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宝宝两岁之后稍稍看一些电视
等宝宝满了两周岁之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从互动式电视观看中汲取一定的营养了。
也就是说,你须找这样的电视节目给宝宝看:电视中的主角会
● 直接对着你家宝宝说话;
● 提供机会,等你家宝宝(小观众)应答提问;
● 不断说出视频中各种东西的名称。
幼儿教育影视片中,《小蓝的线索》和《爱探险的朵拉》都不错,不但能帮助孩子增加词汇量,还能提升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孩子做好上学的准备。“常识媒体”里有对这类幼儿教育片的评分以及观众评论,可供你作为参考。
为什么两周岁这个年龄段这么有讲究?据研究显示,大约从18个月到30个月期间,孩子大脑接受外来信息的模式会逐渐发生一定的转变,而这使得孩子开始能真正专注于电视上的内容。通过视频内容的反复再现,孩子能逐渐学会如何通过观看视频吸收信息。
词汇量
有这么一项研究,一群孩子被分成3个组,1组孩子看上述互动式电视节目,2组孩子不看电视,3组孩子看非互动式少儿节目。一段时间之后,对所有孩子做词汇量的检测,结果发现,1组孩子的词汇量比2组孩子更多,而3组孩子的词汇量则比2组孩子更少。详细内容请看下表。
看过不同电视节目之后,孩子词汇量的变化
电视节目 | 词汇量 |
小蓝的线索 爱探险的朵拉 | 比2组孩子多13.3个单词 |
巴尼和朋友 天线宝宝 | 比2组孩子少10—11.7个单词 |
迪斯尼动漫电影 | 词汇量不增也不减 |
有助交往
小测验:你觉得3岁宝宝可否看动漫卡通《山丘之王》?那《尼克的神奇宠物》呢?最近有一项研究显示,让小孩子看带有与人为善内容的儿童片(比如,展示如何与他人共情、如何帮助他人、如何以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等),以这样的影片来替换掉给成年人的以争强好胜为主题的片子,那么,学龄前儿童的蛮横霸道乃至肢体冲撞就能减少许多。
愿意上学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以及中等经济阶层的孩子,在看过诸如《芝麻街》《罗杰斯先生》《3-2-1联系》等幼儿教育影视片之后,不但将来愿意去上学,而且上学3年之后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仍然会比没有看过这类节目的孩子更高。
诺拉(2岁)和克莱尔(3岁半)
每天看2小时的电视,有什么害处?
尽管孩子可以通过看电视来吸取有益的信息,可是,美国儿科学会仍然提倡家长让孩子坐在电视(以及其他影视屏幕)前的时间不要超过1~2个小时。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把时间更多地用在看电视上,可能导致肥胖症。 当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往往吃得多而动得少。而且,看电视的时候整个身心都处在被动模式里,以至于新陈代谢率比坐在课桌前要低很多。因此,每天看视频的时间如果超过2个小时,对身体有害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孩子损失掉读书时间。 30%有幼童的家庭里,电视机会一直开在那里。这些家庭中的孩子,据研究显示,与其他家庭相比,3~4岁孩子的读书量偏少25%,5~6岁孩子的读书量的减少更达40%。
一直开着的电视损害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家里的电视一直开着,变成了孩子玩耍环境的背景音,哪怕孩子看起来并没有关注电视,无非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两眼,可是,据针对1~3岁的宝宝的研究显示,孩子玩耍的时间减少,玩耍时的专注度降低,注意力会更快地从这个玩具跳到那个玩具上,玩法也更加简单。
孩子能专心致志的长久度受损。 研究显示,每天看电视超过2小时的孩子,孩子专心致志的持续时间受损,比其他孩子更难以专心关注一件事情。
看电视打扰孩子的睡眠。 每天看电视超过2小时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现睡觉方面的问题。晚上让孩子看电视也不好。可是,大约30%的2~3岁宝宝的卧房里装有电视机,而这些孩子的家长以为孩子看着电视能安然入睡。但是,据研究显示,看电视不但使得孩子就寝时间推迟,还使孩子躺下后须等更久才能入睡,而这不但会让孩子对睡觉更加烦躁,更缩短了孩子应有的睡觉时间。睡眠时间的缺乏,不但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更可能导致第二天孩子情绪不好,不肯听话等不良行为也因此而增加。
电视可能带来的其他潜在问题
暴力和血腥镜头尤其可能对学龄前稚童造成负面影响。 因为,对这个年龄段的稚童来说,一方面其行为准则以及社会规范都还尚待建立,另一方面他们的模仿力却已经发育得相当成熟,小小孩子的可塑性更是非常之高。
小孩子最喜欢有样学样,却尚不懂得分辨什么可以学什么不该学。 比如说,有一次带着我家小宝一起看橄榄球赛的节目,看过之后,才19个月大的小不点儿,在她爸爸的大力怂恿之下,高举一对小胳膊,尖声大叫:“触地啦!”这模样好可爱,是吧?可是,接下来的动作就不让人觉得可爱了,她会学人家球员朝着地板猛栽下去,还想要学人家的样子拿她的小脑袋来撞我的头……另一个需要提醒家长的关键所在,是2~5岁的孩子,往往还分辨不清什么是真实的事情,什么是虚假的幻想,因此,宝宝在模仿的时候,借用一项儿童研究的说法,往往能去模仿“那些甚至是最不切实际的动作或者行为”。这就需要你想想了:你让孩子看的东西,是你愿意她去学着模仿的吗?
