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要教导而不是惩罚孩子

我曾经以为,可以稳稳当当等上几年,才需要考虑该如何管教我那甜心小乖宝,结果我错了。

我的好日子连12个月都还没有满,她居然就已经开始去做我不许她做的事情了,而且,做了之后还咧着嘴——乐!

这痛苦的开端,是从喂奶起头的。我那宝宝显然是在检测她新长出来的牙齿,吃奶的时候,开始故意咬住奶头,还往外拔!我让她看我疼出来的眼泪;我伤心地告诉她:“你咬得妈妈好疼好疼!”可是,人家对此毫不同情。我故意去咬了她的小肩膀,她尖声大叫,却是我自己觉得好心疼、好心疼。我也尝试过给她一个短短的“叫停”,让她和我一起坐在床边,“关门大吉”,不给她喂奶!可是,也一样没什么用,而且这时她通常都还饿着小肚肚呢。

最终,我尝试着教导她该怎么做。那时候我们正学着用打手势来表达意愿,因此,她知道该怎么用手势表达“轻点儿”,也就是用一只手在另一个人的后背上上下下地轻抚几下。除了练习这个动作之外,我们还练习了另一个动作,“来,说啊——!”她就张开大嘴:“啊——”

于是,到了下一次喂奶的时候,我虽仍然心有余悸,还是会对她说:“轻点儿,请你轻点儿。别咬妈妈。等你吃好了,就张大嘴,看,像我这样,啊——”如果她做到了,我就欢欢喜喜地抱起她,来几下“扔高高”,一边夸奖她说:“谢谢你!小甜心!你的确很轻很轻,你还张开了嘴巴!”如果她又咬了我,我则再给她一个短短的“关门大吉”。如此两相结合,还真起作用了。

由此,我学到这么一个道理:仅仅不许孩子如何去做,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教她,该怎么去做到你希望她做到的事情。

到了我家宝宝20个月大的时候,我再次得到机会实践了这一道理。这一次,我家小学步儿是忽然过来扇了我一巴掌!我当即怒从心底起,一把抓住她的小手腕,呵斥道:“不许打人!”可是,她再次扇了我一巴掌。

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这么教导孩子:“我们不可以打人。你可以去打枕头,但是不可以打人。”我还借用了手势语言,轻抚她的胳膊,一边对她说:“手是拿来这样轻轻抚摸的。”孩子于是跟着我的引导,轻抚我的胳膊。“真好,谢谢你!”我夸奖她,“妈妈最喜欢你帮我按摩了”。(我想,下一次,是不是要告诉她,“妈妈最喜欢你帮我揉脚丫了”?)

管束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管束孩子的目标,当然是要教导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允许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其最佳办法就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惩罚他。于是,我们会喝叱、训斥、扇巴掌、下命令;甚至还会用我们往往不打算去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来威胁孩子。这么做的结果,孩子兴许会照着我们的命令去做了……不过,却往往只是短期行为而已。

我们这样的行为所示范给孩子看的,是一旦陷入某种强烈情绪之中时,我们如何失控、如何以不尊重他人的态度对待对方、如何以武力来解决问题。可实际上,我们希望孩子能学得的东西,却是与此恰恰相反:如何才能克制住情绪的冲动、如何才能尊重他人、如何不动用武力、不以伤害性行为来处理矛盾。

若是权威式的父母,他们会以冷静的态度,迅速而坚定地让孩子接受相应的行为后果。这样的管教模式,往往能事半功倍。在这类父母的眼里看来,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是教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的好时机,而不是惩罚孩子的好时候。

如果你也决定用这样的方式来管教孩子,那么,你家孩子很可能会:

● 学到他这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生活本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自我克制、如何解决问题;

● 知道虽然我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我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 尽量减少陷入权力争夺之中的可能性。

是行为后果,还是惩罚

有人会问,这所谓的行为后果,不就是惩罚吗?其实不然。当然,我也需要脑筋转几个弯儿才能想明白这两者间的区别。

惩罚,是专制式管教模式的常用方式,而且往往带上了武力和羞辱的成分。除此之外,对孩子的惩罚也往往跟孩子所犯的错误两相脱钩,比如说,大孩子打了小弟弟,你把大孩子正在吃的蛋糕给没收了。惩罚孩子的父母,心底里的意念是这样的:只有当孩子顺从、听话的时候,才值得你对他的尊重;而且,必须是让孩子惧怕惩罚,他才会愿意乖乖听话。

