法,是在传统蜡烛包的外面,再用一层包毯或者宽布带,裹紧宝宝。 [1]

魔法包包毯: 这是一种设计相当于双层蜡烛包的制成品,用这种包包毯做成的蜡烛包,宝宝怎么蹬都蹬不开。

不论你喜欢选用哪种蜡烛包,你都不能把臀部和大腿相接的地方给包紧了,以免髋关节发育不良,而且这样还会妨碍宝宝的深度呼吸。而胳膊则相反,你最需要给掖紧了。开始的时候,你可以用一个玩具娃娃来练手,也不妨趁宝宝睡熟的时候,在宝宝身上练习(如果你有足够胆量的话)。

帮宝宝培养晚间就寝的惯常套路。 宝宝大约4个月大的时候,睡眠渐渐开始有了规律。这时候,每天晚上安抚宝宝就寝的时候,请你都在相同的时间,按相同的顺序,做相同的步骤。这能让宝宝逐渐明白和预知接下来会是什么,并给宝宝一个“随后该安静下来了”的心理暗示。研究显示,这种规律的就寝套路坚持3个星期之后,参与了这一项目的年青妈妈纷纷表示,宝宝能更快地进入梦乡,安睡得更长久,夜间醒来的次数更少。妈妈的情绪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让爸爸承担夜晚照顾宝宝的任务。 等宝宝长到了6个月大,通常就不再需要夜间的哺乳了。这时可以开始帮助宝宝逐渐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了。你可以鼓励宝宝白天的时候多喝一些奶,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则逐渐减少母乳哺喂的时间,以及奶瓶哺喂的分量。如果宝宝半夜里醒来,可以让爸爸去哄个一两分钟。夜里哄宝宝的时候,动作要轻,声音要低,话语要少,尽量不要开灯。而且,让爸爸半夜哄宝宝,往往能比妈妈出马所花的时间要少得多。估计这跟爸爸没有“咪咪”有关吧。

半岁大开始,逐渐调整宝宝晚上进入就寝程序的时间。 等宝宝白天的睡眠由3次减少为2次时,宝宝晚上就寝的时间就需要比过去相应提早。否则的话,宝宝夜间睡眠的时间就会太少了。我和我先生曾花了相当多的功夫不断地调整,才找到了最合适的时间点。做法是每天晚上都比前一天提早15分钟到半个小时,开始晚间就寝程序;只要宝宝第二天早上仍然能在6点钟自然醒来,我们就继续提前一点时间。如果宝宝早上醒来的时间偏早,或者晚上哄睡的时候花太多时间,这就意味着时间提前得太过了,因此,我们又会把晚间就寝程序稍微延后一点。到了后来,我女儿的晚间就寝时间稳定在了晚上大约6点半到7点左右。而这一调整,无疑给了我们珍贵的晚间二人时光。

带宝宝到屋外走走。 下午4点钟的时候,不妨带宝宝到屋外走走,这时候阳光光谱中的蓝光正盛,非常有助于宝宝调节“昼夜周期”,能让宝宝夜间睡得更踏实。

去寻求帮助。 找几本书来看,或是去网上看一看。一方面,别人的智慧与经验能启发你思考、指引你方向;不过另一方面,也别一头扎进书海以及网海里去,那样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彼此矛盾的地方,反而让你手足无措。只需去找上几本能让你感到强烈共鸣的书、几处能触动你直觉的论坛或者博客就行了。

温馨小知识

根据一项研究中的间歇式录像统计,长到4个月大时,85%的宝宝晚间至少能一口气睡5个小时以上,做不到的宝宝大约占15%;到了1岁的时候,73%的宝宝能从晚上10点一口气睡到早上6点,但是,却有27%的宝宝做不到。不仅如此,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期已经形成了的睡眠习惯(或是让你非常满意的或是能容忍的,至少是可以预期的习惯),都可能因此而被打乱。

所以,你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你针对孩子睡觉这一点所持的预期值越宽松,那么哺育宝宝所让你感受到的艰辛与苦恼、紧张与压力也就越平缓。

28 给宝宝留点时间,让他学会自己入睡

大多数宝宝都需要你帮他学会如何自己睡着,或者惊醒时的重新入睡。

我可是亲眼看见过有宝宝能在刚被放进小床里的时候就合上了眼帘,沉沉入睡。(好吧,我其实就只看见过一个宝宝能这么做。)我女儿刚出生的时候也能吗?哪能呢,她只会哭。这时候,跟许许多多的父母亲一样,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哄她睡觉,包括哈维·卡普的“五呵护”、给她喂奶、背在背兜里来回走、放到健身球上弹上弹下……好容易过了第一关,我们还要小心翼翼地一直等到她进入了“安静睡眠期”,才敢把她放下来,然后蹑手蹑脚地离开。如果你也是这么哄孩子睡觉,那么,请你在宝宝大约6个月大的时候,开始逐渐减少哄睡时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入睡。

