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扮猪吃象or狐假虎威

公正的读者,你一定不希望笔者偏颇于任何一方,这也是笔者的想法。聊过了电信运营商,是有必要再回头审视一下微信了。其实,作为企业,其最终目的就是盈利,这是企业的本能,本无可厚非。

微信尚未问世时,飞信、翼信、超信面对电脑(非智能手机)和面对智能手机的KIK(相对运营商的软件,KIK更智能更简便)等通信软件就已经出现在应用的“菜单”上并累计了较多的用户。依靠腾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支撑,微信的研发工作卓有成效地推进。微信的应用载体没有选择电脑(非智能手机),因为这些地方是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构建的阵地,是其势必顽强守卫的防线。2011年初,一款以智能手机为应用载体的即时通信应用软件(平台)“微信”诞生了。而此时,飞信等软件已经应用了4年,拥有数千万的用户群体,KIK也有数百万的用户,相对于微信可谓“大象”。

相对于国内电信运营商这些巨型“大象”来说,微信初期的做法可谓“扮猪吃象”。虽然背靠腾讯这棵大树,微信并没有选择与运营商正面交锋(“微信收费”发起者和推动者是运营商),主打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微信,采取低调、差异化的“静默”和“潜伏”战法,功能、载体也与运营商推出的软件不同,能对运营商构成影响的即时消息、语音、视频等功能模块是分步骤、非同时上线的,微信的推广活动也是主要利用QQ。在微信实力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激起运营商的警觉和反击。微信诞生后并没有马上全面登陆各大应用商品(App仓储),也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而是选择苹果(iPhone)作为应用体验的场所。其最早在广东省试点应用时打出的广告语只有简单而不含火药味的四个字:微信,生活。

3.扮猪吃象or狐假虎威 - 图1

扮猪吃象

渐渐地,微信这头暂时扮成“猪”的老虎悄悄在“大象”群的包围圈中建立起了牢固的“领地”。老虎开始调整战略,老虎开始丢掉伪装,老虎开始爆发力量。当象群发觉时已然晚矣,这只强壮的老虎开始快速跑步圈地了,而象群则是慌乱一团。“微信收费”事件后,广东联通将“与微信合作”的愿望正式变成了行动并推出了“微信沃卡”。微信正式放弃了“扮猪”的旅程,开始了“吃象”的第一步,这一举措在局部瓦解了移动、电信、联通三家共同施压微信的联盟。

移动、电信、联通是通信基础服务商,而微信需要同时依赖系统平台(运营与控制中心)、用户群体、数据传输(通信服务商)、应用载体(智能手机)等环节的支持,是无法离开运营商的。虽然目前微信免费,运营商与微信之间依旧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而微信6亿国内用户是不可能不被惦记的,在用户、微信、运营商之间正酝酿着新一轮的对话、分化、组合。

与“扮猪吃象”不同,微信与KIK的博弈可谓针锋相对,火力全开,“狐假虎威”。微信初始主体功能即时通信与KIK十分相似,应用载体同为智能手机。与KIK首先登陆App Stoer一样,微信首选的商店也是App。相对于KIK,微信还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微信从一开始就可以直接从QQ上导入用户,随后还支持从手机通信录(电话号码)和微博上导入用户,这对类即时通信准用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QQ有6亿用户、微博有超过5亿用户、手机通信录有4亿多智能手机用户,这些人群涵盖了我国所有的主流人群),这样KIK等类即时通信软件直接遭受了全面的挑战并很快被微信超越。