行为后果的核心,是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来帮助孩子培养自我克制的能力,是让孩子真正明白规则的道理,并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行为后果必须与孩子的错误行为密切相关,比如说,如果大孩子舀起一勺蛋糕来扣到了小弟弟身上,那么你则完全应该收走他的蛋糕。落实行为后果时,父母的意念应该是这样的:面对行为后果,孩子会得到机会反省并且练习,从而能够让自己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得体。

请你猜猜看,下面这两种方式,哪一个是惩罚,哪一个是行为后果:

1.“你胆敢再扔一次玩具试试看!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进你房间里去,待在里面,我不叫你,就不许出来!”

2.“扔玩具,可能会把玩具给摔坏了。如果我们不爱惜玩具,那就不可以再继续玩了。现在玩具需要休息15分钟才行。”

惩罚孩子其实是效率很低的管教方式,因为,据研究显示:

● 权威式家庭管教出来的孩子,和专制式家庭管教出来的孩子相比,实际上更为乖顺、更讲道理;

● 越是经常遭到羞辱的人,做人越没有担当,越不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遭人羞辱,往往使得孩子更加恼羞成怒;

● 对孩子的惩罚和孩子本身的错误行为相脱节,这本身就不是帮助孩子正确培养道德意识的有效方式。

为什么孩子就不肯好好遵从规则呢

到了某种阶段,孩子其实已经知道他不应该打人、推人、抢人东西。如果你问他知不知道不可以这样做,他会明白告诉你,不可以。可是,真到了事情发生的当口上,他还是会动手动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孩子虽然“知道”应该怎么做,却还不曾把这规则内化为他自己的行为准则。而若希望孩子能把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是还需要反反复复地不断实践。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知道”能不断地通过我们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人类用于逻辑思考的地方,渐渐被挪到了大脑皮层下的区域,也就是能使我们自动做出反应的大脑部位。

孩子需要反复经历这样的内化过程。正因为如此,简单的说教(“我还要告诉你多少遍……”)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我们应该通过亲身向孩子示范正确的行为、给予孩子恰当的提示和提醒等方式,为孩子提供反复实践和练习的机会,来帮助孩子达成这种规则的内化。这样的做法,又叫作“搭脚手架”。在有些课堂上,当孩子应该专心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了耳朵的图片;而当孩子应该发言的时候,则是一幅画有嘴巴的图片。这就是一个如何“搭脚手架”的例子。

还有,时时给予少许的共情,更时时给予无尽的耐心,这总归是没有害处的做法。

59 要教导而不是惩罚孩子 - 图1

梅格,格兰特(19个月)和大卫(3岁半)

请你试试看

当孩子生了气,开始胡乱来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明白,虽然他无法选择情绪,但是他却可以选择恰当的行为。这时候,可以用“选择转盘”。这个“选择转盘”,指的是根据简·奈尔森博士的“正面管教”父母课堂上的做法,也是由你跟孩子一起制作出来的圆形图表。

圆形图表中可供选择的内容,包括“告诉他停下来”,“慢慢数到10”,“告诉他我心中的感受”,“退到一边去”,“打枕头”,“留到家庭会议上讨论”,以及“道歉”,等等。当孩子在气头上的时候,你可以请孩子从这个“选择转盘”上选择一项来照着做。

我们该怎样做才是在教导孩子,而不是在惩罚孩子?