小孩子不会看到某个情节中背后的寓意。 在一项儿童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孩子在看过一段时间的儿童教育影片之后,行为变得越来越蛮横。这倒不是说孩子会出手打人,可是,与小伙伴的交往之中,这些孩子显得更强势。比如说,分派自己的生日邀请帖的时候,如果小伙伴不答应他什么事情,他就不给!又比如说,一群孩子当中,他偏要撵走其中一个孩子,不让人家一起玩。
在这一研究项目中,他们给孩子观看的儿童教育片,往往以小伙伴之间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为背景而展开,最后则是大团圆的美好结局。可是,看电视的小朋友,因为没有老师在一旁引导解说,只看到了矛盾冲突,没看到故事背后的美好寓意。
举一个例子来说,连续剧“克利福德大红狗”中,有一集讲的是友谊能超越某个人身体上的缺陷(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是一只剩3条腿的狗)。可是,研究人员发现,看过这一集的学前班小朋友当中,90%的人都没能领会这一层寓意。
应该怎么看电视:请你跟孩子一起看,并在一旁做解说员
研究表明,有一种办法既能减轻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强化其中的正面影响。这个办法就是请你和孩子一起看节目,边看边聊。“幼儿教育媒体与技术”的教育顾问梅丽莎·摩根兰德,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具体做法。她说,首先是要选一套你喜欢的节目,搂着孩子一起看,然后:
节目中的人物是不是总向你提问?那么,回答那些问题! 这么做是够傻气,不过,如果你真能跟随视屏中的提示来回答问题,你看电视的收获真的明显不同。所以,你好好玩吧!如果节目中的人物要你数数,你就认真数数;要你说出神奇咒语,你就说咒语;要你唱歌,但凡你会的,请跟着唱。
由你来向孩子提问题,这是带着孩子一起进入故事情节的最佳途径。 我就特别喜欢这么做,稍微有个短暂的空隙我就会向女儿提个问题,有时候干脆按下遥控板上的暂停键来问问题。最好是问开放式问题,比如说:“你觉得他为什么要那样想呢?”“你是怎么知道了后来会怎么样呢?”
把节目中的情节跟孩子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比方说,“数学城小兄妹(Team Umizoomi)”的故事是否发生在水族馆里?那么带着孩子一起回忆上一次你们去水族馆的情形。再比如,在“神奇的为什么(Super Why!)”中,认字小猪猪(Alpha Pig)是不是因为人家撞倒了他搭起的积木而伤心了?唔,上一次你家宝宝是不是也因为有人推倒了他搭起的积木而气得哭了?
节目结束了的时候,跟孩子再聊聊刚才看过的内容。 趁着屏幕上还在放映演员表等,你可以用提问来帮助孩子简单概述一下刚才的故事(“刚才都讲了些什么啊?”),带着孩子一起回顾最主要的几个情节,说说你最喜欢的角色和情节,也让孩子说说他最喜欢的。你知道吗,是否有一个真正的大活人跟孩子一起看这类的“儿童教育片”,那效果可真是有天壤之别!
请你试试看
根据一项针对2岁半到5岁半幼童的视频时间的研究统计,学龄前儿童看电视的时间高达平均每天4小时,跟“美国儿科学会”所倡议的最高视频时间相比,超出了一倍。为此,科学研究者们提供了以下几条建议:
● 带着孩子一起,列出除了看视频之外还可以做的其他的有趣事。
● 带着孩子一起,朗读并谈论“贝贝熊”系列中的一本故事书:《电视看得太多了》。
● 一个星期全家不看电视。带着孩子一起,给每台电视机都做一个“不看电视”的标语。用上面你和孩子一起列出的其他有趣活动来代替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