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给孩子定规矩的4种法则
孩子需要对行为的限制,而给孩子定规矩,恰是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行为规范。
该如何给孩子定规矩呢?下面是供你参考的4种法则。
定出的规矩要清晰,而且要坚持如一
要想让你定出的规矩不但有效而且长期有效,一定要坚守住,持续如一。之所以需要“长期有效”,因为你肯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重申、执行这些规矩。
有些时候,这挺容易做到,比如告诉我家小宝不可以碰炉子。每次看见她朝炉子走过来,我都会立即急切地喝止她,不许她碰到炉子。
可是,有些时候,我就没这么果断迅速了。比如说,我家小宝偏喜欢站到餐桌上去。她当然知道规矩,抬起小腿腿往上爬的时候,她会自己摇着头说,“不可以爬到餐桌上去”。如果我能做到每次都喝止她不许爬,恐怕这规矩的清晰性和有效性都会高得多。可是,偶尔有时候我却会忍不住乐颠颠地欣赏她在桌子上跳踢踏舞……(你看出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妥了吧?)
还有,坚守住你认为最要紧的少数几条规矩,肯定比你同时监督并执行二三十条规矩要容易得多。
不论是容易坚守的还是不容易坚守的,有一条事实请你记住:如果不能坚持如一地推行你定立的规矩,那么孩子就会陷于困惑之中:这规矩,到底是不是当真的呢?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来练习你对规矩的坚守能力。因为,孩子肯定会再三再四地冲撞规矩,以确定这规矩究竟有多重要,来反复探测你的反应和底线,并逐步确立起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行为规范。(当然,也不排除她故意犯错其实只想博你一笑的可能性。)
要告诉孩子你定这条规矩的理由
如果你发出命令的时候,肯多说那么一句话,解释给孩子听为何要这么做,孩子往往更容易听从你的要求。
“请关上纱门。”
“请关上纱门。猫猫要是跑了出去,我们都会很难过的。”
上面第二种说法,听起来更合情合理,是不是?
还有,假如说,孩子不肯听从于你,于是你让孩子承担应有的行为后果。这时,如果孩子能听你解释一遍你为何这么要求,他就能把规矩和错误行为之间的关联链接起来:“我不该这么做,因为……(你给出的解释和理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念的反复推演,能帮助孩子逐渐把这一条规矩内化为他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准则,并举一反三地推及到其他情况下,到了将来,他会不再需要有人盯着他是否遵守了规矩。
而假如孩子听不到你的解释和说明,那么他便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不该这么做,否则的话我就会遭到……(你给出的行为后果)”。于是,他将来的行为便可能以是否遭致外来的惩罚为准绳,而非内在的道德准绳。而清晰明确的道德意识,也就是一个人的是非观念,却是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工具,它关系着孩子将来是否能融入这个世界并做到游刃有余。
要帮助孩子遵守规矩
和我们这些成年人一样,孩子也会忘记要求、被其他事情吸引住、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只不过,他们的频率比起我们成年人来要高很多。因此,适时提醒孩子,重申要求或者事先的约定,这很有助于孩子养成反思的习惯,并且给了孩子机会反复实践并加强自我克制的能力。
及时提醒: 在最容易“犯规”的场合下,预先提醒孩子。比方说,一旦看上了电视,就很不容易按时关机;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最容易一急了就动粗;去商店的时候,常常会哼哼唧唧索要东西……
你就该预先提醒孩子: “在商店里的规矩是什么?如果违反规矩索要玩具,会有什么行为后果?”
留心孩子克制住了不当行为,并及时予以肯定:
“你和小朋友玩得很友好,做得不错哦。”
“谢谢你一直好好坐在这里,我知道这很不容易做到。”
刚出现“犯规”苗头的时候,再次重复规矩:
“我们事先是怎么约好了的?”
“现在你应该做什么事情了?”
“你是愿意自己关掉电视,还是愿意我来关?”
犯规后,落实行为后果: 如果以上的提醒、提示都不起作用,那么,请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不过,你在“执法”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态度。
“小宝,你知道我们定好的规矩是什么,因此,现在我们就得离开这家商店。希望下一次你能换一种更得体的做法。”
请和孩子一起定规矩
你是否曾经遇到过那种不断对你指手画脚而且不许你插嘴的上司?那情形简直让人没法受得了,你当然会心生恼意,进而刻意违抗,结果就是导致你和上司之间的权力之争:谁都不肯后退半步;一旦被对方逼退,必定满腹怨恨。
孩子也一样。因此,请你不要做这样的上司,而要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定规矩。而且,切忌在孩子“不乖”的时候当场“制定法规”,与此相反,你一定要在大家都平静下来之后共同商定规矩。让孩子一起来定规矩,这会让宝宝觉得你是一个公平的人,而且尊重他、在乎他。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孩子常常能想出让你眼睛一亮的好主意来。你们是一个团队!