宝宝打人怎么办

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一样高,平视孩子的眼睛,坚定但是温和地说:“不可以打人,因为别人会很疼。”不要陷入冗长的说教中去。

提问: “你觉得小朋友现在会是什么感受?”如果孩子不肯回答你的提问,你可以问问刚才被你孩子打了的小朋友,也可以描述你看到的情景。

引导孩子用得体的行为代替不当行为:“我们不可以打人,但是,我们可以……(恰当做法)”,“你打我,这实在让我很生气。我知道你也很生气,可是,你可以用不打人的方式来告诉妈妈。我们一起来想想看,你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提醒孩子你们定下的规则: “如果你再动手打人,那么我们这就走。”或者,直接落实你们预先说好的某种行为后果。

如果孩子这时真的又出手打了人,你就真的立即带他走:“好吧,既然我们做不到不打人,那么我们现在就走。”但是,这时候你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持自己的平静,不论孩子如何撒泼。

选择一个大家都情绪平稳的时候,跟孩子一起商量好:下次若再出手打人,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比方说,当即就回家,不能再玩下去。你要确确实实让孩子了解规则的内容。此外,你还要寻找出孩子出手打人的真正原因,并对孩子讲解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形时,应该怎样把自己的想法、要求、愤怒等,得体地表达出来。

(摘录自growparenting.com中的博文,《我家上幼儿园的宝宝喜欢打人,请帮帮我》。已经获得作者的同意。)

孩子跟你顶嘴怎么办

站出来捍卫你的立场,不过,用词、语气等要平和,要简短,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去。

“我不喜欢你这么对我说话。在我们家,每一个人说话都要友善。与其说‘我最恨你这种汤’,你可以这么说:‘我不太偏爱喝这种汤’。”(这是我小时候不喜欢我母亲做的菜时,她最常教我的话。)

“我不喜欢你这么骂我。你可以生我的气,但是不可以这么骂脏话。”

“你要是再这么继续对我说难听话,我就不再陪你玩下去了。你的话很伤人,我现在要去做别的事情去了。”

“请你不要对我这么粗鲁。我现在对你说话就没有用任何粗鲁字眼。”

(最后3条范例摘录自examiner.com中的文章,《如果宝宝跟我顶嘴,我应该怎么办?》)

兄弟姐妹之间打架了怎么办

有一位妈妈是这么做的:她让小兄弟俩一起做好多个起蹲,一边做,一边脸对着脸,胳膊交叉着手牵手,一边唱道:“因为你,我惹了麻烦。因为我,你惹了麻烦。”到了最后,小哥儿俩往往都会笑了起来,然后相互抱抱。我自己很喜欢这个小故事。

另外,“选择转盘”上也有一些不错的好办法。

孩子又说谎话了怎么办

撒谎,实际上是孩子的“心智解读能力”发育到一定程度时的良好标志,这说明孩子开始有能力去揣度别人的想法、别人的动机了。大约从2岁左右起,小孩子开始出现这样的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小宝宝还格外有想象力,不过却不太能分得清楚什么是想象出来的东西,什么是真实的事情。他们会借助编故事来探测幻想与真实的界限,会希望梦想成真,甚至会在你的眼皮子底下颠倒黑白。

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假话”而生气,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你觉得人家企图用这样的谎话来搪塞你实在是有辱你的智商:“我才没有在客厅里喝蔓越莓果汁呢!”你不妨直白地就事论事:“在我看来,那明明就是你。请把那杯子拿回厨房里去。”

“天空是我做出来的。”“唔,这天可真美,是吧?我喜欢这蓝色的天。”

“那是老虎干的事情。”“哦,这样啊。那你帮老虎把弄洒了的牛奶擦干净吧。”

“都是妹妹做的!”“我知道你希望这是妹妹做的;但我也知道,那就是你做的。请过来帮我,咱俩一起把这一丛花放回花盆里去。”

到了4岁的时候,孩子已经能明白说真话与撒谎之间的不同,可是,他们仍然会使劲儿地撒谎,平均每一小时能说两次假话。宝宝这么做,可能是为了逃避惩罚,或者是为了不让自己觉得羞耻乃至愧疚,抑或是为了想要得到某样他得不到的东西,要么就是企图维护两人之间的关系……总之,跟我们成年人撒谎的目的一样。

一旦你当场抓住宝宝说了假话,须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你那是说假话。我们家的人不说假话骗人。”当孩子说真话时,要谢谢他能勇于说出来,“我知道这么做很不容易,我很欣赏你能这么做,钦佩你肯自己面对行为后果”。这是简·奈尔森博士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方略》中给出的一个例子。借讲故事中的寓意来鼓励孩子也很有帮助,根据研究显示,如果在让孩子坦白之前先给他听一段诸如“华盛顿和樱桃树”这类的故事,那么孩子更倾向于能说出实话来。(不过,如果读的是“狼来了”,那么听过之后孩子说谎话的比率反而略有增高。)