研究显示,如果你能做到下面这些步骤,能有助于宝宝尽早学会自己入睡:

● 宝宝从睡梦中惊醒的时候,稍稍等一等再过去安抚;

● 在宝宝已经很困了,却还没有100%入睡之前,就把宝宝放下来;

● 让宝宝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

初初一听,这可真够吓唬人的,因为这意味着你明知怎么能让孩子多睡会儿,却不能让自己再那么做了。如果是好哄的孩子,宝宝可能不太在意你的改变;如果是不好哄的孩子呢,得,他们自然知道如何狠狠给你点颜色看看。

比较平和的做法之一,是哄睡的时候你逐渐减少抚慰的时间,早一点点离开,等宝宝哭叫的时候再重新进去哄慰。这么反复地进进出出,似乎是在瞎折腾,不过,坚持下去,真的会有效果。因为,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给孩子留点时间,让他能有机会练习并学会自己安抚自己入睡。

还有,如果夜间你听到宝宝哭叫的声音,也同样应该稍稍等一等再过去安抚宝宝。先听听这哭声是否越来越强烈再做决定。这也是在给宝宝机会学习自己安抚自己入睡。

再一条就是把宝宝的婴儿床挪到另一间屋子里去,因为,这样一来,你自然不可能在每次宝宝夜间醒来的时候都被惊醒,并赶紧前去哄慰。其实,宝宝夜间醒来的时候,他并不懂得这么去想:“嘿,我知道你就在那儿,赶紧过来哄哄我。”就算你不想立即给孩子单独的房间,而希望宝宝的婴儿床放在你卧室里的时间再久一点,那么,至少前面的另外两条,你要认认真真照着去做才好。

为什么要从6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这么做呢?这是因为,4个月大的时候,宝宝会进入一次成长高峰,到了大约6个月大的时候则进入了一个平缓期。等到了8个月大,宝宝会再次经历一个巨大的成长飞跃,也就是对“物体恒存”达到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就是说,不再以为“眼不见为没”了。不过,有些科学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大飞跃其实到来得更早一些,也就是3~4个月大的时候。)

换句话来说,小宝宝入睡的时候,能记住你刚才是否在他跟前。而以为“眼不见为没”的宝宝,等睡了一大觉醒来,发现周围跟他入睡之前不一样了,(睡前你明明在他身旁),他会感到惶惶不安。这时他会以哭闹声把你叫回来,以还原他入睡之前的样子。除此之外,安抚奶嘴(睡前含嘴里,醒来时已经掉了)、安抚计时器(用单调的机械声安抚宝宝入睡,醒来时已经停掉)等,都能给宝宝带来这样的惶恐。

因此,到了宝宝6个月大前后,宝宝的成长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而你就能借用这一小段时间改一改你哄孩子入睡的习惯,以培养宝宝的自我入睡能力。不过,这个时间段仅仅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时段,因为每个孩子进入成长高峰到平缓的时间略有不同,你家宝宝进入这一平缓期的阶段可能并不恰好就在此时。如果再加上宝宝长牙、感冒或者已经进入下一个成长高峰,你都应当相应调整一下时间。

还有,即使你并不急着想让自己夜间能多睡点觉,可是请你仍然要去帮助宝宝培养他自己入睡的能力。因为,研究显示,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宝宝则会逐渐失去这一能力。

研究报告这么说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梅丽莎·伯纳姆和托马斯·安德斯主持了一个研究项目,针对80个未满月的新生儿的睡眠状况进行录像,并且后来在这些宝宝分别长到3、6、9、12个月大的时候,均做跟踪录像。你也许能预料得到,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和发育的逐渐成熟,大多数宝宝都越来越有能力自己入睡。但是,其中却有40%的宝宝反而越大越糟糕。这些失去了自我入睡能力的宝宝,几乎都是那些睡熟之后才被放到床上去的孩子。这些宝宝一直跟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也没有一个可以搂着入睡的“小爱爱”。