约好一个时间来商谈。 比如说,你发现孩子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超出了你能接受的限度。你不妨率直告诉孩子,并跟他约好,吃过晚饭之后,你们会针对看电视的时间商讨一下规矩。
帮孩子定出一个框架。 到了你和孩子商讨电视时间的时候了。你可以跟孩子一起,逐一列出放学后该做的事情:写作业、玩耍、家庭晚餐、读书、晚间洗漱,等等。随后,你说道:“你瞧,我们只剩下30分钟可以用来看电视。”你还可以请孩子发表意见:“除了我们刚才想到的事情之外,还有没有你觉得每天都该做的重要事情?”
鼓励孩子在你允许的变通范围内提出自己的想法。 比方说,“你打算把这30分钟的电视时间安排在哪个时间段?吃晚饭之前?还是吃过晚饭之后?”“如果我提醒你到了关电视的时间,可你没有关机,这该怎么办,你能想出几条建议来么?你有什么好办法不用我提醒就能自己关机?”
清晰陈述大家已经同意了的规矩。 “好,我们大家都同意了这样的规矩:写完作业以后你就可以看30分钟的电视。如果你到了时间不记得关机,那么你多用了几分钟,就要从第二天的那30分钟中扣除掉几分钟。”
请你试试看
你真能做到坚守如一吗?请退后一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躬身自省:宝宝能从你的行为上看到些什么?要知道,他不仅仅会听见你怎么说,还会看到你是怎么做的。
57 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
“我要我妈妈,我要我爸爸……”我朋友家的2岁小宝宝,不住地抽泣着、絮叨着。我和我先生,则不断地安抚他。
我们答应了他父母,照顾这宝宝一通宵,宝宝却因为父母不在而心神不宁。我们企图用故事来分他的心、给他唱歌、给好吃的、拥抱、带出门散步……我们反复对他讲道理,告诉他,爸爸妈妈只是去参加一场音乐会,明天就能回来,真的,我们保证……可是,怎么哄都没有用。
后来,我们才明白,这孩子根本就听不见我们说了些什么,因为他的“盖子被翻开来了”。
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医学的临床教授丹·西格尔的说法。西格尔教授形象地解释了大脑中的这个“动作”,即,强烈的情绪如何关闭大脑的推理能力:
1.伸出你的一只手来,模仿成你大脑的模样。
2.把你的大拇指朝手心弯过去。这时,大拇指代表了你的大脑边缘皮层,也就是大脑中最古老的一个部分,专用来调节人的情绪。这部分大脑,和大脑的主干(你的掌心)一起配合运作,发出命令控制你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你的心脏速率和血压高低。
3.用另外4个手指,卷起来盖住你的拇指。这4个手指代表的是大脑皮层,也就是你用来思考、推理、共情、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以及保持身心平衡的部位。你的4个手指尖代表的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好比一个能盖住大脑边缘皮层的盖子,以保持你的情绪平稳。
4.现在,把4个手指头做成的“盖子”掀起来。这就等于你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失去了控制,因为,当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厉害的时候,大脑边缘皮层如烈焰般剧烈而反复地“熊熊燃烧”,以至于反过来控制住了你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这时候,你也就失去了思维、推理、共情等的能力,也就是说,大脑前额叶皮层失灵了。你的“盖子被翻开来了”。
正因为如此,面对一个情绪熊熊燃烧的人,想要跟他讲道理完全是在做无用功。那天晚上我们对着朋友家2岁宝宝的所有劝慰,就统统都是无用功。甚至乎,因为我们自己也渐渐陷入了越来越深的沮丧懊恼之中,所以,我俩的“盖子也被翻开来了”。结果,尽管我和我先生其实都知道该怎么梳理调节情绪,可是,我们也偏偏忘记了应该那么去做。
要做到先梳理和调节情绪,这可真需要好好下功夫。
我们可以预见“盖子要翻起来了”
既然现在你可以想象发生在大脑中的这个“动作”,那么,你也就能有意识地觉察到自己的变化了:我的“盖子”可能要“翻起来”了;我的“盖子”已经“翻起来”了……我需要去透一口气,换换脑筋才行。不仅如此,你还能够看明白孩子的“盖子翻起来了”,比如,宝宝又在哭天抢地、满地打滚了,甚至,宝宝又动手打人了……
父母辅导员萨日娜·拿特金指出:“我们常常以为,这样的时刻,就是我们该好好教训教训孩子的时候,而且我们应该当场、当即就好好教训教训孩子。”
但是,这时候,“盖子翻起来了”的宝宝,根本不可能吸取任何教训。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孩子情绪高炽如熊熊烈火的时候,应该按照下面的做法,才会更有意义、更有效果:
首先,处理孩子的情绪。以共情的方式,说出孩子炽烈的情绪(详细做法请见下一页)。
其次,处理问题的根源。
请你试试看
如果你的孩子有5岁了,那么,教宝宝用手来模拟大脑“翻盖子”,并解释给宝宝听。说不定他听了你的讲解之后,能够在他需要去透一口气的时候(甚至可能是你需要去透一口气的时候),过来告诉你。
安德鲁和阿登(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