但是有一个关键地方,请你首先要记得:一旦发现孩子撒谎了,尽量不要问孩子是怎么一回是,而要直接说出你的看法来,以免让孩子陷入更尴尬的“泥沼”之中。

要直接说出你的看法: “我的画作被溅上了酱汁。说吧,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看到你手上拿着一个你小朋友的玩具。我们要拿去还给人家。”

“我看见你把橱柜的门弄坏了。下一次你看见东西弄坏了的时候,要告诉我,我们好赶紧一起把它修好。”

“我看到你还没有清理房间(或完成作业)。你什么时候开始做清洁(写作业)?”

不要问孩子是怎么回事: “是谁把我的画作弄成这样子了?”

“是不是你偷了人家的玩具?!”

“你为什么不来告诉我,是你弄坏了橱柜门?”

“你清理好了你的房间(写完作业)了吗?”

陈述完你的见解之后,须让孩子承受他该承受的行为后果。比如说,带着孩子把他弄坏了的东西修好,让他把打碎了的碟子收拾干净,敦促他把玩具拿去还给小朋友并向对方道歉,等等。

60 请首先考虑行为后果,而不是惩罚

“我现在就把车开回家去!”“好了!够了!今天起整整一个星期,你都别想看电视!”“那你就别想去参加小朋友的生日聚会了!”

这下子,得了。

你随口冒出一句惩罚条例,本来是想惩罚孩子的不当行为的,现在是不是觉得连你自己也惩罚进去了?一个好好的下午,你原本可以轻轻松松读一会儿杂志的,现在却不得不全耗在怒火冲天的孩子身上了,是不是?或者你威胁了宝宝要如何如何,可你其实真没打算要把他怎么样,只好想办法找个借口糊弄几下,是不是?

孩子犯了错误、行为有所不妥,这时候,除了惩罚,其实还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后果可供你选择,从而使你能做出更得体的决定来。

带有逻辑性的行为后果

也叫“逻辑后果”,这跟孩子的所作所为有着逻辑上的直接关联。比方说,你家宝宝乱扔玩具,那么符合逻辑的行为后果,就是把那扔掉了的玩具给收起来,等大约15分钟之后再给他玩,而不是取消明天宝宝和小朋友的“约会”。又比方说,你家宝宝吃饭的时候再三把椅子翘起来,那么逻辑后果可以是你收走那椅子,让他站着吃完那顿饭,而不是命令他晚上必须提前上床去睡觉。比起没有逻辑关系的处罚,孩子更容易从这样带有逻辑性的行为后果中,学到他该学到的事情。

有3种不同形式的逻辑后果,能方便你最恰当地对应不同的场合:

“是你弄糟了的,就该你收拾好。” 这适用于孩子弄乱了、弄坏了什么的场合(不论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

也就是说,让孩子自己去收拾残局:擦干净他弄洒了的牛奶;帮小朋友重新搭建好他推倒了的积木塔;安抚被他弄疼了的小玩伴。

没收孩子的某种东西或资格。 当孩子违抗你的要求、挑战你的底线,或者忘记某一规矩的时候,可以根据你们早就约定好的规则,没收孩子的某种东西或者资格。

而这一被没收了的东西或者资格,仍然需要跟孩子的不当行为之间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比方说,如果宝宝不肯把房间全部收拾干净,而只做了一半,那么,你可以把他留在地板上的玩具全部收走,让那些玩具去“休息”一天。又比如说,你家小宝在书上乱涂乱画,而没有按照你的要求画到白纸上,那么,你也可以没收她的蜡笔。

冷处理。 当孩子故意调皮捣蛋,而你需要帮他冷静下来,重新找回自我克制的能力时,可以用这一招。

让孩子领教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这也叫作“自然后果”,指的是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承受他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你则不必加以任何干涉或刻意的作为。比方说,下雨了,你提醒了孩子要把书包拿进门来,可是他就是不肯,那么这自然后果就是他的作业被淋湿了。又比如说,你家宝宝打了小朋友,结果自然是人家不肯再来找她玩了。再比如说,一家人去餐厅,你家宝宝在餐厅里调皮捣蛋,害你觉得十分丢脸(要明白告诉孩子),也导致餐厅里的旁人纷纷朝你家翻白眼珠(这也很值得你让孩子去领略人家的表情)。