我能不能从头再来一次?
我俩以为宝宝已经被我们调教得能自己入睡了。晚上的就寝程序已经顺顺当当,宝宝也睡得安安稳稳,多好。可是,转眼就到了该让宝宝自己睡婴儿床的时候了。哎哟,她怎么尖声大哭起来?从此,我俩刚把宝宝放进小床,她就会扶着小床栏杆自己爬起来,站在那里大哭大喊。
我真后悔没有早点让她开始睡婴儿床,若是她长到婴儿小吊篮快装不下她的时候我就已经这么做了,那该多好。假如当初我们真那么做了的话,她就能更从容地习惯她的小床了:先是让她每天都在小床里玩一玩,一直到她不再排斥小床;然后让她能接受在小床里打个盹;最后再尝试着让她能愿意在小床里睡通宵。唉,现在再来“事后诸葛亮”,已经没有意义了。
我本来打算给她喂奶,一直喂到她睡着,不过,她爸爸显然有更充足的爱心做出比这更好的做法来。比方说,他会把宝宝扛在肩膀上,边走边唱,直到宝宝的小身子软了下来。然后他在她进入“安静睡眠期”之前就把宝宝放进了小床,同时赶紧伸出他的一只大手来,轻轻压住宝宝的小身子不让她动,一边还轻轻地发出“嘘”的声音。等到宝宝的小身体再次软了下来,他一边继续发出轻轻的“嘘”声,一边撤离小床。
可是,夜里她却不断地醒来哭闹。因为刚刚才让宝宝换了小床,所以她的小床眼下放在我俩的大房间里,这倒是方便她随时把我们叫起来安抚她。不理她的话,宝宝干脆爬起来站着哭。白天的时候,我反复演习给她看,看我如何躺倒在自己的大床上。她看明白了,也做到了,可是到了夜晚,她虽然一再蹲下身子来,可是在躺下之前,她偏又再站了起来!(哎哟,就差那么一点点!)绝望之际,我们去找各种关于让孩子能好好睡觉的书,看了一本又一本。我们试着反复把她放倒,希望她最终能懒得再爬起来(可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她总是会赢);我们也尝试过躺在小床旁边的地板上,轻轻拍她的小床,直到把我们自己给拍睡着了(唉,这该叫作坚持不懈,还是该叫作傻乎乎?)……
经过2个多月的夜间持久战,到了宝宝9个月大的时候,我们俩终于决定放弃继续努力:直接把小床搬到了她的小房间里,让她去哭个够。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带着她去她的小房间“参观”了一番,让她有机会熟悉熟悉环境;我们还告诉她,如果她想哭,那就哭哭好了,没关系,爸爸妈妈到了早晨的时候自然会开门进来。那天夜里,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好让自己能扛得住一轮又一轮的撕心裂肺的号啕大哭……
结果,全然无声!她干脆利落地睡了一个通宵。这就行了?怎么倒好像是我们两个人折腾了这么久,不肯让我们的小宝宝好好睡觉似的?

29 让宝宝哭个够,也没什么要紧的

假如说,你已经因为夜里缺觉而筋疲力尽。我猜你心里大概已经在狠狠郁闷了:什么时候这小家伙才肯睡个通宵?我怎么才能做到今天晚上就睡个饱?

你可能去找出所有可能找到的书,查阅所有可能找到的论坛,以求解决如何才能让宝宝睡个通宵这一严重问题。等看了一大圈下来,你脑子里却全是糨糊。

训练宝宝自己入睡最受争议的一种方法是:不去管他。让他哭个够,一直哭到睡着。在争议分水岭的两侧,一方坚信这么做肯定会给宝宝留下毕生的心理伤痕,而另一方则发誓这是唯一能使得每个人都睡上一整夜的办法。

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研究的结果证明,宝宝其实并不会怎么样。

这是一项由安娜·普莱斯主导、澳大利亚和英国共同参与的研究项目。项目开始的时候,参与者是数百个8个月大的宝宝(总的来说,人们认为不应该训练不足6个月大的小宝宝自己入睡)。

研究人员所观察的“让宝宝哭个够”的模式,有以下两种:

给予间隔式的短暂安抚

第一夜,宝宝刚开始哭叫的时候,你进去稍微安慰一下宝宝,比如轻抚她的背、絮叨两句话(哭闹中的宝宝也许根本听不见你的声音),这时间应不超过1分钟,然后你转身离开,关上门。等上3分钟,开门进去,重复刚才的短暂安抚。等上5分钟,再重复。等上10分钟,再重复。然后坚持每10分钟进去安抚一下下。第二天夜里,你应稍微延长一点“让宝宝哭”的时间,比如,从5分钟开始,然后延长间隔,第二次10分钟,然后12分钟。到了第三天夜里,再稍稍延长。这么做上一个星期,每天逐渐延长你进去安抚宝宝的间隔。