若想让自然后果真能发挥作用,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不要介入其间。既不要过去“落井下石”(比如说,上前教训人家:“哼,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也不要去“临时救场”(比如说,专门跑一趟学校给孩子送午饭去,因为他又忘记了)。你其实应该这么做:面对孩子承受的自然后果,既表示对孩子的关心,更要与她共情:“我知道,要忍着肚子饿,可不容易了呢。”“我相信你能挺得过来。”

但是请注意,有些情况之下,自然后果并不适合:

● 你家孩子并不在意所谓的后果,比如,大冷天他就是不喜欢带上棉手套;

● 自然后果要等太久才会出现,比如不刷牙可能导致龋齿;

● 这后果可能导致你家孩子甚至其他人的安全受到威胁。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妈妈,对这“自然后果”太偏执了一些。那次我们在一家宝宝健身房里玩,我女儿已经爬上了一个低矮的小秋千,打算开始荡秋千。旁边不远的地方另有一个小女孩坐在地毯上,我女儿若是荡起来的话,小脚丫可能会踢到那小姑娘。我于是对自家宝宝说:“挪挪位子,别踢到那个小朋友。”这时候,那个小姑娘的妈妈说话了:“别管她!让她尝尝自然后果。”啊?这没必要吧?

请你试试看

刚刚萌芽就赶紧掐掉

有时候,及时给孩子一两个提醒,能帮助孩子回到正轨上来;还有的时候,如果你的反应足够迅速,也能避免孩子不当行为的进一步升级。因此:

● 漠视:若是一个小小的错漏,你不妨不动声色,不予理会,而且,故意不跟孩子眼睛对眼睛;

● 睁大眼睛,瞪过去;

● 做一个姿势(比方说,“嘘……”)

● 用你妈妈在你做错事情时叫你名字的声调,叫上一声:“张小乐!”

● 起身靠近你家宝宝,暗示他,你已经注意到他的行为了;

● 出声提醒:“宝宝,你现在应该怎么做?”“要用水彩的时候,我们定的规矩是什么?”

61 预先做好筹划,能避免不少麻烦

是事后狠狠惩罚孩子一顿好,还是事先多多准备一些预防措施好?

你能帮孩子免除不少闹腾。 一个累了、饿了、烦了的宝宝,往往容易开始胡闹腾、不听话。因此,首先是你要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充足的肢体活动;还有,随时备上一点吃的;到了孩子该困了的时候,别才想起来还要出去打酱油。如果你打算多花点时间、多跑上几家商店(你当然也需要偶尔为之,好满足你自己逛商店的渴望),那么请记得中途要找个地方休息一下,让孩子能下地好好跑上几圈。一项活动该结束了的时候,请多给孩子一点点时间缓冲,比方说,到了该收拾好玩具回家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一一跟玩具道别:“再见了,小毛狗狗。”

多一些微笑、拥抱,多一些选择余地。 孩子总希望自己能有一定的决定权,毕竟,有谁会愿意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听从别人的安排和要求呢?还有,孩子也总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因此,如果你能让孩子以正面的方式来得到你的关注、来感觉到他自己对事情的掌控,那么孩子就不太会去通过负面的方式来寻求这些。

因此,请你每天都能花一点时间,认真把心放在孩子身上,好好陪伴陪伴她。多营造些正面的关注气氛给他,比如对他眨一眨眼睛、露出一个微笑、递过去一个拥抱。留心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并及时予以鼓励。

而且,多给孩子一些选择余地,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觉得事情是由他来决定的。比如说,由孩子来决定穿哪件衣服、用哪个杯子、读哪本书。哪怕真没什么可选择的,你也仍然可以替孩子营造出一个选择:“你是喜欢自己穿上鞋,还是愿意让妈妈帮你穿?”