给予远离式的陪伴安抚

你坐在离宝宝小床不远的地方,用你的声音来安抚宝宝,比如唱歌,一直唱到宝宝睡着。第二天晚上,把你的座椅搬离宝宝更远一点点,第三天晚上再远一点点,如此每天逐渐增加你与宝宝之间的距离,直到第三个星期的时候,你的椅子终于挪到了门外。

以上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是在宝宝哭闹的时候让父母亲彻底消失,真的让宝宝自己无休止地哭下去。那样做也一样有效果,只不过既然有更温和的方式可以解决,研究人员便不愿意推荐那种“绝情”的方式。

觉睡得越足,就越不易陷入消沉沮丧

参与这个项目的父母亲(甲组),可以从上述两种安抚孩子方式中选择一种,也可以两者一起用;同时,另有一组亲子家庭作为参照对比组,他们是不让孩子“哭个够”。结果发现,以短期结果来看,让孩子“哭个够”的甲组效果更好。在宝宝10个月大的时候,甲组家庭的宝宝夜间哭闹的比例占56%,而乙组宝宝则占68%。等到了12个月大的时候,甲组宝宝夜间哭闹的比例占39%,乙组宝宝则占55%。等宝宝两岁的时候再做跟踪,这次是观察妈妈,甲组妈妈得抑郁症的比例占15%,乙组妈妈则占26%。

到了宝宝6岁的时候,研究人员再次跟踪调查,这一次调查的核心是评估以下几个问题:当年在甲组中“哭个够”的宝宝,跟当年不曾“哭个够”的乙组宝宝相比,现在是否更容易陷入紧张与压力之中?两组宝宝在心理健康、夜间睡眠、与外界相处、与父母亲的关系等各个方面,有没有差距或者不同?还有,甲组和乙组的妈妈们,在抑郁、焦虑、紧张(与当年婴儿夜啼紧密相关)这三个方面,有没有差距或者不同?

结果却是这样:无论从哪方面来做比较,都没有任何不同。

这项研究的目的,并非为了鼓励父母“让宝宝哭个够”。毕竟,不是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能受得了宝宝的哭声,尤其是夜啼宝宝的哭声每1分钟都像是10分钟那么难熬。该项研究只是想说明这么一个结果:如果你想要以温和的方式让宝宝哭个够,借助间隔式的短暂安抚或者远离式的陪伴安抚,那就放心去做,这样的方式的确能够减少宝宝夜啼的困扰,而且不会对年龄小的宝宝造成任何伤害。

要坚持不懈

一旦你开了头,就要坚持下去。途中轻易放弃,只能使得宝宝更坚定地哭下去。一做就要坚持一个星期。这的确很难坚持住,因为你希望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等上一个星期……唉,每一天都似乎比一个星期还要漫长。更何况,累得昏头昏脑的你在凌晨两点做出的决定,恐怕不会是你真正要做的决定。因此,我建议你在这一个星期的坚持当中,每天夜里醒来时都记录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等白天清醒的时候就能看明白:你是真的做到了你想要做的事情,还是仅仅以为你做了而已。