对孩子说明接下来会做什么。 我和我先生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总是让孩子预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也是我们俩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现在我们要过来坐便盆了,坐完便盆之后我们就玩积木。先坐便盆,后玩积木。”“这是我们今天晚上的最后一本书。等读完了这本书,我就会跟你道晚安,关上你的房门……好,最后一本书读完了,我这就该替你关上门出去了。好宝宝,晚安。”

尽量多说“好”,少说“不”。 “好啊,如果你能……那最好了。”“是啊,我真希望我们能……该多好。”“对呀,等你先做好了这件事,我们就可以做那件事了。”“当然了,那还用说,我们明天就可以……”

想好了再做。 至少,做过之后,回头再想想。你也许会时不时地撞上宝宝各种各样的不当行为;而你对此的直觉反应,也许有时候你事后会觉得不妥。没关系,等你能平静下来的时候,好好计划下一次该如何更好地回应。固然,你的下一次打算、计划到头来也许仍然是有不少缺陷的,不过这也没关系,在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你有很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反复练习。

给自己一个冷处理。 一旦你注意到自己已经恼怒起来了,请赶紧让自己撤离“现场”。到一边去,深呼吸,直到你觉得自己能够平静地重新介入其中之后。

记住,我们没有办法强制别人去做什么。这一观念,已经无数次把我从懊丧之中拽了出来。刚刚出生的小婴儿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乖顺,以至于我们都被宠坏了,因此,当我们第一次听到长到了1岁多的小宝宝居然开始说:“不要!妈妈!我不要穿那个!”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愕然了、不知所措了。有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你不可能逼迫小宝宝去做什么,而小宝宝也不可能只因为你要他做什么,他就愿意做什么。一旦能明白我们不可能逼迫小宝宝戴上太阳帽、再多吃几口饭,乃至拉出便便来,那么,我们何苦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施加那么大的压力?

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倒是有两点:告诉宝宝我们希望他怎么做;以及他若是不肯听,那我们会怎么做。 “那声音会让我们楼下的邻居很难受的。请你不要再拿玩具敲地板,否则,我会收走你的玩具。”“我数到3,你就自己从饭桌上爬下来,否则,我会去帮你下来。”“我们最后再试一次。如果你再从小便盆上站起来,那我们就去戴上尿布。”

放松一些,慢慢来。 假如坐在那里上一堂课,宝宝就能学到自制自律,或者任何他该学会的东西,那该多好……只是,我们须得花上至少20年,把这些宝宝该学到的东西一一教给他。实际上,即便他到了20岁,宝宝大脑的发育也还依然没有完结呢。因此,如果你家小宝已经第十次没能清理干净他的房间,你不妨这么对宝宝说:“唔,我觉得我们俩都已经很累了。明天我们找个机会聊聊,好好设计一个能帮助你保持房间整洁的方案吧。”

晚饭时间到了!你们两个家伙还在磨蹭什么呢?
有一段时间,我家宝宝忽然不再肯坐到她的高脚餐椅里安安稳稳地吃晚饭了。她会要求坐到我们的腿上,吃上一口,又跑到一边去玩一下。只是希望孩子能多吃两口饭,我们自己居然变成了拿着一勺子食物到处追的父母。
经过一通认真的反省、思考之后,我们出台了新办法:不再是在开始吃饭之前先强迫她坐进高脚餐椅里去,而是我们俩自己先坐下来吃我们的饭。等宝宝走了过来,想要爬上我们的腿,我们便以和蔼的口气对她说道:“妈妈坐在妈妈的椅子里吃饭;爸爸坐在爸爸的椅子里吃饭。你也应该坐到你的椅子里吃饭。”宝宝当然会抗拒,而我们则继续吃我们的饭,继续重复刚才的话。不一会儿,她就真的爬回自己的高脚餐椅里去了。
这样坚持了一两个星期之后,而且我先生还把这一“晚饭规范”推广到了早餐,终于,我家小宝不再抗拒了。之后又过了2~3个星期,某天晚上,宝宝居然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她自己先跑进厨房,拿了自己的餐碟,到餐桌上摆好,又把自己的高脚餐椅摆正位置,爬进去坐好,拴好安全带,然后,招呼我们这两个还没有坐下来吃饭的家伙:喂,开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