“让我出去!”
每当我们以为睡觉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时候,总会又冒出来一个新问题。
其中一次是在我家宝宝22个月大的时候。某一天晚上,我们把她送进小卧房安顿好之后,宝宝忽然有本事能自己打开房门了。为此,我和我先生又一次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夜间历程。小卧房的门能被打开来,这就意味着那个睡眼惺忪的小宝宝会在夜间跌跌撞撞地晃出来,找我们要这个要那个:“饿了(晚餐时决不肯吃的某样吃食,现在却拿起来就塞进嘴里)。”“我要喝奶!”“我要跟妈妈还有爸爸一起睡。”“听点音乐好不好?”“我要骑自行车!”“我想出去走走。”……
白天小睡的时候没事儿,可是,夜间就不行了,她不再能一觉睡到大天亮。一次又一次,小家伙刚被送回自己的小房间不久,就又跑了出来。我们尝试了各种应对方式:温和地一再把她送回到床上去;再多给她吃点东西;让她到小便盆上坐一小会儿;不理睬她;从1数到3;把小卧房的门拽住……一直到我终于忍不住吼叫:“回到你的床上去!”并且毫不留情地把她扔回到小床上。可是,即便这样也没用。
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只好进到宝宝的房间,躺在地板上陪她,一直到她睡着。总算能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了,这固然能让我们松一口气,可是,这却又让我们自己睡不好觉,而且也对孩子练习自己睡觉的能力起到反作用。我们需要退后几步,重新思考对策。很显然,宝宝其实并不需要她索要的食物或者玩具,而我们对她的索要所赋予的关注,又强化了她的索要行为,所以,我们不应该再继续对她的这类行为赋予关注。另外,她看来还没能具备让自己独自安静躺在那里的自我克制能力,而今却偏偏先有了能自己打开房门的本事,因此,我们也需要想办法让她打不开房门。还有,也许目前的晚间就寝程序太短了,我们只是把她放倒在小床上,给她一个奶瓶,再加上一个额头上的亲吻就算了事,而这可能让她觉得,小床变成了她没人要的时候父母安置她的地方,毕竟,我们把她往那里一扔就只管享受我们的晚间自在去了。
想清楚了这些前因后果,于是诞生了新对策:我们在门上装了一个门闩(当然,在宝宝的帮助之下)。我还让她亲手去把弄了一番门闩,体验了几次门闩插上与否的不同效果。然后我告诉她,到了晚上我们会把这门闩插上,这会有助于她练习自己一个人入睡,因为这门到时候她就打不开了;不过,到了早上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把门闩打开。
我们也把晚间就寝程序做了修改:宝宝躺下之后,我给她读3本故事书,而我先生则搂着她一起听,这样她就享受到了更长久的依偎时光。之后我们道完晚安并离开。宝宝当即爬下了床,不过这一次,我们的“撤退”换了新版本:不再是躺在她床边安抚她,而是出了房门,插上了门闩,坐在门边安抚她。
她在门的里侧,哭叫:“我要妈妈躺在地板上,宝宝伤心心!”
我在门的外侧,回答:“噢,伤心的宝宝,妈妈现在就躺在地板上呢。我们睡觉的时候,都会躺下来。你是想躺在地板上睡,还是躺到你的小床上去睡啊?”她想了想,爬回了小床,可不一会儿就又回到门口哭闹。这么来来回回好几趟之后,我又说道:“小乖宝,妈妈给你唱歌,你好好躺到床上去。”
我的歌声让她略微安静了一点。一旦她的哭声再起,我就再唱。她再次央求说:“我要妈妈睡在地板上。”我就再次回答说:“唔,妈妈现在就躺在地板上呢,我再给你唱一首歌好吧。”
这么从门口到小床再次来来回回好几趟,又是半个小时过去,她的哭声时高时低。终于,她吼叫了起来:“让我出去!”我忍住笑,继续给她唱歌。这一天的夜里,她断断续续醒来五六次,我也就陪着她唱了五六次的歌。不过,每次用歌声安抚她睡回去的时间倒是越来越短。
第两天的晚上,她在小床上从傍晚7点半一口气睡到了早上6点半,也就是她最近惯常的睡眠时间。经过一个星期的艰难历程之后,宝宝的睡眠终于又回到了轨道上来。
我之所以讲述得这么详细,是想说明这么几个要点:
首先,要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坐在那里生宝宝的气,责怪宝宝不肯听话(尽管实际上我们的确会这么去想、去做)。我们需要退后几步,想想宝宝为什么会不听话。仅仅把门加上一个门闩显然不行,白天宝宝小睡的时候我试过两次,结果我得到的只是尖叫。我们还须弄明白,宝宝这么做,可能是因为她想要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久一些,或者她忽然间不再喜欢被单独留在小床上。
其次,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接受短时间的“退步”,从头再来过。比如我们不得不躺在地板上陪我女儿,尽管她已经很久不需要我们陪睡了。
第三,当你有了改进版的对策之后,一旦碰壁,要给自己多一点机会,坚持得长久一些,而不是轻言放弃。比如我们决定了在宝宝门外的地板上,用话语和歌声来与她共情并安抚她,结果那一天的夜里,我们不得不跟宝宝来回“拉锯”好多次。假如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只坚持了15分钟就灰心放弃,或者半夜里宝宝再次醒来哭泣的时候放弃,“唉,这个办法还是不行,她愣是不肯自己安安静静地睡,算了吧”,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看到第二天夜里的情形了。
最后一点,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哪怕我们“撤退”到门外,让宝宝“自己哭个够”,宝宝仍然能领会我们给予她的情感上的支持和爱抚,而最终能安下心来独自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